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28 13:3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1月 | 查看:1453次
人物故事:
“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已经连续九年超过1万亿斤。但是九连增背后的代价是什么?是高强度的掠夺式生产经营和长期巨量的化肥投入,是由此导致的土壤板结退化、中低产田大量产生、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民盟盟员陈温福在今年两会上忧心忡忡地说。他将向新一届政府呼吁,重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土壤输入,这是保证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大问题。
58岁的陈温福院士是我国水稻领域最知名的专家之一,有着一串串耀眼的头衔和职务: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民盟盟员(曾任民盟沈阳市委副主委)、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稻研究所所长,辽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作物学科组召集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第八届科技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专家,2008年荣获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同年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在见到陈院士前,我一直在想拥有如此多的殊荣和成就的人该是怎样一代科学大家风范?然而甫一见面,陈院士身上那种淳朴得近乎于农民的特质彻底颠覆了我对他先前的想象。“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民和土地很了解,感受过饥饿,当初选择农学选择研究水稻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让农民能多有一碗饭吃,能多几分收成。”1976年考大学时,陈温福一心只想考农大,志愿中只填报了农学专业,并如愿已偿的考取了沈阳农业大学。三年里,他埋头苦读,几乎没有任何业余消遣。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两年后考取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杨守仁教授,从此与水稻结下不解之缘。后来他又考取了杨守仁教授的博士。他不仅传承了导师的水稻育种研究,也传承了导师坚韧的科学精神。他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和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正是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陈温福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
一、10年苦干攻克“北粳南引”
“北粳南引”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的科研项目,两湖地区引种吉林的粳稻品种“青森5号”惨遭失败,多年来仍使人谈“引”色变。陈温福不信邪,针对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间杂交存在疯狂分离、结实率低和后代不易稳定三大困难,在导师杨守仁教授的指导及安徽农大的协作下,用近10年的努力,多次赴南方实地考察、实验,足迹和汗水遍布鄂、豫、皖、川等广袤的大地,终于选育出适于“北粳南引”的代表品种“中粳564”,1991年在2000亩土地上实验获得成功,1992年在安徽稻区一举扩大到11万亩,打开了“籼稻改粳稻”的新局面,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水稻常规育种方法,并使我国籼粳稻杂交育种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居国际领先地位,在育种实践上也是最成功的国家。
二、培育适合东北的直穗水稻
陈温福通过将植物生理学和数学等方法引进水稻理想株型研究,提出了叶片质量概念以及在北方粳稻高产育种实践中选择理想株型的具体指标和参数,促进了北方粳稻高产育种的发展。特别是关于直立穗型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独树一帜。他与他的团队合作,不仅率先从理论上证明了北方粳稻穗型由弯曲变直立有利于提高群体光能利用效率、生物产量和抗倒性,明确了直立穗型使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在超高产水平上得到统一的形态、生理和生态机制以及直立穗型与结实性、稻米品质和抗性的关系,系统、深入地阐述了直立穗型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在北方粳稻超高产育种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提出了在水稻高产育种中充分发挥直立穗型优势的关键技术,有力地证明了继矮化育种之后,水稻株型改良仍具有巨大潜力,从而把水稻株型育种理论推向一个新阶段,为继后开展的北方直立穗新株型超级稻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让“超级稻”大放异彩
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提出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之后,陈温福与杨守仁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相关研究,并在1987年的国际灌溉稻大会上(杭州)作了题为“Trends in breeding rice for super high yield ”的大会报告,明确提出通过“理想株型与优势相结合”培育超级稻的新理念。90年代初期,首创了“以提高生物产量为前提优化产量结构,利用籼粳稻亚远缘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再通过复合杂交优化性状组配以聚合有利基因,使理想株型与优势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直立大穗型超级粳稻新株型模式并在北方超级粳稻育种实践中获得成功。
按照上述理论与技术,他和他的团队创制出沈农89366、沈农95008等一批新株型优异育种材料。90年代中期,率先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直立大穗型超级粳稻“沈农265”,连续多年、多点大面积示范平均单产超过800kg/亩,实现了北方粳稻生产潜力的新突破。90年代末期育成的超级稻“沈农606”,不但产量超过800kg/亩,而且主要米质指标达到部颁一级优质粳米标准,彻底解决了水稻高产难优质的“瓶颈”问题,实现了超高产与优质的统一。进入21世纪以后,作为“国家超级稻育种”联合攻关协作组北方粳稻区的负责人,陈温福带领课题组经过十年联合攻关,共育成通过部省级认定的优质超级稻新品种16个,其中5个是以他为第1完成人育成的。这些超级稻品种仅在东北稻作区累计种植面积就超过1.5亿亩,平均覆盖率达65%以上。目前,东北超级稻已实现从小面积示范到大面积推广,从新闻产量到农民产量的历史性转变,由此拉动东北水稻平均单产从“九五”末期的424.6kg/亩,迅速提高到现在的488 kg /亩,增幅高达14.9%,远高于全国同期水稻平均增产水平。
四、积极推动生物炭研究
2005年以后,除继续从事稻作科学研究外,陈温福将研究重点拓展到生物炭为核心的农林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领域。针对我国粮食安全压力长期存在、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中低产田数量大以及农作林废弃资源循环利用难等问题,陈温福教授率先开展了以生物炭为核心的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提出了“秸秆炭化还田改土”新理念,并领衔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炭专门研发机构“辽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出实用性强、成本低廉、易于推广应用的简易炭化炉和制炭新工艺,开发出玉米、花生、大豆、马铃薯等系列炭基缓释肥和针对酸化土、沙化土、白浆土等地产土壤的系列改良调理剂,并初步建立起“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利用简易炭化技术制备生物炭,再以生物炭为基质生产炭基肥或炭基土壤改良剂返还给农田,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增加作物产量,实现农业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五、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
作为我国著名的北方超级稻研究首席科学家,陈温福是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人大代表,国家和人民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我不能有半点马虎。”早在2008年全国两会上,他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建议《盛世粮食危言——2008年我国粮食生产堪忧》,科技日报当时曾以《陈温福代表呼吁:防止谷贱伤农》为题进行了报道。这份建议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会后国家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迅速出台了“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平抑化肥价格、提高粮补”等措施,使千万农民获益。在今年两会上,陈温福依然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他提交的提案是《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保障粮食安全》,呼吁粮食增产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要将秸秆等“废弃”生物质资源返还给农田,增加土壤输入,强化农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提升耕地质量,保护我国的粮食安全。
来源:辽宁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