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26 20:2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09-01 | 查看:1179次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在芜湖市繁昌县繁阳镇缸窑村,农家妇女管金银、郑芬俩妯娌,13年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婆婆,她们用至诚的爱心和至孝的行动,却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种事实---久病床前有孝媳。
妯娌俩的婆婆,叫谷必美,今年69岁,是一位吃苦耐劳、深受当地村民敬佩的老人。1981年,谷必美的丈夫因病去世,丢下了3个未成年的孩子,还有很多的债务,那一年谷必美41岁。在当时的农村,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男劳动力是非常艰难的,更何况还要带着3个大孩子。邻居都劝谷必美再找一个,甚至有好心的村民主动帮她牵线,但都被她谢绝了。谷必美又当娘又当爹,终于含辛茹苦地将3个子女拉扯大,并相继为他们成了家。按说本可以慢慢享受晚年,不曾想在1996年初,由于长期的操劳,她却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从此卧床不起。
管金银是谷必美老人的大儿媳,1996年婆婆患病卧床时,她已有一对子女,儿子正抱在怀里呀呀学语,丈夫在当地一家水泥厂打工,她本人也在一家矿厂打零工。她既要侍候婆婆又要抚育子女,既要耕作农田还要挣钱养家。面对繁重的家务和劳作,勤劳善良的管金银,没有怨天忧人,她辞退了矿厂的工作,在家默默地挑起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担。之后的整整13年,侍候婆婆吃喝和端屎接尿,就成了管金银日常的主要“工作”。
由于长期的卧床,谷必美老人的病情慢慢加重,下半身也渐渐地失去了知觉。为了不让年迈的婆婆长褥疮,管金银无论再忙,每天都会坚持为婆婆翻十几次身,但是一段时间后,婆婆身上还是长了好几块褥疮。她着急地四处打听治褥疮、防褥疮的办法,又是买西药、又是熬中药,终于将婆婆的褥疮治好了。婆婆不能吃硬东西,她就熬粥,一口一口地喂;婆婆喜欢吃鸡蛋,她就把煮熟的鸡蛋掰成一小块一小块送到婆婆嘴里。忙碌的时候,管金银连自己都吃不上早饭,喂完了婆婆便得扛起农具下田下地。
管金银的家,是80年代造的屋子,只有2间房。刚嫁过来时,向阳的那间大点的房间作为新房,她和丈夫就一直住着。出生后的孩子都是和奶奶住在北面不足20平方的小房间里。婆婆得病后,管金银主动和丈夫商量,把夫妻俩住的大房间腾出让给婆婆住,自己则与丈夫、子女挤在北面的阴暗房间里。
为了给婆婆提供更好的房间环境,管金银无论再累、再忙,每天都要拖地抹灰,整理一次婆婆住的房间。从田地里忙完回来的路上,她会隔三差五地采些野草野花回来,放在窗台和衣柜上,让婆婆躺在床头,也能感受自然的芳香。来串门看望老人的村里人常常说,这个房间比城里大医院的病房还要整洁、清爽。
郑芬是谷必美的小儿媳,也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婚后按农村习俗分了家,另起了炉灶,但还是住在一个村子里。平时,她与大嫂关系十分融洽,妯娌俩情同姐妹。看到大嫂如此无微不至的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很受感动。她也主动站到一起,和大嫂共同承担了侍候婆婆的重任。
小儿媳郑芬也生两个子女,家境也不宽裕。丈夫与其大哥一起在一家水泥厂打工,家里根本照顾不上。和大嫂一样,家中无论大事小事,都得靠郑芬一人来做。相比起大嫂,郑芬的孩子要小些,牵涉的精力自然要相对多些,但郑芬却时时、处处、事事以大嫂为榜样,忙前忙后干农活,及时抽空照料着婆婆。
为更好地照顾她们共同的婆婆,郑芬主动与大嫂商量,根据各自的家庭情况,在照顾婆婆的时间上进行了明确分工,一个早晨,一个晚上,一个上午,一个就下午。遇到有事时,就让孩子跑一下,传个话,通个气,临时换个班,确保婆婆身边不断人。十几年间,妯娌俩就这么坚持着……遇到来看望的村民,婆婆逢人便说,过了一辈子命苦的生活,老了有这么两个比儿子还孝顺的好媳妇,她闭眼的时候一定是很满足的!
“婆婆年轻的时候一个人拉扯孩子、还要地里家里的干活,非常辛苦,我们身为媳妇,也都是当了母亲的人了,我们知道我们应该这么做!”管金银、郑芬妯娌俩这么想,也一直这么做着。她们的孝行,不仅感动了家人,也感动了乡邻。妯娌俩至亲至孝,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婆婆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方圆百里无论谁家出现点不孝或不敬之事,总会提及她们,并以她们为榜样来教育子女!
来源: 安徽省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