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28 22:0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7-01 | 查看:1720次
人物故事:
今年1月9日,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一线工人王进团队自主研发的“±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和工器具创新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5岁的他成为2014年度山东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一线工人。
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常年穿梭在电网的“生命禁区”
“带电作业”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语, 简单言之,就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检修高压输电线路。王进带电进行作业的都是500千伏及以上的线路,电压等级非常高,线路上所带的负荷也非常大。每次带电作业减少的负荷损失,如果是居民用电相当于整个济南市的居民用电量;如果是生产用电,相当于十余家大型工矿企业的用电量。
大负荷、大电压也决定着高难度、高风险。超高压线路大都在偏远的野外,而酷暑盛夏和寒冬腊月时,社会用电量激增,线路出现问题的概率最大,一年中环境最极端的季节成为带电作业最多的时间段,恶劣的工作环境已经让许多想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望而却步”。而真正带电作业时,工人必须要爬上至少30米高的铁塔,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电场,同时还要以规定的技术动作完成接近半小时的工作任务。除了克服恐高晕眩、塔上大体力劳动等身体问题,最需要克服的就是与线路接触的一瞬间产生长达数十公分电弧的恐惧心理。可以说,每一次带电作业就是一次生与死较量,是对生命的考量,因此,超高压带电作业在电力行业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的工作”。
培训的时候,王进看到有的员工爬塔爬到一半就吓哭了,心里十分紧张。当公司安排他真正进行第一次带电作业的时候,心中更是忐忑。王进回忆说,当时顺着铁塔往上爬,听着嗡嗡的电晕声,头皮都发麻。在进电场的一瞬间,手跟导线产生的电弧还有那电弧带来的巨大声响让他心里感觉更加害怕,下意识的想放弃。最后也是牙一咬、心一横,一把抓住了高压线,迅速的进入电场,才成功实现等电位,顺利的完成了第一次的带电作业任务。也就在“摸电”的一瞬间,他便与带电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让王进印象最深的一次工作是在2008年夏天的一次作业,工友发现500千伏辛聊线有一处导线破损,由于当时天气很热,这条线路所带的负荷特别大,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使导线破损更加严重。按照规定,断股超过25%,必须切断电源重接压接导线,而这样对整个城市的用电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公司领导当即决定进行带电处理。
而班组内的成员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并且天气太热容易造成中暑脱水、晕厥等更加严重的后果,王进便主动请缨,冒着高温,爬上50多米高的铁塔实施带电修补。由于天气过于炎热,单是在测量铁塔的温度时,便已经达到60度。他进入电场后,突然感觉一阵眩晕,四肢无力,出现了中暑的反应。当时王进已经进了电场,就让工友从地面传递了两瓶水上去,大口喝了下去,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完成了操作。下塔后,王进的体力已经透支严重,肌肉出现了轻度痉挛,工友们立刻上去扶住他,把紧贴在身上阻燃内衣拽下来!后来工友开玩笑说,当时王进身上淌的汗多的都可以浇花了。
还有次一次是在2006年,王进和工友通过测温发现500千伏邹川线引流板过热,当时进行带电作业处理的时候,王进隔着屏蔽服的身体不小心碰到了发热部分,瞬间整个人自然的弹了起来。“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碰触100度的水和200度的铝导线感觉确实不一样。”说起那一次的经历,王进总是用幽默的语言带过。
世界首次±660 千伏银东直流线路带电作业,让王进走向了向更高电压等级的带电作业发起了第一次挑战。±660 千伏银东直流输电线路是世界首条±660千伏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工程,占山东省总负荷的近十分之一,相当于整个青岛市的用电负荷,位居三大“外电入鲁”通道之首,被称为“不能停电的线路”。2011年10月17日,工友线路巡检时发现,±660千伏银东线2012号塔导线线夹螺栓处开口销脱落,情况紧急。
400万千瓦的负荷相当于大半个青岛市的负荷,这决定了这条线路只能带电实施“手术”。当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为确保万无一失,王进所在的公司组织全体带电班成员进行了封闭训练。第一次带电模拟演练用了2个小时。集训的人员感觉时间太长,因为±660千伏电压等级高、不确定因素多,时间越长,风险也就越大。尽管第一次模拟实验取得了成功,但王进和带电班成员对于结果并不是很满意。
为了缩短操作时间,王进和带电班的成员连续1个月吃住在训练场,白天上塔演练操作,晚上研究作业方案,从安全措施到进电场的方式,再到与地面工具传递配合,都进行了严密的计算和详细论证。为了实现高空与地面的精准配合,所有成员每天要登4次塔,相当于在20层的高楼上下8次,在高空中一个传递动作要反复演练十几遍,因为高强度的训练,王进晚上睡觉时肌肉经常会痉挛。
56米的高空、660千伏高压、400多万的负荷贴身而过……这些让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不到1个小时里,王进成功完成了!比起停电检修,此次带电作业为社会节省电量1000万度,避免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工作14年来,他经历过的带电作业近百次,累计作业时间300多个小时,去过183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爬过2000多个高塔,排除的故障自己也数不清,但没有一次出现失误,甚至连皮都没有擦破过。“再艰巨的任务,只要交给他,我们绝对放心!”说起这员虎将,车间主任郑连勇的脸上满是自豪。
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用科技降伏世界首只超级“电老虎”
除了带电作业,王进更多的工作是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巡线。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是他工作的常态。虽然工作是枯燥的,但是不管巡线的路有多远,检修的活有多累,只要有王进在,就少不了欢声笑语。
“他就是我们班的活宝,虽说他已经是当爹的人了,但还是玩心不减,活到八十岁,他还是个老顽童!”王进所在的带电班班长刘兴君这样评价他。刘兴君还介绍了一段王进的趣事:为了对付巡线路上的野狗,王进曾经自创一套打狗棒法,还经常在同事面前炫耀。后来有一次,刘兴君和王进出去夜巡,路过一片庄稼地时,窜出一只野狗,吓得王进扔下打狗棒就跑,情急之下还跑丢了一双鞋。
不过“童心未泯”的王进却明白一个大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带电作业的特殊性,对工器具的要求也特别高。单是最基本的走线,就得靠线路工作人员站在距离地面 50 多米的高压线上,两手要紧紧抓住上面两股线平滑向前移动。“平常我们站在高压线路下面看到的电缆线都是光滑的,当你近距离接触时,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电磁场的长期作用,高压线的表面都特别的毛糙,以前佩戴的都是普通手套,一次作业下来不仅手套会磨破,弄不好,手也会擦层皮,而且因为手套不够光滑,走起线来阻力非常大,特别不方便。”
如何才能找到一种既能保护手不被磨破,又能将阻力减到最小的手套?为此,王进每次带电作业回来,都钻进工具室,研究解决办法,周末休息时间去省图书馆查资料,期望从中得出灵感,平常一有时间就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同事交流走线经验,在他的带领下,班里的同事也都加入到这个创新发明的队伍里面,经过半年的反复试验,一种特殊的“走线专用手套”被发明出来,“这种皮手套是用特殊材质做成的,特别耐磨,手心处使用了特殊设计,使原来走线安全轻便了很多”,谈起自己的第一个创新作品,王进很骄傲的说。
就这样,王进和“小伙伴”们的创新热情就像“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了:巡视路上,他们通过细心观察,摸索出了一套“紧凑作业法”,即在线路周期性巡视中加入预试工作,边巡视边对合成绝缘子、直线压接管进行红外测温,从而减少了外出作业的次数,节约了大量生产费用;在地线检修过程中,他们也开始琢磨更加“省时、省力”的方法,一套可以“坐着就能开展地线检修工作”的“ 地线折叠式飞车 ”就此诞生……这种源于工作、用于工作的小发明、小创造、小方法就有30多项,除了“拿奖拿到手软”,更是为企业节约资金30余万元,提升劳动生产效率近40%。
当2009年发布的山东电网地理结线图上出现从一条从宁夏到山东的直流线路时,王进很兴奋,但也很焦虑。兴奋的是山东终于开始有大负荷的清洁能源支持,焦虑的则是一旦这条大负荷线路出现问题该怎样进行处理?当他把这个想法与所在车间的领导交流时,两人一拍即合!
但是,真正面对银东直流带电检修这个前无古人的“世界难题”,只有中专学历的王进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个个的技术难题曾把我们不止一次逼入绝境。”王进说,过去500千伏线路的检修工具都使用铝合金材质,当电压达到660千伏后,这种常用的材质已经无法满足电压产生的拉力。王进的团队最终选择了航空航天领域使用的钛合金材料,可是依然不能满足强度需求。“我们经过30多次反复试验,最终才使金属工具定型,并成功通过了国家特高压实验室的超负荷试验。”王进说。
除了金具,连带电作业时挂在他身上的一根“小棒”都颇有学问。由于电力作业人员进出强电场时,会直接用导电手套接触强电场,而银东直流线路±660千伏的电压等级相对较高,作业人员直接用导电手套接触导线的瞬间,通过人体的冲击电流过大,会导致击穿作业人员所穿的屏蔽服造成事故。王进和他的团队“妙计频出”。经过试验,用一根轻便的小棒子连接在屏蔽服上,研制出满足该电压等级下的专用电位转移棒,以消除瞬时冲击电流对人体和屏蔽服的影响。
这些“妙计”都转化成了±660千伏带电作业的工器具。他们研制的带电作业屏蔽服、电位转移棒、大刀卡、四线吊钩、耐张前卡、耐张后卡、绝缘拉杆、液压丝杠,填补了世界范围内的技术空白。2010年以来,该项目成果已在±660千伏银东线途经的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五省区推广应用。也正是这个项目让年仅35岁的王进在2015年1月9日,登上了国家科技进步的最高领奖台,和于敏等老爷爷一起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淡漠名利的坚守精神——安全记录才是人生最大荣誉
“爬上高耸入云的铁塔,与高压导线亲密接触,在外人看来,每一次都是出生入死的考验,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的回忆,但在王进眼里,这却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在各种荣誉纷至沓来的现在,王进说:“荣誉再多,我还是我,一个普普通通的线路工人,安安全全完成每一次带电作业是我永远的目标。成功源于坚持,只要坚持住,人人都能成为劳模。”
王进知道,自己成功并不能算真正的成功,带领更多人在专业方面有所提升,成为对电网发展有用的人,成为万家光明的忠诚捍卫者,这才是他的目标。他的徒弟李敏,是2011 年才进入公司的青年员工,在2013就年获得了中国电力联合会组织的全国带电作业技术比武第二名,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他也把那些热爱创新的工友聚到一起,组成了“卓越带电作业创新团队”, 这支由一线工人组成创新团队,完成创新成果近 30项,发明专利 10 项,实用新型专利 17 项,省总工会更是在去年将这个“草根团体”升级为“王进劳模创新工作室”。
王进更知道,自己始终是一个工人,自己就应该向钉子一样深深的扎根在自己这个岗位上。他从没有被迷住双眼,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他至今,依然以一种踏实平和的心态来认真工作,每一次登塔、每一次带电消缺,他都谨慎对待,认真完成所有工作流程,‘安安全全完成好每一次带电作业’是他不变的承诺。荣誉在他眼中被当成一把尺子,时刻丈量自己的言行,他觉得在这种荣誉之下,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应该以更高的标准来工作。
“也许你感觉不到我的存在,那是因为我一直都在。在每一盏电灯的光亮里,闪烁着每一代电力人的青春;在每一丝夏季的清凉和冬季的温暖中,蕴含着每个电力人的赤子之心。只要时间不嫌弃我,我会一直在带电作业的阵地上,伴着这擦身而过的奔涌电流,坚守着我——一名电力工人的职责!我坚持,只为你的美好!”这是王进在公司道德讲堂所讲述的一段话语,也是他岗位奉献的真实心声!
来源:山东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