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3 17:2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年5月 | 查看:1398次
人物故事:
李世斌,男,1968年8月出生,1993年7月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高级农艺师职称,安康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平利县六、七、八、九届政协委员,现任平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立志兴农
李世斌出生在平利城郊的菜农家庭,大学毕业后,他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的县农技站工作。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他“兴农奉献”的人生志向,有如腾飞的翅膀,帮助他在农技推广道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94年至2000年,他包抓平利县长安镇农业科技示范工作,被农民誉为“科技财神”,使该镇一跃成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镇;1997至2001年,承担全县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建设任务,研发种子产量和质量达到当时全省最好水平,被命名为省级“免检”基地;2003年,他到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开展中药材课题研究,让消弭了近40年的平利地道名贵药材“八仙党参”重现光彩;2004年,他组织推广新型沼气建设,工作名列前茅,使平利县获得“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先进县”称号;2008年,他成功引进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填补了陕南地区技术空白;2012年主持完成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历经4年顺利通过省农业厅验收;2013年,主持完成的《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安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领导的重视,加上个人的不懈努力,让他从一名农技新兵成长为一位资深农技专家,并先后多次荣获省、市、县工作表彰,先后数次被省农业厅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推荐当选平利县第二届道德模范,安康市第四届道德模范。
敬业奉献
山城平利,原本有一些河边菜地,但随着县城扩建,良地渐减,市场菜价居高不下。身为政协委员的李世斌,寝食难安,先后在政协全委会上作了《加快蔬菜基地建设,保障城区蔬菜供应》《抓好蔬菜产业建设是我们的应尽之责》的建议发言,得到了在场领导和委员的一致赞同。
俗话说“种粮一年成能手,种菜三年难入门”,发展设施蔬菜,技术、资金、人才样样都缺。当时全县一百多农技干部熟悉蔬菜技术的不多,重担毫无疑问地落在了李世斌身上。他起早贪黑,分身乏术,就动员妻子和种菜的亲友帮忙。蔬菜技术更新快,他每年都要自费到外地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为了减少农民损失,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都先在自家菜地试验,成功后再推广。为了使新建基地菜农能够尝到甜头,坚持下去,到了蔬菜滞销季节,他积极为菜农联系市场销路,一步步帮助他们完成了由粮农到菜农的角色转换。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政府的重视下,通过李世斌和他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平利县设施蔬菜产业从无到有。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大棚设施基地1000余亩,全部普及了“春提早、秋延后”技术,蔬菜上市比过去提早一个多月,退市比过去推迟一个多月,就连冬天也能吃到本地上市的绿色蔬菜。2007年平利县将蔬菜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2009年平利县被确定为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县。2015年县政府将蔬菜产业纳入财政奖扶。
身残志坚
好人多磨难。经常上山下乡的李世斌同志,在工作中受过多次外伤,由于忙没有及时处理,2010年底伤情恶化,必须截肢。这对于事业正盛的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很多菜农更是无法相信,纷纷到病床前探望:“你少了一条腿就等于断了我们一只手,今后生产靠谁呀?”
病痛并没有击垮李世斌。手术正值春季,处于蔬菜生产的旺季,他放心不下,躺在病床上咬着牙给农户打电话,询问生产情况,叮咛种植要点,就这样在病床上搭起了“技术服务台”,电话铃声经常响个不停,通话双方都饱含泪水。术后他装上了假肢,通过刻苦锻炼,能够在路况较好的条件下行走。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单位对他的工作尽量关照,他却坚持和别人一样上班下乡,同事们都心痛落泪。在实际工作中,他自定目标,2014年指导秋河农业园区建成七联栋大棚3024m2,引进新品种5个,指导园区生产逐步走上正规,为下一步顺利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5年、2016年新发展设施蔬菜基地4处面积120亩,精细商品菜基地两处70余亩。
平利县八仙镇是一个边远高山镇。为解决“吃菜难”问题,政府为农户建好了20余亩大棚,但农户习惯于传统的露天大田菜,不愿尝试,进驻了几批技术员都无果而终。李世斌知道情况后,主动请缨入户动员,承诺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带着伤残身体为农户调种苗、做示范,当季大棚平均效益就达万元以上,农户个个喜形于色。广佛、长安、西河、大贵、老县几个镇的种植大户在他的悉心帮助下从门外汉成了行家里手,逐步走向了富裕之路。
李世斌同志少立兴农志,身残志更坚,以永不褪色的农技情怀谱写了一曲农技人的敬业奉献之歌。
来源:陕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