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善良(人民时评)

发布时间:2009-10-31 08:53 | 来源:人民日报 2009年10月29日06 版 | 查看:4356次

  大学生舍身救人“值与不值”的争论,不是简单一句社会价值多元就可以概括。无论市场经济如何发展,都不能用加减乘除换算善良的价值

  近日,湖北荆州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而献身的三名大学生出自道德自觉的舍己救人行动,在感动中国的同时,引出了一场“救人值不值”的讨论。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人们记住了这些名字,就像20多年前,社会对为救掏粪老人而献出年轻生命的大学生张华的评价,带着钦佩、赞叹,也夹杂了不解与惋惜。

  由一次救人行为而引发社会价值观的讨论,这几乎是当今社会舆论的寻常情境。就在今年10月5日,广东韶关南雄市发生学生溺水意外,一名16岁的女生不慎跌入10米多深的水库,同行中有四名男同学下水相救,落水女生被救起,但四名男生全部不幸遇难。此事同样也引发了一场所谓“值与不值”的争论。

  这一次次的“值与不值”的争论,不是简单一句社会价值多元就可以概括。那些几乎与我们市场经济相伴而来的所谓道德争论背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今天,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上的跨越式发展,更要注意在道德建设上快速进步。比如,将道德论斤两,把经济利益作为衡量人和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如此,人们才会质疑三名大学生救人的社会效益,才会扳着指头比较三名大学生与两名少年的教养成本,才会将生命当作算术题,用加减乘除换算善良的价值。

  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判断标准并不仅存于民间,它甚至被堂皇运用到法庭之上和行政管理当中。前有南京彭宇案的法官判词,“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自行离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后有上海原南汇交通执法大队某官员质疑孙中界行善之举的经典语录:“没有利益触动,我(车主)为什么会帮你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同样亦能为社会道德建设打下深厚的物质基础。今天广泛推动社会发展的公民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等,都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精神果实。但是,当我们对物质利益追求过度,把市场经济的原则放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迅速蔓延,则将人们引入物欲横流的泥潭。

  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历史大变革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迷惘在所难免,问题是,这样的迷惘还将持续多久?

  有人说,三名大学生救起的不仅是落水少年,还有社会道德,此言极是。纵观人类历史,因物欲横流、私利至上而致权力腐败、败家毁国的事例不胜枚举,而今天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也可以看成是对物欲横流社会的历史周期性警告——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刻不容缓。

  让我们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善良,用一颗颗善良之心激活社会良知。 (作者:郝洪)

(责任编辑:左浩仁)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