发布时间:2018-06-24 22:2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8月 | 查看:1392次
人物故事:
很多人都难以想象,作为一名女同志,在海拔近3700米高寒缺氧的地方当气象观测员,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37年!她图的是什么?每当别人问起这个问题,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气象局观测员王晓青都很坦然地一笑:“也没啥,就是喜欢这里,干好本职工作。”
王晓青觉得,当好地面观测员,无非就是要求工作认真细致一些,责任心强一些,心态平和一些就可以了。可别人认为,一年两年还可以,十年八年也说的过去,可难的是几十年观看日月星辰,几十年面对云卷云舒,整日与枯燥的数据打交道,每天和云、能、天、温、压、湿为伍做伴,不能有丝毫的差错,更不能有半次闪失,那就不可思议了。用清代书画家郑板桥那首《竹石》来比喻王晓青毫不为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扎根高原,立足岗位,甘于奉献
37年,斗转星移,光阴任苒,无论气象属地方管理,还是直属领导,王晓青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比她早来或晚到的同事,可她却成了气象局的“老房东”,牢牢扎根在高原大地。长期以冰雪为伍,与寒风做伴,与天象赛跑,励志天地之间。
泽库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是三江源自然保护核心区又处在九曲黄河第一湾泽曲河畔。泽库县气象站属于国家一类艰苦站,1979年10月,王晓青初中毕业招考到县气象站工作,在海拔3700米的泽库县气象站当起了一名普普通通测报员。那时,虽然住的是土坯房,烧的是牛粪蛋,工资只有几十元,可王晓青却十分满足。“光荣源于服务,责任重于泰山”,她铭记于心。她以“扎根高原能吃苦,钻研业务比奉献,科学管理创一流,拼搏创新谋发展”的青海气象人精神为动力,以全国气象部门优秀代表陈金水、董立清为榜样,始终坚守在泽库县站的一线测报岗位上。 多年来,在完成地面测报工作的同时,王晓青还兼职牧业气象和生态环境监测,承担报表预审,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严格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准确、及时地进行观测、编发气象报,为县局业务质量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她凭着对气象工作的满腔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地校对各项记录,察看自动站数据,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她带头学习综合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多年来地面测报生态监测发报基数数万计,从未发生任何责任性事故和重大差错。为此,她也5次荣获“百班无错情”劳动竞赛奖,2次获得中国气象局“250班无错情”奖,并被授予全国气象部门“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
几十年来,无论是退休、调离泽库县气象站的职工已经有上百人,可她却一直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这里,爱岗敬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同事们风趣地说:“王大姐就是泽库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见证人和活档案,是泽库县气象局的‘老房东’。”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帮助同志
这些年,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一些先进的设备和观测系统相继在气象业务工作中投入使用。王晓青明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掌握现代化观测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于是,她为自己和全站职工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要求做到“六个结合”,实现“三个满意”。
她还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现代业务体系内容,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自动站业务知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气象法律法规,发挥了业务一线地面测报组长的重要作用。她坚持组织每周学习制度,在全站形成人人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从而带动职工学习的自觉性,为建设学习型单位出力。2002年王晓青考取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青海分院行政管理专业学习,2005年取得大专学历,为她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晓青不光自己学习新知识,钻研新业务,还经常针对新分配大学生气象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实际,积极发挥老观测员的优势组织业务培训,通过“传、帮、带”,很快使他们具备了独立值班的能力。王银萍是前年分配到泽库县气象局的大学生,虽然在学校时学了不少的理论知识,可是对于测报工作还是感到非常陌生,不知从何下手。在王晓青认真耐心的教导下,很快便胜任了工作。王银萍说:“王师傅不但像长辈一样经常关心年轻同志,还像老师一样时刻帮助我们。别看她平时为人随和,可在工作上却一丝不苟,非常严格,令人佩服。”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王晓青经常说:“作为一名业务一线的老同志,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走在大家前面。”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2000年以来由于单位职工脱产学习培训多,致使工作受到影响。为了让他人能够安心学习,她经常连续值班不休息。如果谁家有事或生病,请她代个班也是常事。那是2006年的春天,站上只有3个人值班。也就在这人手紧张的时候,一位女同志又突患急性胃炎,卧病在床,疼痛难忍。王晓青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一边安慰那位生病同志,一边联系汽车送她去西宁大医院看病,并主动与另外一位同志分担了值班工作。就这样,他俩连轴转了十多天,愣是挺了过来。
泽库县海拔高,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三分之二。为了工作,也为了不影响下一代,她和丈夫结婚很长时间都没要小孩。有了孩子后,孩子体弱多病又不适应高原气候,他们只好把孩子送到外地亲戚家寄养上学。王晓青虽然与丈夫在同一县城工作,但因丈夫工作关系常年出差在外,于是她也就把气象站当成了自己的家。站上经常缺少人员,她加班加点也就成了常事。为了让其他同志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团聚,她还主动放弃休假时间在站上工作,并且连续21年没回山东老家过年,这让她年迈的父母抱怨不已。面对家庭和工作难以两全的选择,她总是选择工作,谁让她是测报员呢,谁又让她如此执着呢!丈夫埋怨说:“你当了多大个官,常年如此,好像缺了你气象站就不转了似的!”王晓青却说:“我是管‘天’的官,有比‘天’大的官吗?”她劝慰丈夫:“我都在这工作三十多年了,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除了为站上多做点事,不会别的,你在西宁等我退休吧!”
气象站虽然在县城,但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工作生活条件依然艰苦。记得1996年,泽库县城不少水井因年久失修都不能使用,气象站吃水也面临严重困难。面对这种情况,王晓青积极主动与县农牧水利部门联系沟通,从设计到施工,从少花钱到多办事她都没少操心,最后用最短的工期为气象站接通了自来水,解决了大家吃用水问题。
为了让站上职工经常能够吃上新鲜的蔬菜,王晓青还动员带领气象站的全体职工,重新利用原有的玻璃温室种植蔬菜,不但基本上满足了气象站职工生活需求,而且还培养了职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良好道德风尚。
王晓青的父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来到泽库县开展支边建设工作,献出了他们的青春。王晓青把青春、把大半生精力献给了高原气象事业。如今儿子大学毕业后又来到了泽库县工作。为青海“献了青春献子孙”这句话在王晓青家人身上得以完美的体现。王晓青是一个知道满足的人,她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什么过分的要求,就是儿子大学毕业,好心的同志让她找领导说说留在气象部门,她也没好意思开口。王晓青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作风和行动。她不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她饱满的精神和并不落伍的穿着上,还可以看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她的确是一根顽强生长在岩石缝隙中的翠竹,任凭风吹雨打,千锤百炼,仍然屹立青山,坚忍不拔。
来源:青海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