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1 22:32 | 来源:中国好人网 2016年8月 | 查看:1746次
人物故事:
徐林贵,男,1953年4月出生,卫辉市大池山卫生院退休医生。
1975年,徐林贵开始当村医,而且是大池山卫生院的唯一医生,他放弃城里的优厚待遇,在山区一干就是41年。几十年来,他扎根在太行深山区,翻山越岭为方圆百里的群众出诊医病,背坏了十几个药箱,累计行程14万公里。2013年5月份,徐林贵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退休不离岗,依然坚守山区给山民看病。
从小立下行医志
1962年冬天的夜里,徐林贵的母亲因患肠结核,痛得死去活来,家人顶风冒雪跑了很远的山路,也没请来医生。因为没得到及时救治,徐林贵眼睁睁地看着母亲离开了人世。年幼的他从那时起就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医生,专门给缺医少药的山区父老乡亲看病。高中毕业后,徐林贵参加了卫校培训班,并在父亲的支持下,1975年,他如愿当上了村里的“赤脚医生”。期间他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和脑血管病小有名气,1991年被乡卫生院录用为乡医。
十几年前撤乡并镇时,大池山乡被撤销,但为了能给方圆百里的10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的4700多口村民就近提供医疗服务,大池山卫生院被破例保留下来。近些年,大山深处的人家迁的迁、搬的搬,年轻人也纷纷走出去打工,现在常住的只剩900多口人,徐林贵说:正是因为这样,这个卫生院才更应该存在,因为这些村们大都是留守老人,很多人行走不便,是最需要就近提供医疗服务的人群。
山里人心中的“120”
在大池山一带,徐林贵已成为群众心目中救死扶伤的“120”。这里几乎所有的人家都会把徐林贵的手机号和亲人的号码记在一起,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徐林贵是“有求必应”,只需一个电话,他就会背着药箱匆匆赶来。“有病找他比找‘120’还灵。”
每天有两趟班车经过大池山卫生院,徐医生一大早就开始接诊坐头班车赶来的第一拨病人。下午如果病人不多,徐林贵一般会外出巡诊,去治疗那些行动不便的病人。
多年的巡诊医疗,徐林贵踏遍了周边的沟沟坎坎,也对每村、每户甚至每个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每个人的健康档案、病历本都在咱心里装着呢。”徐林贵说。
徐林贵去巡诊时,一般是骑摩托车,但遇到坎坷的山路,摩托车根本无法骑行,他就把车停到路边,顺着崎岖的山路步行去病人家。
真情温暖众乡亲
徐林贵身材魁梧,说话粗声大气,但在诊疗病人时却心细如丝,一面听取对方的病情描述,一面迅速地从随身携带的医药箱中掏出药品。徐林贵说医药箱里的药都是他来之前先跟患者沟通,然后才准备的。之前的沟通和判断很关键,如果判断失误,几十里山路赶过去,带的药不对路,就会耽误抢救治疗时机。他还有个习惯,就是冬天出诊时总把液体药物揣在怀里。这相当于带了个自备恒温箱。出诊路上用体温把液体加热,到了病人家里,不冷不热刚好能用,也节省了救治时间。
徐林贵深知山里人日子艰难,开药的原则是:能用中药不用西药,能用常用药绝不用所谓特效药,能用廉价药绝不用贵药。遇到病人钱不凑手的时候,他就先把钱垫上,有些百八十块的药费真要是拿不出来也就不要了———算下来,他垫付的药费至少也有万把块。
其实,除了垫付药费,几十年的村医生涯里,徐林贵因赶着给村民看病而遇到的危险可谓数不胜数。大池山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村村庄庄的乡亲们都念叨他的“恩情”。李家沟村冯树泉提起十几年前的那个冬夜,徐林贵步行20多里山路救治他高烧不止深度昏迷的儿子时,仍然感动不已:“那天晚上,徐医生冒着大雪,到俺家给小孩看病,路上也不知跌了多少跤,把裤子摔了个稀巴烂。忙了一夜,终于把小孩治好了,他真是俺的救命恩人呀!”
子承父志接重担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徐林贵说自己开始为后继无人而发愁。他一次次向上级要求给他派来个“徒弟”。结果派来的一个个大学生,一看到这里山高路远,条件艰苦,拔腿就走。“尽管我想尽办法挽留,也是白搭,他们待的时间最长的也就是一个礼拜。”徐林贵说:“我真是发愁啊,等我跑不动了,谁来给这里的乡亲们看病?不过话又说回来,勉强留住人留不住心也不行。在山里干这一行,医德甚至比医术还重要。不能把山里人当亲人,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肯定不胜任。”
让徐林贵欣慰的是,儿子徐耀伟深深理解他的心愿,所以大学一毕业就放弃了在城里医院就业的机会,来给父亲“当徒弟”。如今,徐耀伟也像父亲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在这大山深处,用一颗赤诚之心为群众送去最贴心的医疗服务。
41年的行医历程中,徐林贵刻苦钻研医疗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成为被山里人称之为“啥病都会看”的全科医生。特别是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吸引了周边不少市县的人慕名而来。几年前,市区的医院聘请他去坐堂行医;他在市区安家的儿女们,要接他下山“享清福”,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这些年来,自己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出诊路上,乡亲们会跑很远来迎接他,诊疗结束送了一程又一程;家里有好东西舍不得吃,给他留着。他给村民治过一次病,村民就会念他一辈子的好。
说起这些年扎根山区的动力,徐林贵颇为感慨:“想想乡亲们的那份热情,病人期盼的眼神,我咋能忍心离开?还是那句话:只要群众需要我,我这一辈子都不会下山,不会离开父老乡亲们。”
来源:河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