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25 14:5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09-01 | 查看:872次
秦郁文,男,72岁,遵化市党峪镇尚店村人,十八年来他一直义务为驻地官兵看病治病,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编外军医”。先后被评为2001年度唐山市拥军优属先进个人、2002年度河北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遵化市首届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
“继承父亲的事业,用自己的医术为解放军战士服务。”
秦郁文的父亲秦辅臣是解放前党峪一带知名中医,从七八岁起,秦郁文经常跟在父亲身边,以采草药为名到村北的深山里为八路军战士看病治伤。怀着对军人的敬仰,秦郁文蒙发了学习医术,象父亲一样义务为解放军战士看病治病的想法。1984年,他报考了石家庄中医函授学校,毕业后,考取了中医师证。1990年,老秦开办了尚店村第一卫生所,从此开始了19年的“编外军医”生涯。
第一次,他带着营业执照和药品箱开始为距家8公里的某部队官兵义务看病义诊。他的举动引起了部队领导的注意,特地派人暗中“监视”,看到他义务治疗、免费送药感到不解,便上前“盘问”,半开玩笑地说:“你是不是在这里坑蒙拐骗?”对于官兵的“误解”,他憨厚地笑了,说:“你们是人民子弟兵,是国泰民安的保护神,没有健康的身体怎么能行。”秦郁文用他朴实无华的话语,真诚的实际行动,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官兵。
“只要战士们在部队能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我就放心了。”
部队里因为水土不服,患腹泻、皮肤病、风湿病的战士特别多,但只有一名卫生员,而且由于交通不便,每季度只能到总部领取一次药物,药品便经常“青黄不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秦郁文心中十分着急,于是,每个月他都要带上药品到山里去一次。在家人的支持下,他由最初每月到部队出诊一次改为每月两次,再后来是每周一次。有时战士的病情比较严重或者病号较多,他就会接连几天往返在去部队的山路上,甚至有时会一天去两三趟。由于离家较远,每次他骑车去部队都要走至少半个小时时间,有时往返一趟,回来后要歇上一天才缓过劲儿来。很多时候,往往是战士的病治好了,可他自己却经常累倒了。
由于医术高明,经验丰富,秦郁文逐渐得到了广大官兵的信任,他的义诊范围也扩大到了50公里以外的部队。19年来,接受过他的常规诊断和特别治疗的战士数不胜数,甚至许多官兵家属也闻名来找他看病。
部队干部阮禹光的上半身长满了带状疱疹,多次到唐山等地的大医院进行治疗,但病情并不见好转。秦郁文了解到他的病情后,为其专门配制了治疗药物,仅半个月就解除了他的病痛,使其重返工作岗位;某日深夜3 点多钟,曹参谋年仅8 个月大的孩子突然发起了高烧,焦急的他想起了老中医秦郁文。一个电话打过去,秦郁文二话没说,急忙起床背上药品箱直奔部队,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孩子终于脱离了危险;东北籍战士邢军的母亲患有严重的骨关节疼痛症多年,长年吃药病情却不见好转,邢军身在部队心里却时刻惦记着母亲,秦郁文了解到情况后,凭借自己丰富的医学经验,为其配置了两个疗程的药酒。服药后,老人的病痛得到了很大缓解,邢军解除了后顾之忧,在部队更安心了;战士侯寿民脖子上得了淋巴结核,曾经三次开刀手术,服用秦郁文专门配置的中药后,至今没再复发;高建中、孟宪增、郭同侠……
自1990年至今,秦郁文的“编外军医”生涯已继续了19年,19年中,他在往返部队的道路上已累计行程一万多公里,为驻地官兵进行了诊病治疗2000多人次。为了表示感激之情,部队官兵向他敬送了“无私奉献”的锦旗,省市有关部门也多次授予他“拥军先进个人”称号。面对多种荣誉,秦郁文却说,我的儿子也和你们一样在外当过兵,只要你们在部队安心,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干出个样儿,当父母的就放心了。
“为战士们花的钱再多,我也心甘情愿。”
熟悉老秦的人都知道,他很少买新衣服,儿子淘汰下来的衣物却是他的“新”衣。虽为医生,自己得了病却舍不得吃药。2002年,老秦的右腿膝盖处得了滑膜囊肿,一直是自己配药治疗。直到2003年,病情恶化,不得不到医院做了手术。
他对自己的“吝啬”出了名,对部队战士的“慷慨”也同样出名。19年来,他为12支驻遵部队官兵义诊2000多人次,免费送药20余万元。
有很多人问他:“你对自己这么吝啬,为战士们花掉那么多钱不心痛吗?”“孩子们在外当兵不容易,看着他们我就象看着自己的儿子一样,花再多的钱,我也心甘情愿!”这就是“编外军医”秦郁文的回答。
来源: 河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