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25 15:2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09-01 | 查看:765次
郭珍玲是目前武汉市妇女界献血最多的人,堪称“武汉献血女冠军”。 10年来,她及家人累计无偿献血115200毫升,其中献全血共20次,成分血共175次,相当于挽救了近200名临床缺血患者的生命。郭珍玲家庭被誉为“江城第一献血家庭”、“热血家庭”。郭珍玲和爱人刘源双双获得由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总后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无偿献血者的最高表彰——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07年12月郭珍玲家庭被评为第六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
特殊的家庭“竞赛”
郭珍玲的丈夫刘源是一名公务员。1977年,刚刚入伍的他响应号召,参加了他人生的第一次献血。当时抽了200毫升血,人都紧张得不得了,部队让躺在家里休息,首长带着鸡蛋、红糖来慰问。他说:那个年代缺乏科学常识,认为献血是很伤身体的事情,现在想想当时的情形,觉得很好笑。
后来,刘源转业到武汉。他是大家公认的“好人”,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献血法通过,刘源觉得国家专门颁布法律,说明这项事业重要。一天,他偶然从《长江日报》上得知武汉推出了第一辆流动献血车,趁着中午休息时间,坐2路电车赶到解放公园门前,献了200毫升血。妻子郭珍玲在收拾房间时无意中发现了献血证,气得直掉眼泪,“吃多少鸡蛋、牛奶也不一定补得回来呀!”刘源耐心给妻子讲解献血知识,告诉她人体自身有造血功能,适量献血对身体无害,鼓励妻子去试试。将信将疑的郭珍玲暗自观察,发现丈夫身体真的无碍,后来,她常常陪着刘源去献血,受气氛感染,自己也想参加献血。 1999年6月1日,喜爱孩子的郭珍玲特意选了儿童节那天走上了献血车。从此,夫妻俩每年坚持献血。父母的行动感染了当兵的儿子。1999年,新兵连号召献血,刘明明报了名。献血当天,他兴奋地给父母写信报告:“我要用实际行动向爸爸、妈妈学习!”至今,刘明明已献血2.12万亳升,但他说:“这与我父母相比还差得远呢。”
翻开武汉市血液中心的登记册,10年来,郭珍玲一家的献血量达11.5万毫升。献血招募科主任袁明超说:“这样的热血家庭,在武汉市是第一家。”
献血成就完美人生
每次献血完毕,郭珍玲夫妇总是对医护人员反复道谢。武汉市血液中心献血服务科主任陈涵薇说:“也许,郭老师和刘老师认为我们是在帮助他们实现一个人生目标吧。”
在献血光荣榜上,郭珍玲夫妇的献血感言分别写着:“我健康,我献血;有健康,才快乐;有奉献,更快乐!”他们说:“参加无偿献血,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2000年,郭珍玲一家在参加一次献血活动时得知,成份血是用先进的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临床病人所需要的某一种成份(血小板、粒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将其他的血液还输给捐献者。因为献成份血程序复杂,必然到血液中心,而且要将血抽出后提取血小板等成份,再回输给本人,许多人因此感到害怕。郭珍玲夫妇当即表态说“我们带头来”。进入抽血室,躺在病床上,左右臂分别扎上针头,连接全封闭的“多功能血细胞单采机”。殷红的鲜血带着体温缓缓流出,经过采集、分离、提纯、还输等多个步骤,将近两个小时,才能完成整个过程。“第一次献成分血真有点紧张”,郭珍玲说,但是当她第二次去时,医护人员说她上次献的血,救活了儿童医院一个濒危的8岁患儿,“那种幸福感,简直美妙极了。”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趋使她长期无偿献血呢?郭珍玲说:“献血拯救生命,献血助人为乐。帮助他人在社会生活中有多种形式,有的人出力,有的人出智,有的人捐物,有的人捐钱……可以讲,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捐钱捐物,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无偿献血;也不是所有的献血人都能坚持做到长期无偿献血。”
目前,郭珍玲全家献的成分血已有175次。郭珍玲认为,血液是可以再生的,献血可以促进造血功能。有资格献成分血实际上是身体健康的标志。献成分血不仅用处大,而且身体两天就可以恢复,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她说,多年来的献血量早已是人体自身血量的数倍,相当于将全身的血更新了几遍,感觉浑身轻松。事实确实如此,郭珍玲一家人身体十分健康,郭珍玲还是武汉市冬泳队的队员。至今,已是56岁的她仍能十分轻松地倒立、劈叉,动作轻盈。
献血已成为郭珍玲一家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作息时间和生活节奏因此而改变。常常是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每次要提前一天开始准备,不吃荤腥,早睡早起,当天7点钟起床,骑自行车40分钟到血液中心,一呆大半天,而且献血后24小时内得小心针头不被浸湿。多年来,他们风雨无阻,坚持每个月去献一次成分血。2005年和2006年,郭珍玲的妹妹和刘源的父亲相继病故。他们忍受着巨大的悲痛,依然坚持按期献血。料理完丧事没几天,就出现在血液中心。在场的医护人员得知后,感动得流下眼泪。郭珍玲夫妇说,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看着病人痛苦的眼神,感受着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病痛的无奈,更加坚定了奉献热血、拯救生命的信念。
爱心在传递
武汉市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几乎每次的献血号召,郭珍玲一家都是积极响应”。1、2月和7、8月,由于大学生放假和天气原因,是采血淡季,他们经常选择这个时候主动献血。民间有“过年见血不吉利”之说,春节常遇血库紧张。2002年大年初一,郭珍玲夫妇特意带着从部队回家探亲的儿子,到血液中心献血。
郭珍玲一家的自然之举,在外人看来钦佩中又觉得怪异。许多亲友劝阻:“你们再别献了,身体重要啊!”郭珍玲说:“每当这时,我们哭笑不得,就会反复强调献血并没有损害身体的健康。”
几年来,郭珍玲夫妇已成为献血义务宣传员,时常对身边的亲友、同事讲解关于献血的科学知识,并经常现身说法。在他们的宣传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献血队伍。2004年11月8日,郭珍玲将自己的冬泳队友带到血液中心献血。4年来,共有30多名冬泳队员义务献血,许多人由此成为“资深献血者”。杭建权是一名年轻公务员,在工作中认识郭珍玲后,受她感染,开始每月献成分血,他的献血感言是“献血没商量”。
同样是奉献爱心,但与捐钱、捐物相比,献血更需要勇气和爱心。郭珍玲在与其他献血者的交流中,分享着奉献的快乐,分享着真诚的感动。
至今让郭珍玲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是两个特别的眼神:一次是在佳丽广场,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妈妈开始有些担心,后来看到郭珍玲献了400毫升,本决定只献200毫升的她也献了400毫升;还有一次是在献血车上碰到一个年轻小伙子,第二天就要从军校毕业离校的他,用献血的方式,表达对江城人民的感谢。
爱心在传递,爱心在延续。滴滴晶莹的鲜血,宛如颗颗璀灿的宝石,那是源自生命的礼物。
2007年3月,武汉电视台《幸福?女人》栏目播出了郭珍玲一家的献血经历,他们的事迹才始为人知。20多岁的装修工人张鸿学说:“看了节目之后,我也热血沸腾了,祝好人一生平安”。郭珍玲所在的市大桥实业集团董事长王新华说:“我们要号召全公司的人向你学习。”新华社、中国妇女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均报道了郭珍玲带领家人及朋友无偿献血的感人事迹。
来源: 湖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