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潜:好党员积劳成疾患胃癌坚持工作 热心扶贫被百姓称为“贴心人”(图)

发布时间:2018-06-07 18:5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年8月 | 查看:1233次

1.jpg

人物故事:

  他是“老组工”,坚守公道正派,对工作“安、专、迷”,被同事们评价为组织工作的“政策通”“活字典”;他是省直机关干部,7年持续挂点帮扶,走进了群众心坎里,被百姓称为“贴心人”。

  30年前,从踏入组织部的大门起,他就坚持从严从实,默默无闻耕耘,以对党忠诚、心系群众、严于律己的良好形象,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组工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奋进之歌。

  他,就是安徽省委组织部副厅级组织员、干部综合处处长朱潜。

  党务“政策通” 组工“活字典”

  组织工作“一年四季,没有淡季”,标准高、要求严、付出多。“一个人工作能力再强,水平再高,如果内心缺乏热情和毅力,不要说干不成大事,就是简单的事也可能办砸。”朱潜常这样说。

  宁可身体透支,也不让工作欠账。30年来,“5+2”“白+黑”成为朱潜的工作常态。由于长期劳累和饮食没有规律,朱潜的胃病越来越重,妻子联系了几次胃镜检查,他都因工作忙而暂时放下。2004年的一天,他加班很晚后胃部大出血,查出重度胃溃疡,已是早期胃癌,才住院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即使卧榻,他整日还电话“遥控”,手术初愈就又像陀螺一样高速运转。

  党务工作“政策通”、干部工作“活字典”,这是朱潜给人留下的印象。30年来,他潜心钻研干部宏观管理工作,主持和参与起草了300余项干部工作政策和制度规定,是全省组织系统公认的“一口清”。

  2011年8月,安徽启动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省委组织部会同省人社厅、省编办负责人事编制划转工作。安置任务重、时间紧,他带领一班人夜以继日、连续作战,逐人分析研究,耐心解疑释惑,每天只休息二三个小时。短短20个工作日,8700多名公职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平稳交接。安置结束,朱潜也瘦了10斤。

  态度上谦让 原则上不让

  朱潜长期从事干部工作,自然会有一些人和他套近乎,找他开政策口子,对此,他耐心解释、以理服人,从不拿原则换人情。

  一次,一名驻皖单位正厅级领导干部申请办理港澳多次来往通行证,按规定不符合办理要求,但其软磨硬泡,并通过有关领导打招呼,朱潜始终坚持“态度上谦让,原则上不能让”,坚决堵住。不久,此人就因经济问题被查处,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外逃事故。朱潜常说,“既然组织上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尽责,不能做好好先生。”

  朱潜多次参与组织省市县乡换届工作。2012年底,个别民营企业家为能被提名为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百般方式请朱潜关照,他都断然拒绝:“提名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是十分严肃的事,确实优秀的组织上会考虑,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找谁也没用。”

  20年来,安徽先后17次公开选拔厅处级领导干部,朱潜都全程参与、具体组织。在参选对象眼里,他手里攥着重要信息,很多人想方设法跟他打听信息,但他守口如瓶。全省公选180名厅级干部、245名处级干部,从未发生泄密事件。近年来,个别地方拟用提前离岗、职务和级别普遍提高一级的办法来调动干部积极性,他得知后认为,这样做存在擅自提高干部职级待遇和超职数配备干部的问题,于是立即查明情况,及时制止。

  对别人严,对自己更严。2004年朱潜住院期间,一位他曾服务过的干部专程来看望,临别时悄悄把一个信封放在床头柜上。他发现后,急得不顾病痛从床上跳下来:“你能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拿钱的话,以后就别来见我了!”

  2008年独生女儿结婚时,他按规定只报告了单位,对同事谁也没说,一些和他共事多年的人知道后非常“不满”,却也十分敬佩。

  “在组织部工作就要乐当‘渡人梯’、甘做‘铺路石’,做个‘本分人’。”30年来,身边的很多人都提拔了,但他从没向组织要求过什么,始终默默坚守、无私奉献。

  心系旧乡亲 扶贫不忘本

  作为知青,朱潜曾在下放的霍邱县慈佛寺村教过书。他深知农民的艰辛,更忘不了群众的深情。2009年全省干部下基层活动中,朱潜主动请缨,联系慈佛寺。这个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灾害频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他暗下决心,这里什么时候变好了,自己的扶贫工作才算结束。

  “生存第一,吃饭穿衣的问题不解决,谈何扶贫?”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村里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情况,谁家最穷,他就与谁家攀亲戚。7年来,朱潜的家成了乡亲来省城看病的“中转站”。村民刘永锦老人说:“只要俺们去看病,他们两口子就带着去医院,忙前忙后,真是比儿女还亲。”

  建成彭塔乡南北通行的水泥路,解决4.3万余名群众出行难;争取1600多万元新建变电所,解决用电短缺;重修三道行桥,圆群众几十年的新桥梦;争取慈善捐助,建成慈佛寺希望小学;在淠河岸边兴建电灌站,保证1000多亩耕地灌溉……在朱潜千方百计协调下,村里基础设施条件日渐成熟,而村里引进的6家企业,更吸引5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连续7年扶贫,慈佛寺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2000多元,增至2014年的8000多元。村民们提起朱潜都非常亲热,“潜子啊,哪里是省城来的干部,就是俺村里的人!”(孟祥夫)

来源:安徽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