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4 11:4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8月 | 查看:1173次
人物故事:
6月9日下午4时,天气闷得让人有点发慌。涪陵白鹤森林公园后山上,一股山泉源源不断地从山林深处流淌下来。76岁的张继文两步跨上石阶,用容量有5升的色拉油壶装满了山泉水,然后提给几百米外的公园4号公厕管理员汪建福。
没有感谢的话语,只是一个简单的交与接,自然而熟稔。汪建福则会把山泉水烧开再免费提供给在附近锻炼的人。
4号公厕旁边有一个路口,张继文和他74岁老伴汪兰英助人为乐的事儿就从这里开始延伸……
缘起:路人不经意的一句话
2012年7月,很多经常到森林公园锻炼的人都想不到,他们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被一位71岁的老人当成了一份事业。
这位老人就是每天到森林公园锻炼身体的涪陵区一建材企业听力残疾退休人员张继文。
涪陵森林公园山顶上有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由于植被丰富,空气清新,不少人都喜欢去那里徒步行走。
五年前,水泥路沿途一处名为火烧堡的附近,有一条荒草枯枝覆盖的烂泥槽鲜为人知,下面连着荔枝街道的鹅颈关村3组,不少村民可以通过这条烂泥槽抄近路进城卖菜,偶尔也有一些学生会走这条路上学或者回家。
不过,由于杂草丛生,有人便把此处当成了一个天然公厕,常常臭气熏天;遇上下雨天,路人深一脚浅一脚全都是泥。
“要是有人把这里整修一下就好了。”锻炼的人群中,不知是谁的这么一句话,被张继文知道了。
张继文回到家中,立即和视力非常差的老伴汪兰英说起了关于修路的想法。
“原本以为就是清理一下杂草,我就同意了。没想到他这一干根本就停不下来了。”汪兰英说,从此,这条从路口距离公园大门口就有3公里多的路,夫妻二人一走就是三年多。
运输:全靠背 一年磨烂一个包
修路,这不是一个轻松活儿。要材料,还得要力气。
“没事,我们一次次慢慢搬,积少成多嘛!”夫妻二人互相宽慰。他们到公园附近工地上寻找完工后废弃的石子,从城里拆迁的旧房子捡废砖头再用砖刀修整好,收集邻居家装修后不要的废弃材料自己背上山……
夏天,夫妻二人通常在早晨五六点就出门;冬天,最晚也在6点半以前。张继文和妻子汪兰英各背着几十斤的建筑材料,两人你搀着我下陡坡,我帮着你听声音传话,一说一笑间,就走完了从公园大门到筑路现场四十分钟的路程。
困难的事当然也有。在汪兰英的记忆中,运送材料最“恼火”的一回就是搬运100斤重的水泥。那一次,加上两人的儿子帮忙,三人走走歇歇近一个小时才完成运送任务,累得大家上气不接下气。
两位老人按照蚂蚁搬家式的最原始的运输方式,将所有的建筑材料靠着一天天的累积搬到了现场。
春去秋来,这一背一走就是三年多,一年磨烂一个大布包。但张继文似乎并没有觉得这个日子难捱。
“上山的时候,我一路走一路唱歌,一般唱完8首歌就到了。”张继文总是乐呵呵的,他每天“循环播放”的这8首革命歌曲,也听得汪兰英乐不可支,“听起来有精神。”
在山上“工作”时间长的话,他们要到下午五六点才回家,即使早一点也到下午两三点钟了。
然后,张继文又哼着歌回家,他说这是他一天中最愉快的时间,“干完了活,心里乐滋滋的。”
汪兰英说张继文食量很好,但是每天早上都忍着只喝一碗玉米羹。“因为吃得太多背不动材料。”于是,往山上送食物这样的后勤保障工作,就是汪兰英每天的主要任务。
“有时候带的馒头饼干不够,我就要到公园门口去给他端面条。”不过,待汪兰英走30多分钟路把面条送到张继文手上,面条已经成面饼了。
2015年12月,这条1公里多的山路终于建好了。
由于张继文在沿途树起了很多森林防火的宣传栏,人们便把这条路起名为“森林防火路”。
森林防火路的修建,为居住在山下的鹅颈关村3组村民进城卖菜节约了至少半小时的路程。
修建:身悬半空奠路基
修了三年的路,张继文认为自己的经验是越来越丰富了。不过,在他与老伴修建第二条路的过程中,却有着让他们两人至今都胆战心惊的回忆……
森林公园山上清泉淙淙,沿山石而下,城内很多老人都提着大桶小瓶,慕名爬山取水。
张继文发现,取水点在大路下坡100多米处。本来坡陡无路,且走的人多了,留下许多泥坑、碎石。
张继文怕取水老人摔着,2015年10月,又动了修一条“山泉路”的念头。
和第一条路不同,由于取水点位于陡坡,这条路得修梯坎,还需要细铁丝绑紧木头做护栏,沿山壁空缝处要填塞砖石,加固路基。
而就是填塞砖石这一道工序,让汪兰英的脚趾头抠紧了一个多月——
在“山泉路”修建之前,这条呈45度角的陡坡中间位置上有一处因塌方形成的空缝,为了让石阶筑得更牢固,空缝中必须得加塞砖头。要想完成这个任务,人就要翻到护栏外,悬在空中,才能进行。而这下面,是垂直高度10多米的小悬崖。
张继文准备了一条粗绳,一头系在崖边一棵直径10厘米左右的树干上,一头系在护栏上,还有一头系在自己身上。他就这么悬在半空加塞了一个多月的砖头。
张继文的人悬在半空,汪兰英的心也悬在半空。她一边帮老伴递材料、工具,一边又时时提醒,一刻都不得放松。
或修,或补,两位老人将汗水渗透进时光,“山泉路”上的107步石阶最终垒起来了。
看着每天来来往往去打水的几十个老人走上了一条安全路,张继文夫妇的心踏实了。
考虑到这条路的下方还有两个泉眼,几天前,夫妻俩又启动了“山泉路”二期的修建。在他们的带动下,另外一名60多岁的老人还主动要求加入这个夫妻筑路队。
石碑:13块自制的护林防火宣传碑
路修完,整个工程并没结束。
“森林防火路”上的一块石碑上书:进山不带火,人人保安全。这块让汪兰英记忆深刻的石碑,并不仅仅因为它是张继文在这两条路上树起的第一块石碑。
“碑上最后一排的两个字,是他半跪半趴在地上,用红油漆和排笔一笔一笔填好的。”汪兰英说,因为第一次写没有经验,最后两个字的位置太靠近地面,人站着和蹲着都不好写,张继文先是把上半身旋转到脚的位置“倒栽”着写,后来干脆半跪半趴到地面了。
写字的时候是夏天,地面热得发烫,汪兰英拗不过“犟老头”,只得赶紧想办法找湿毛巾缠在他的手臂上,盖在他头上,防止更多的晒伤。
两条路的沿途,这样的石碑有大大小小13块,上面全是加强森林防火的提醒,和呼吁大家爱护森林的内容,落款是“涪陵护林志愿者 张继文”。在他自办的宣传栏上,除了标语,还有夫妻二人从报纸上搜集剪切下来的护林防火资料。
对于修路,张继文有自己的长、短期规划——大到计划自己修路要修到80岁,小到每天差什么材料,当天要完成哪些工序,样样都安排得缜密。
扶持:他是她的眼睛 她是他的耳朵
修路这五年,张继文没有少吃苦头。
两年前修第一个取水口的石台,必须搬开一块大石头,张继文招呼路人帮忙,几个人约好听口令一起放手。不曾想,张继文听不见,大家一起吼“放”,然后四下跳开,只有老人站在原地未动,石头压下来,砸到脚背骨折。
一个多月后,张继文又开始修路了。
老伴关于修路的决定和行动,汪兰英几乎从没有反对过。她要做的是,除了每天和老伴一起进山修路,端茶送饭,还有回家后,给因长期负重前行导致颈部受损的老伴涂抹药酒,或者端上一盆热水。
不论背着几十斤的河沙水泥行走在山路间,还是用锤子锄头凿石开路,张继文摔倒的回数数不胜数,汪兰英都会说:“没事,他得行!”
在汪兰英的眼中,张继文对修路的热情似乎从来没有泯灭,无论寒冬酷暑,下雨下雪,还是过年过节,只要在家,张继文都必须去山里一趟才踏实,路修完了就捡烟头,扫垃圾……回家摆的“龙门阵”也全是修路的事儿。
汪兰英就这么一直陪着、跟着、候着,她声音敞亮地说:“他的耳朵不好,我的眼睛不好,我们两个是相互帮助,我是他的耳朵,他是我的眼睛嘛!”
延伸:助人为乐为儿女铺筑“精神之路”
路,对于张继文夫妇而言,是一种情结。
20年前,在老人从涪陵试跑丰都开始,便拓展开了他人生奔跑的前路。然后,跑忠县、万州、云阳……
16年时间,张继文带着对母亲河长江的一往情深,携手老伴断断续续从宜宾走到上海,步行完了长江沿线的城市,手绘了他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的地图超过100张……在他亲手绘制的100多张地图上,每一个去过的景点,他都用小红旗一一标注。
人们常说,身体和灵魂,应该有一个在路上。
张继文和汪兰英,一样都没有舍弃。
几十年来,从身边毫不相识的患病学生,到远方他人贫困的母亲;从上世纪70年代受冰雹灾害的彭水,到近几年受地震灾害的汶川、芦山……无论是亲眼见到的,还是在报纸电视上了解的,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张继文夫妇伸出的援助之手。
张继文夫妇说,他们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儿女铺筑一条“精神之路”。
这条路上,涌动着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助人为乐……
来源:重庆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