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苏一切正常(2图)

发布时间:2018-06-07 08:5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6月07日 01 版 | 查看:1606次


卡拉苏边防站官兵在巡逻。李康强/摄

  卡拉苏边防站的官兵每天上下班,都是在全世界最美的风景区里穿行。

  从海拔3200多米的营区出发,沿314国道盘旋而上,蓝天、白云、雪山、牧场,帕米尔高原的大写意画卷徐徐展开。不论左旋右转,“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一直都在眼前。

  到达海拔3880米,目前全国最高的口岸联检大厅,放下一批官兵。继续上行20多分钟至海拔4368米,到达边防站前哨班,再放下一批官兵。

  山上山下,一天可以经历四个季节。执勤二科副科长冯玉奇总结:早晨出发的时候要是天阴或有小雨,到前哨班的时候必然赶上下雪。

  单程70多公里,一路上,景色越来越壮丽,说话的人越来越少,“高反”的人越来越多。

  但无论如何,到达岗位,一个个抖擞精神,开始干活儿。2012年刚通关的时候,这里还一无所有,执勤干警在一辆猎豹车上办理出入境手续。后来,建起了一个五六平方米的彩钢房。现在装备条件已大大改善,只是高海拔和高辐射没法改变。

  “有时,你会看到下车接受检查的司机走路摇摇晃晃的,跟醉汉一样。那就是严重的高原反应。”站上唯一的女军官、中尉检查员魏国娟说。不同的是,那些过境人员仅是过境而已,她和战友们必须天天守在这儿。

  小魏今年25岁,新疆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投笔从戎,成为新疆边防总队直属“利剑突击队”的战士。“没有一天按时起床、按时吃饭,随时随地紧急集合,轻装、重装、全副武装,换着花样操练。”

  她去年2月调到了位于塔什库尔干的卡拉苏边防站。上大学时她曾与同学结伴来塔什库尔干旅游,在金草滩上漫步,到“世界上最美的杏花村”看杏花。现在,则每天在慕士塔格冰峰脚下,忍受着头晕头疼。

  有一身功夫的魏国娟,体格算很好的,面对执勤点的恶劣环境,仍然感到无奈。“每天下勤的时候四肢无力,耳鸣,恶心,吃不下饭。”她说,“记忆力也开始下降。我当班长时带过的兵,见面怎么也想不起名字。”

  站长马勇调来卡拉苏后,也发现自己有时忘事。“开会讲话,准备好了要讲六点,往往讲到四点、五点,再往下想不起来了。”他笑道,“所以我不能先说总共要讲几点。”

  35岁的马春贵科长2014年就来到了卡拉苏,左耳出现耳鸣,开始没当回事,后来去乌鲁木齐检查,也查不出原因,花了几万元没治好。现在又发现右耳听力下降。

  耳鸣,失眠,指甲凹陷,是卡拉苏老兵的常见症状。官兵患高血压、心脏病等危险疾病的比例达到三成。去年,猝死两人,急救3人,因病调离高原至平原工作12人。

  美景都在明处,困难都在看不见的地方。“卡拉苏”,塔吉克语“黑水苦水”之意。这里的水盐碱度超标10倍,饮用水需从山下带上来。

  “从前哨班到联检大厅,沿途山谷里共有33户牧民,他们的平均寿命据说只有45岁。”今年39岁的副站长李伟说。

  天南海北兵,聚在高原上像个家庭。马勇说,站上有条规矩:父母妻儿有病不准隐瞒,一旦发现马上强迫探亲!

  马勇说,站上还有条规矩:每天不管下勤多晚,只要还有一位官兵尚未归营,就全体不准开饭!

  每天晚上,当执勤的官兵检查放行最后一个人、最后一辆车,再盘旋70多公里下来回到营区,一般就到了九、十点钟。如果赶上山口大风或降雪,他们不管多晚都必须把待检车辆全部检查完毕,让他们进入安全区域。这时候,夜里12点回来也是常事。

  卡拉苏边防站的营区与隔壁红其拉甫边防站营区有道小门相通。红站建设得早,院子里有一片蔬菜大棚,号称“万仞冰峰,十亩江南”,是官兵下勤后调剂身心兼补氧的好地方。卡拉苏边防站的官兵溜达两步也能进去享受一番。马勇说,按照规划,他们也要建一个这样的大棚。

  边防体制改革的消息传来。从上校马勇到列兵那孜轩,即将全体退出现役。

  “改革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说不关心是假的,但是关心多了也没有用。”魏国娟说,“反正不管怎么改,我们的职责不会变,工作的意义也不会变。”

  春末夏初的卡拉苏山口,每天人流、车流如常。

  γ射线超标如常。缺氧如常,水不能喝如常。

  前哨班官兵头晕如常,耳鸣如常。执勤如常。

  “石头城”塔什库尔干每天傍晚一场风沙如常。

  慕士塔格壮丽如常。帕米尔安宁如常。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健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