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1 19:0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3月 | 查看:1318次
人物故事:
有这样一位女性,在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了十八年,用中国女性特有的善良和母爱,培育了一批批残障儿童,使他们有尊严的、体面的在社会大家庭幸福的生活。她就是普兰店特殊教育学校刘清华老师。
生活上的保育员
特殊教育学校是寄宿制的,在学校里,教师会让这些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享受到童年的快乐。小刘班上有一名姓于的聋生,时常把大便拉在裤子上,刘老师从来没有嫌弃过,总是端来热水,为他擦洗屁股,换上干净的衣服,把那些闻着就让人想吐的脏衣物,拿到水房中冲洗。每到寒冷的冬天,手刚伸到水里,就浑身打寒战,小刘从没有抱怨过,遇到学生坏肚子,有时一天要给孩子们洗几次的屎裤子,其实,做他们的班主任更像是一名保育员。
康复训练的护理员
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特殊,是因为教师面对着各种类别的残障孩子。培养那些多重残疾学生的自理能力,教师更象一名护理员。
小刘共带过一名姓严的脑瘫儿童,训练这个孩子,吃饭就是个难题,从手把手的教,到独立让他自己使用勺子,小刘就耐心的劝导他。每一顿饭,对小刘和这个孩子都是一种考验,从掰开他的手指拿起饭勺,到最后艰难的将饭送到口中,一项最简单的任务就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由于器官发育的缺失,鼻涕、口水总是挂在他脸上,掉进碗里。开始的时候,喂完他,小刘一点食欲也没有了。时间也是一种良药,日子久了,小刘也逐渐克服了卫生方面的不适,陪同他一起就餐。为了让他早一天康复起来,小刘牺牲大量休息时间,咨询康复的方法,查阅康复资料,专门为他制定一套康复训练计划,当他各种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时,小刘感觉到自己这种付出,即使再艰苦,对这个孩子的一生也是有价值的。
引导成长的特殊园丁
爱是一种责任,对那些本已残障的孩子,教师有责任克服交流中的障碍,赋予他们更好的本领,让他们将来能有尊严地生活。
面对这些没有听力、语音模糊的学生,小刘逐渐摸索了一套"形声教学法",利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是否送气以及声带是否颤动等,指导他们反复地练习。如在发“P”时,用一张纸条放在嘴前演示,学生一目了然。可对舌根音、舌尖音来说,只能用“摸舌位法”, 小刘让学生先摸摸自己舌位,然后把学生的手指放进她的嘴里来感受舌位和气流。在教学生发“g”音时,几个学生的手指伸进小刘的嘴里感受舌头的振动,作为老师,小刘克服学生脏兮兮的小手对口腔的刺激,却无法克制应激反应带来一连串的呕吐。经过两个多月的发音练习,一个个词语从孩子嘴里蹦出来:爸爸、妈妈、老师、学校、读书……
几年来,小刘力求成为一名传递文明的使者,把爱的种子播撒在聋生的心田。她带的班多次评为大连市三好班级,她也多次被评为辽宁省、大连市优秀教师,辽宁省、大连市劳动模范,还荣获辽宁教育年度人物,华育辽宁十佳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有人说:遇到一位好教师是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对于这些残障学生,能够遇到一位母亲般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母爱是伟大的,而超越了亲情的师爱,比母爱更无私。
来源:辽宁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