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任邦:好主任17年全身心倾注社会福利工作

发布时间:2018-06-03 17:3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年5月 | 查看:862次

人物故事:

  张任邦同志,1964年出生,1982年参加工作,1996年从部队转业到区民政局工作。担任救助管理站站长,2012年5月担任平安县社会福利中心主任以来,他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思想品德,赢得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称赞。由于他工作在成绩突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业绩,2012年8月获得平安区政府、区委“拥军优属先进个人”,2012年6月荣获“青海好人”50名青海好人之一,2012年12月荣获青海省“学习雷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3年被评为平安区首届“道德模范”先进个人,2014年8月获得海东市创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14年12月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2016年1月荣获省民政厅、文明办“民政爱心使者”荣誉称号。 

  一、用真情爱岗敬业,努力工作

  张任邦同志于1996年从部队转业后,走上了民政工作岗位,面对一个新的环境,一个新的岗位,面对陌生的业务工作,他觉的无从下手,深知要干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提高业务知识水平,才能适应工作岗位。他一边虚心向老同志请教,一边搜资各种有关民政业务知识资料,来提高工作效率,民政工作千头万绪,即要掌握政策,熟悉业务,时常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工作中,他干一行爱一行,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社会福利工作者,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善良和责任感让他在最脏、最苦、最累的一线岗位上整整工作了十七个春秋。十七年中,在救助岗位上,他先后救助过的流浪乞讨人员、麻疯病人、困难群众、未成年流浪儿童等救助对象就达4000多人(次),他曾把多名弃婴、未成年流浪儿童领回家,把自己的家当成救助站。把孤寡老人、孤儿当做自己亲人关心帮助他们。他从没有退缩过,也没有叫过苦,任劳任怨,用爱心、真情帮助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

  2012年5月平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开始正式运转,四年来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以院为家,全身心地投入福利中心的建设当中,很少有节假日和休息日。他一边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实施福利中心院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边按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职责,面对福利中心少的可怜的经费和庞大的开支,为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他不等、不靠、不要,想尽一切办法开源节流,减少开支。当有人告诉国家对福利机构有特殊政策时,他拿着申请减免费用的报告和国家对福利机构减免规定的文件到相关单位,硬着头皮一次次给相关部门的领导介绍福利中心的情况,一遍遍给他们细数救助面临的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真心感动了有爱心的部门负责人,历经3个月时间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平安区自来水公司、电力局和森昌天然气公司的领导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让福利中心所用的水、电、天然气全部享受到了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的价格,仅这三项每年就节约开支15万元。

  二、用爱心撑起一片绿叶

  在福利中心集中供养的60多名“五保”老人和“孤儿”中,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14岁,其中残疾人就有25人。有藏族、土族、蒙古族,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他也成为了他们中间的一员,他常说,照顾好年迈体弱、疾病缠身的老人就是是我的责任、就是我的工作任务。他们当中的“五保”老人陈志民,今年已是92周岁的高龄老人,在他90周岁的那天,为了让他享受到从未有过的生日祝福,他从工资中拿出了460多元钱买来了生日蛋糕、水果、饮料等食品,和全体老人们一起为他唱起了祝福的生日歌,当祝福的生日蜡烛被轻轻吹灭时,当老人虔诚的默念自己心愿时,陈志明老人哭了、老伴也哭了,在场的老人们含着感激的泪水,默默为他祝福,也为自己祝福,大多数老人都说这辈子没过过生日,这样的场面多么温馨、让人感动,更让人感觉幸福,面对一个个喜极而泣的老人,他向他们承诺:只要你们都能活到90岁,都会给你们过生日!据他讲:他还真从没有给家中的老人过一次生日。

  福利院是一个弱势群体生活的机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年老体弱,多有疾病,残疾人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常见病、晚期病、急性病等经常出现,他时常用自己医疗卡给他们刷一些常用药物,帮他们解除病痛。院民贾明新,是个残疾人、口语不清,入院时就患有慢性胃炎,时常肠胃不适,他时常刷一些消炎的胃药,有时一次刷100多元,几十元的药分给他们用,有的是关节上的药、也有的是外用膏药等,他也平时在办公室备一些常用药,送给老人们。从开院那天起,住院的院民也就从没有间断过,有得时候一次有5个老人住院,从福利院到医院,又从医院到福利院,每天的两点一线就是他工作的全部。

  2013年6月,老人祁宝民入院时就患有多发性肛漏,时常流血不止,因家庭困难,从没有到医院检查过、治疗过,病情越来越严重,加上本人智力残疾,时常大便流到裤内,同室的老人意见大,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治好这个可怜老人的病,由于市、县医院都做不了这种手术,他只好把情况反映给主管领导,病情危急生命,不能再拖延下去,在争取到上级支持后将他送到省级专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经过省慈善医院的精心治疗,60天后祁宝民老人康复出院了,重新回到了福利院生活,他感觉心里一片蓝天又放晴了,

  2014年4月10日,老人贺新院突发心脏病,他得知消息后在第一时间将她送往平安区中医院紧急抢救,检查发现她患有心脏病、气管炎、晚期肺心病等多种疾病,医生当时就下了病危通知书,经过长达3个多小时的抢救,身患多种疾病的老人病情终于稳定,在急救室当医生告诉他再晚几分钟,病人就没有了的时候,他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医生误认为是他的母亲,还责怪没把老人的病当回事。在住院治疗期间,因贺新院身高不到1米,行动不便,他一次次背着她从楼上到楼下进行检查,没有嫌弃过,也没有退避过,完全把她当作自己亲人关心照顾,老人病重、病危时一直守候在身边,直到处理完后事,这样的事例在福利院还有很多很多。

  三、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他在建院四年中,从建设到管理没有停止过,他把自己放在了院长、管理人员、院民同等的起跑线上,他朴实、勤劳,与院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重视院民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心动人,以情感人,化解院民之间的矛盾,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他们,手把手地教,让他们一点一滴地学,不断改变院民的生活习惯。为了解决院民吃菜、吃肉难的问题,吃上新鲜的蔬菜,改善生活条件,让院民们安心生活,舒心养老,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他身先士卒,牺牲个人所有的休息时间、节假日,带领院内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与老人们一道,在沙滩地上开垦出了5亩菜地,种植了青菜、西瓜、玉米、萝卜等20多个品种的蔬菜,还栽了果树、杏树等100多棵,已开花结果。利用伙房的剩菜剩饭和种植的蔬菜养殖了6头猪,60多只鸡,40多只兔子,10多只羊,来改善院民的伙食。当时没有劳动工具,他就从老家把能用的农具拉到福利中心使用;没有畜棚,他就带领老人们自己动手找材料搭建;没有喂猪的饲料,他就带领工作人员和部分相对身体好一些的老人到菜市场去捡烂菜叶,到山里割羊草储备过冬的养料;没有打扫卫生的扫帚,他就带老人们到几公里外的山里拔芨芨、自己栽扫帚。通过种植、养殖使老人们在共同的劳动中交流了感情,看到了熟悉的猪鸡等家畜家禽,接近了大自然,又摆脱了思乡的孤独之情,锻炼了身体,改善了伙食,使福利院成了老人们充满温馨的大家园。

  在福利中心集中供养的50多名“五保”老人和“孤儿”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15岁,其中残疾人就有25人。就这样,一点一滴,在他带领下,福利院迈出了以院养院的第一步,在减轻政府和社会负担的同时打造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养老服务机构,把福利院建成了一个老人们安心、政府放心的温馨大家园。

  四、用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赢得赞誉

  从开院那天起,他热心照顾每一位孤寡老人、孤儿和前来求助的对象,把自己的工作热情献给社会,把爱心捧给服务对象。从事社会福利事业十七年来,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困难当头不灰心气馁,成绩面前不骄傲自满,坚持以服务对象的喜乐、幸福,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和生活乐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模范带头,树立了自身良好的形象,做到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他的付出得到了老人们的一致认可和社会的赞誉。

  回首十七年来的工作经历,他将自己的精力、时间奉献给了社会福利事业,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在为孤寡老人、流浪儿童往返奔波,以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责任感和一颗爱心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慰藉。他觉得为老人和孤儿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实事都微不足道,但在他们眼里就是大事,是需求,是期盼。

  十七年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的概念,他将福利院、救助站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用自己无私的爱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验证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亘古不变的伦理道德理念,促使他用真情谱写更多生命中的奉献之歌!

来源:青海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