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8 18:1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5月 | 查看:1205次
人物故事:
张天印,男,1961年7月出生,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芝麻洼乡桐城行政村人,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
一个县级剧团,能够到北京长安大戏院参加汇演并为党的十六大献演;一个地方小戏,能够获得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等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一个少数剧种,能够入选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张天印40多年的艰辛付出。为让传统文化艺术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他带病工作,先后3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却难挡他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个人连续5年荣获“河南省文化工作者先进个人”,2016年获“河南省德艺双馨模范”等荣誉称号。
太康道情在豫中、豫东流传久远。当地人说:“宁可少锄二亩地,也要看看道情戏;宁让面发酸,不能耽误道情班。”由此,足见群众对道情戏的喜爱和追捧已达痴迷程度。
2015年1月1日上午11点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常营镇八里庙村“舞台艺术送农民”现场人山人海,由太康道情剧团划转而来的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出的道情戏《楚宫恨》刚刚谢幕,饰演剧中人物“伍奢”的张天印突然昏倒在舞台上。这是担任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的张天印,近几年第三次昏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一次,穿着戏装的张天印被紧急送进医院抢救,诊断为脑梗塞。两天后,病情刚有好转,张天印又开始在病房里了解剧团演出情况……
敬业的孺子牛
1976年,15岁的张天印进入太康道情剧团。1997年,张天印被选举为团长。在担任团长的第4个年头,剧团发展处于低谷,濒临解散。如何保住太康道情?张天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面对稀有剧种日渐式微的境况,张团长不等不靠,一直在太康道情传承、保护和发展上下功夫,他请戏曲专家为演员讲课,派人员外出学习;2012年10月,太康道情剧团面临体制改革,为让剧团发展步入正轨,应对紧张的工作节奏,张天印随身携带降压药、速效救心丸,顾不上去医院看病,一次,忙完回到家,张团长一头昏倒在楼梯上……这期间,在太康县张集乡演出时,张天印又一次在后台昏倒。”忆往昔,道情老艺人侯鹏感慨颇多,“张天印常年坚持参与“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活动,一次出门演出有可能几个月回不了家。一次,妻子肩膀患了筋粘连,需要做手术,把妻子送到郑州的医院交给女儿照管,张天印又回到太康工作了。”
张天印深爱着太康道情事业,他近乎玩命地一心扑在剧团上。为不让喜欢看他演出的戏迷失望,张天印每场都要登场。2015年6月,太康道情剧团走出太康县,9天演出23场,在新密市五虎庙村4天演了10场,在平顶山市磙子营乡5天演了13场……;太康道情剧团虽小,但干好各项工作并不简单。张天印习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上边密密麻麻记满了外人无法解读的“天书”。其实,里面记的全是选定剧本,选演员,请导演、作曲,排练,购置服装,制作道具,调配灯光,绘制布景等繁琐事宜。
如今,太康县道情剧团正式改制为事业单位。由差额补贴成为事业全供的成功改制,是太康道情剧团发展的第三个转折点,太康道情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全年公益演出和商业演出最高时达到800多场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美德的传承者
40多年来,张天印一直没有离开道情舞台。在长年累月送戏下乡中,他与演职人员一道风里来雨里去,把自已当成演员,当成演职人员的大哥。在平顶山、襄县演出时,他睡在农家的猪舍旁,却把旅店等条件好的房间让给演出任务重的同志;平日里,自已睡在舞台上,听到外面有风声雨声,他第一个冲出去收拾服装道具;盛夏酷暑,演出时站台的“把子”差使苦,没有人愿意站,作为一个团长,他穿着沉重的戏服,没有一句台词,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乘流动舞台车在外演出,出于安全考虑,他总是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陪着司机平安走完每次的“赶场路”……
“把职称晋级的机会留给演员们,大家的职称都评上了,他自己的职称级别没晋升;每一次汇演,演员们在台上得奖,而他却累倒在台下……”提及张天印,青年演员罗阿丽感慨万千。
彩虹总在风雨后
张天印近乎玩命一样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康道情的敬业精神也引起了国内主流媒体及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2015年1月29日,《中国文化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老百姓的戏唱不完》,2015年3月30日,《周口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戏里乾坤大 蛮拼才会赢》;新华网、大河网、龙都网等50多家媒体予以转载报道;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原周口市委书记徐光相继予以批示学习。
凭借扎实的表演、优美的唱腔,2002年太康道情戏《富裕之后》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2006年,太康道情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太康道情戏《婚姻驿站》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戏曲门类金奖;2014年12 月,太康县道情文化传承中心荣获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来源:河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