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皮肤”下的“静脉”专家

发布时间:2018-06-16 21:07 | 来源:工人日报 2018年05月31日 07版 | 查看:1138次

自主创新施工工法4项、专利5项,17年厚积薄发获评“南宁工匠” 

在南宁搭乘地铁的时候,劳冰峰比任何人更加清楚地铁是如何穿过繁华地段的朝阳区、来到青秀山西大门的。那些复杂的地质结构难题,是他带领工人们逐一突破解决的。

地铁被称为城市“皮肤”之下的“静脉”。作为“静脉”专家,迄今为止,劳冰峰主持修建的南宁地铁1、3、4号线6个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35.4万平方米,成功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4个大项8个小项。此外,劳冰峰还自主创新施工工法4项、专利5项、QC成果6项,这些创新成果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2.36亿元。5月8日,劳冰峰身披绶带,被授予“南宁工匠”荣誉称号。

完成零的突破

2013年9月,中铁隧道局集团公司成功中标南宁东站南广场项目,劳冰峰便投入到了城市地铁建设,这对于他本人和南宁这座城市而言,无疑都是一次零的突破。第一次地铁修建工作,劳冰峰面临的第一块“硬骨头”便是朝阳站。

朝阳站是1、2号线同期实施的换乘站工程,由于车站位于市中心的朝阳广场商圈,施工场地狭窄,加之人流、车流量巨大,施工组织难度无形中增大。劳冰峰白天在工地实时指导施工,晚上回到家里便搜集大量工程专业的资料。最后朝阳广场站顺利完成,规避了深基坑开挖涌水的风险,也保证了四周居民和建筑物的安全。

劳冰峰现任中铁隧道局集团四处南宁地铁4号线10工区的项目经理,每天上午8点,他便准时到4号线楞塘村站指导施工工序。这是南宁地铁首次在岩溶地区施工,类似的城市修建地铁明挖车站工程的案例,在我国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劳冰峰和他的团队肩上担着风险和重任。

白天到现场勘测,晚上集中讨论制定施工方案,了解到其溶洞高度3~25米不等,施工存在涌水、地面沉降及坍塌风险等情况后,劳冰峰决定在详勘的基础上增加岩溶专项勘察,摸清地下岩溶分布情况。目前车站已顺利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把标准当做习惯

黝黑的肤色、炯炯有神的眼睛,劳冰峰是一个大高个儿,办起事儿来却粗中有细。

平常地铁施工需要搭建钢支撑,劳冰峰要求施工队做到每一根钢筋完全垂直、间距相等。他甚至创新了工具“钢筋间距微调卡空器”,争取把误差降到0.1cm以内。

劳冰峰参与承建的工程项目合格率100%,优良率95%以上,他的口头禅是:“工程不仅质量要好,还要保持美观。”而他的这种“偏执”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在给钢筋套丝、做两端螺纹的工序上,劳冰峰要求每根钢筋每端有至少10圈的螺纹,有的工人有时只做9圈或者8圈螺纹,劳冰峰会一圈圈去数,少一圈都不行。

“把标准当做习惯”是劳冰峰经常对大家说的,并且作为标语贴在施工工地,但劳冰峰精益求精的要求也时常引发施工工人的不满情绪。曾在3号线施工期间,在毫无相关经验并且现场无法模拟的条件下,劳冰峰带领团队创新了3号线青秀山站超深大直径钢管立柱桩施工工法,团队人员觉得不可能实现,多次出现懈怠的情绪,但劳冰峰对年轻人说:“干工程讲究的是脚踏实地,心浮气躁是干不出名堂来的!”

如今,通过师带徒和集中培训的方式,劳冰峰已先后培养出20多名技术骨干。

厚积薄发的17年

从质检员到项目经理,在中铁隧道局集团一干就是17年,做过房建,修过立交桥。现在41岁的劳冰峰已经是多个项目的项目经理。

“建筑为百年基业,质量无小事。”从进入这个行业之初,劳冰峰便懂得这个道理,即使现在身为项目经理,他依然对施工设计、管理、制度建立、人机料引进、检验监督等多个环节层层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个问题。

此外,他还推广了二维码管理系统,应用于配电箱、灭火器日常巡检,重大危险源巡查,质量验收、材料检测等方面。

为提高全员安全质量意识,他引入VR施工安全虚拟现实体验装备,对新进场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并按照“一人、一卡、一编号”动态登记管理。

担任项目技术总工和项目经理15年间,劳冰峰多次获得中国中铁“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自创的一系列施工工法,如今都被编入公司施工技术手册,成为解决同类技术难题的重要蓝本。(记者 庞慧敏 实习生 谢宛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