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6 22:5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10-10 | 查看:2356次
陈克明,男,全国优秀卫生院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新罗区曹溪卫生院院长。他,曾经是一名乡村赤脚医生,依靠勤奋执着和不懈努力成长为一位乡镇卫生院院长;他,临危受命接手一个难以维系、发展困难的乡镇卫生院,大胆改革、破解难题,硬是将濒临倒闭的卫生院起死回生并走上蓬勃兴旺之路;他,创办全国首家乡镇农民工医院,为广大农民工兄弟开辟绿色诊疗通道,被亲切地称为“农民工院长”。
1999年,由于业务出色,35岁的陈克明被任命为曹溪卫生院院长。当时的曹溪卫生院地处偏僻,既非一类卫生院,又不是上级重点扶持对象。房屋简陋陈旧,设备寥寥无几,职工人心思走,业务十分萧条,门诊量平均一天只有13人次。由于卫生院难以为继,有关部门在无奈之中准备将其拍卖。陈克明见此十分揪心,决定改变这一现状。他发现化验、胸透、B超等业务都由护士或普通医生兼任,有一次还无意中看到一位医生向病人推销自己抽屉里的药,这深深刺痛了他,促使他下狠心进行改革,重振卫生院雄风。
上任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医院的硬件环境。但说易做难。由于业务不景气,银行和单位都不愿意伸援手。于是,陈克明开始四处奔走,找人借钱,请求赞助。一次次被拒绝,一趟趟再登门,磨破了嘴皮,他的真诚和执着终于打动了一些单位,最后出人意料地筹集到了66万元。靠着来之不易的“第一桶金”,曹溪卫生院在全镇人口密集的交通便利处,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1691平方米的门诊综合大楼和一栋集资宿舍楼,并购置了全自动生化仪、血液分析仪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
与此同时,他在院内进行了雷厉风行的院务管理和医德医风整顿改革,实行院务公开,直接向人才市场招聘急需专业人才。大胆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将职工20%的工资和全部奖金拿来浮动。分配制度改革时,刚开始职工抵触情绪很大,4个月后,改革明显见成效,职工开始理解。现在职工的经济报酬明显拉开档次,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大大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一所医院若没有优势、没有特色、没有品牌,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也就很难吸引病人。完善软硬环境后,陈克明开始探寻发展之路,打造特色品牌。
经过多番调研,他从劣势中看到了优势:卫生院处在城乡结合部的曹溪镇,虽受到中心城区各大医院和私营医院的冲击,但曹溪镇厂矿企业多,农民工多。农民工看病贵、看不起病的情况十分突出。卫生院正处于农民工聚集区,何不把卫生院办成方便农民工看病的医院,既体现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又可为在城乡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卫生院找到一条较好的出路? 2004年,曹溪卫生院做出大胆决策:以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和辖区农民为切入点,创办一个融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合作医疗等为一体的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农民工医院。
创办农民工医院,最重要的是开辟一条真正适合农民工的诊疗绿色通道,让他们看病方便、看得起病。为此,陈克明决定给农民工发放就诊优惠卡,最大限度让利患者。农民工凭卡来医院看病就可享受各种优惠。今年起,陈克明又决定将优惠政策延伸到农民工的家属:凭户口本或其他有效证明确认是农民工的家属,持该农民工的就诊优惠卡看病可享受同等优惠,为农民工困难党员结对帮扶和学习挂靠。
陈克明力扛“以人为本”的大旗,播撒美丽的人性光辉,使曹溪卫生院在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工兄弟心中树起了一块闪亮招牌。“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吸引了十里八村的农民工前来就诊。据统计,自农民工医院创办以来,医院外来务工人员的门诊量达到8500人次,2008年农民工门诊人数增加到2.3万人次。门诊总人数是陈克明上任前的3倍,2008年业务收入为392万元。
在陈克明的带领下,曹溪卫生院逐渐走出困境,一跃成为龙岩中心城市范围内声名远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的农民工医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前往曹溪镇周边打工,曹溪镇的聚集力和发展活力越来越强。
陈克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乐观豁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严于律己,奋斗不息。他以宽厚博大的爱心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工的健康撑起了一片绿荫,他用尽心竭力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来源:福建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