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河南杨秦生:“砂管状元”

发布时间:2018-05-21 14:5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08-04 | 查看:5887次

  杨秦生,男,汉族,1959年出生,辉县市张村乡人,共产党员,大专文化,工程师。现任河南省辉县市资源运营管理局局长,人称“砂官”。曾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首届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翻阅他的履历,便可清晰看到,这位胆识双全,魄力坚强、与时俱进的开拓者,短短十二年时间,打造了一段人生辉煌。十二年的艰辛,探索出一条“综合执法、三效并举”的砂资源高效管理新路子;十二年的耕耘,为辉县市财政创收2.2亿元;十二年的追求,砂区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了令人叹服的业绩。

  审视他的创业历程,不需要太多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摆正视角,透视这位“砂官”十二年的治砂之路。

  一、他是一个把事业当天的人

  杨秦生同志有几句口头禅:“国家讲发展,部门讲奉献。工资是职工的碗,事业是干部的天。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干不成事就是丢人现眼,没法往人前站。”1997年8月,杨秦生同志出任辉县市砂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00年元月撤办建局,杨秦生任砂管局局长。履任之初,杨秦生同志面对的管理局面是:内忧外患,乱象丛生。对内而言,管砂的队伍却是一盘散沙,有的内外勾结,有的吃闲饭、混日子,有的不干事净惹事。对外而言,暴利产生暴力,一些人千方百计逃避管理,有的私办砂场,破坏河流、堤坝、耕地、植被,有的依仗势力,暴力抗拒管理,有的为争夺地盘,公开械斗。砂区群众祖祖辈辈深受砂害之苦,现在砂成了宝,群众却又在遭受新的“砂祸”。

  面对严峻挑战,杨秦生同志坚定地说:“既然组织上信任我,我只有义无反顾。困难面前有好汉,好汉面前无困难。只要走正路,总会有出路。”杨秦生同志在全体大会上响亮提出“向我看,跟我干。”在这条充满艰辛、荆棘、坎坷的管砂道路上,杨秦生一走就是十二年。采得百花成蜜后,多少辛苦多少甜。还是让历史的镜头,摄录下这一串串闪光的数字。截止2009年4月,砂管累计为市乡村三级创收2.2亿元,砂区群众共栽防风林280余万株,改良土壤 8067亩,修渠437千米,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0000亩,硬化路面 134千米。每年有5万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砂资源开采和运销,年创综合经济效益超亿元,由此带动运输、修造等产业迅猛增长,长年从事砂石运输的车辆1200多台。还是让历史的镜头,摄录下这一幅幅崭新的景象。昔日荆棘丛生、黄砂滚滚的贫瘠之地,如今已是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行,渠成线,路成网,文明富裕,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洪洲乡茅草庄村,1997年以前生态环境非常恶劣,每当多风季节,黄砂满天飞,对面不见人。1997年以来,该村利用砂管的返还收入,栽防风林,改良土壤,兴修水利,一举改变了花钱靠救济,吃粮靠统销的贫穷面貌。茅草庄的群众高兴地说:“如今是天变了,地变了,人变了。还是让历史的镜头摄录下这一组组由衷的赞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辉县市砂管工作取得的成就。省、市领导在视察辉县市砂资源管理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赞杨秦生同志为“砂管状元”。2002年4月,中国砂石协会发出“关于推广河南省辉县市砂资源管理和环境综合治理经验的倡议”,向全国推广辉县“砂管模式”。目前,全国已有百余家单位到辉县市参观学习,交流经验,产生了广泛效应。杨秦生同志也先后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首届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二、他是一个善于创新的人

  杨秦生有一句肺腑语:砂管局是一个独具地方特点的特设局,对别的部门来说,创新是发展之要,对砂管部门而言,创新是生存之道。处理、解决各种矛盾和棘手问题时,他的招数是:大事靠谋划,小事靠技巧。他与班子人员交心时常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走别人不能走的路,敢干别人干不了的活儿。回顾十二年砂管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粗放到集约的创业历程,杨秦生同志带领砂管队伍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由人治向法制转变,找到了一条依法行政、依法治砂之路。由于砂资源管理的法律依据分散在土地、矿管、水利、林业等部门,许多人认为要使之归拢到砂管局一家,涉及管理权限调整和利益再分配,这件事根本没门。杨秦生同志却认准了一条:“只要是出于公心,为民谋利,就没有过不去的关,没有趟不过的水。”他带领人员南下北上,考察学习其它县市的经验,积极向河南省、新乡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权威人士咨询,并把省纠风办和法制办的领导请到辉县,实地调研,现场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98年确立了辉县市砂管局执法主体地位,取得了上路稽查权、对逃避管理费车辆的处罚权,取得了《河南省行政执法证》,依法治砂迈出了坚实一步。同时,他又建议创新管理办法,采取市、乡、村三级管理,司法部门密切配合的新机制,形成依法管砂的合力。对内,他大胆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探索出一条集开票、验票、稽查,督察于一体的管理方法。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并在全市各验票管理点架设摄像设备,实行24小时监控,分布在全市砂区40余台电脑相互联接,形成辉县砂管区域网络化,实现了数据、信息快速传递。目前,砂管局已经形成了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站点为枢纽,信息共享、统一协调指挥、全方位快速反应的管理体系,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运销秩序。

  第二步,由单一向综合转变,走出了一条经济、生态、社会三效并举之路。杨秦生心中经常牵挂着三件事:一是严查细究,做到应收尽收。二是让砂资源最大程度地造福社会。三是让群众共享砂管之利。为此,杨秦生及早地提出了“治砂天地宽”。把引导砂区群众退砂还田,取砂造田,以砂养田,改善砂区环境,提高土地质量作为砂管部门的份内任务。“退砂还田”就是把积砂运走,腾出土地,退砂还耕。取砂造田就是把砂厚土薄,漏水漏肥耕地下面的砂掏挖出来,然后再复耕成田。以砂养田就是把卖砂收入反哺农业,发展生产,改善砂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几年来,辉县市砂区累计退砂还田,取砂造田10000余亩。

  第三步,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走出一条资源管理和环境治理并重之路。今年杨秦生同志又在八年筹划,三年准备的基础上,经有关部门批准,将石灰石、矿泉水等大宗资源纳入管理范围,并集开采许可,运营销售,税收代征,治超治乱管理权于一身,砂管局更名为资源运营管理局。同时,他又把眼光瞄向尾矿资源二次利用,砂矿区土地改良,河道整修养护等,提出要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东土西填,前水后山,玉带贯穿,锦绣家园的宏图大业。“东土西填”就是将东部土丘平整,搞观光农业生态园,将土运到西部开采后的砂石滩造地,搞产业聚集区建设,两项预计可造地20000亩。“前水后山、玉带贯穿”就是取砂引出太行山前地表潜流,修建万亩水面,开发水上旅游项目,为打造山水宜居的新辉县平添一幅胜景。

  三、他是一个敬业本分的人

  杨秦生同志有一条座右铭:“瞒天瞒地瞒不过良知,欺人欺己欺不过人心”;“咱是农民出身,从小就知道生活不容易,是党和组织给了我一切,我只有以一颗报恩之心,敬畏之心回报组织的厚爱”。

  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杨局长是个工作狂,一年365天,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夜间工作到三四点是常事,每天睡4、5个小时是家常便饭。特别是98年砂管工作混乱时期,他白天处理日常事务,前半夜开会研究工作方案,后半夜亲自下基层查岗,每天工作量都在十六七个小时。99年冬天的一个凌晨,在能见度只有1米的浓雾里,由通讯员在前边小跑引路,他驱车赶往20余里外的砂管站点安排工作。这样有口皆碑的事还很多,每个砂管职工都能说出一连串感人的事迹。长年的劳累,终于击倒了这个医生出身的硬汉子。一只眼被摘除、肾脏也做了移植手术。躺在病床上,他询问关切的仍然是砂管、站点、职工和采运砂群众。出院后,他随即报到上班。有人不理解,也有人冷嘲热讽,他激动地说:“我心里有事呀,这些事不落底,我躺不下,心不安啊。”

  “打铁必须自身硬,人叫人动人不动,身体力行胜命令”。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次,家住卫辉的妻弟来找他希望拉砂能行个方便,给予照顾,杨秦生不但拒绝了妻弟的要求,而且对他进行了耐心的说服,使满怀希望而来的妻弟心服口服。一次一名车户找到杨秦生说:“你不用投资一分钱,只要“照顾、照顾”,每年给你10万元。对此,他断然拒绝。几年来,杨秦生先后多次拒收礼金数十余万元。

  他不仅自己不以权谋私,而且还经常要求砂管工作人员做到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上任之初他带领全体班子成员到百泉湖畔,来到写有“乾坤正气”的石碑前,对大家说:人间自有正气在,只有树正气、走正道,才能永立不败之地。在他的带动下,“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已成为砂管局每个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一位领导干部在调研辉县砂管工作时情不自禁地称赞他们是:社会主义的一片净土。

  这,就是一个“砂管状元”的奋斗轨迹,这,就是杨秦生同志无悔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用一腔热血和全身心的投入,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诠释着一个太行赤子情怀。

  来源: 河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