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0-16 13:57 | 来源:2007年12月16日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查看:5425次
初冬的早晨。北京丰台区解放军307医院对面的一间民房里,一位20多岁的姑娘飞针走线,正在专注地绣着一幅一尺见方的十字绣。如果不是戴着个大口罩,真的很难看出眼前这个神采飞扬、活泼俏皮的女孩,是做完骨髓移植还不到半年的白血病患者。
一针一线,绣进对爱的感悟 (朱小东 张学军 摄)
陈静,这位来自江苏大学、被人们称为“爱心天使”的女大学生,至今仍牵动着江大师生以及无数好心人的心。去年冬天,为了拯救在生死边缘徘徊的她,在她所就读的江苏大学,在江苏,乃至在北京,一场由网络世界到现实世界的爱心救助活动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募捐达70万元!
寒来暑往,雨打风吹。曾经在江苏大学所在地古城镇江的大街小巷飘舞着的黄丝带,如今已难觅踪影,但人们心头的黄丝带却一直在飘舞,那个“爱心接力”的美丽故事仍在传诵。
永远的黄丝带
【声音】
本来,陈静与普通的莘莘学子一样拥有着无忧无虑的青春,但生活的磨难让我们认识了陈静不平凡的一面:真诚善良、富有爱心、乐观镇定。优秀女生的不幸命运演绎了动人的故事。陈静展现出来的精神与情操,使我们震撼。这样的磨难,让一个学生成长为一个特殊的老师,她给了我无限的感动和启示。
——王玉辉(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教师)
陈静的故事从网上开始,在现实生活中延续,可以说是无数的网友给了陈静第二次生命!飘扬在古城镇江的黄丝带见证了人性的善良,爱心的可贵,也见证了网络的力量。网络的虚拟性过滤了现实的种种利害算计,释放与升华了人性中的善意,虚拟世界的人文关注最终转化成为现实世界的爱心行动。
——吴先琳(网友)
作为陈静的同龄人,关注、关心陈静,不仅是因为她身患白血病,并同病魔乐观顽强地作着斗争,更是因为她那颗天使般的爱心。最令人敬佩的是,她能够把这种爱变成太阳,让每一个内心有阳光的人都能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她是我们大学生的骄傲。
——杜珠珠周琳(江苏大学学生)
救同窗,她也患了白血病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格电力,我愿意做你的充电器。”
2003年9月,家境贫寒的陈静几经周折,终于迈入了江苏大学的校门,成了该校应用科学技术学院(现京江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学生。入学不久,她就与来自南通的同班同学、上下铺的舍友丁玉兰成了好姐妹,两个美丽俊俏、乐观开朗的姑娘几乎形影不离。
陈静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十分用功,经常看书到深夜,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常常在熄灯后到卫生间去看书。这位来自盐埠大地、革命老区的姑娘性情开朗,富有爱心,是同学们公认的“开心果”。
2005年3月,不幸降临到了她的好友身上——丁玉兰患了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听说此事后,陈静哭了,泪水流了三节课。她决心帮好友度过难关。其后的一个多月里,每逢休息日和课余时间,她便和其他同学一起,奔走在江苏大学的四个校区,穿梭于镇江的大街小巷,抱着捐款箱为丁玉兰募捐。后来,丁玉兰回南通老家治疗,陈静又义不容辞地在镇江几家保险公司之间奔波,帮着办理繁杂的医药费报销手续。她的善良和真诚感动了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平安保险镇江分公司为丁玉兰捐款10万元。经过努力,陈静和江苏大学师生共为丁玉兰筹集了20多万元医疗费,暂时缓解了丁家的经济压力。
陈静一直和在家中养病的丁玉兰保持着联系,努力安慰病中的好友。她告诉丁玉兰:“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格电力,我愿意做你的充电器。”一度,丁玉兰的病情大为好转,陈静兴奋不已。为了感谢社会上的好心人和全校师生对丁玉兰的关爱,陈静和她的伙伴们组织了一个以“爱的力量”为主题的班会,展示用DV记录下的有关丁玉兰生活和当时募捐的画面。擅长舞蹈的陈静还专门创作编排了节目,庆祝丁玉兰的康复。然而,命运似乎就是要作弄这对好朋友。谁也不会想到,正当陈静满心欢喜地期待丁玉兰返回学校时,病魔已经悄悄向她袭来。2006年3月底,陈静和同学一起玩耍,无意中发现腿部有红斑。起初,她以为是皮肤过敏,后在同学的敦促下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大家都惊呆了:她也患了白血病!
病榻上,爱心天使本色不改
“真正的朋友,一定会在你遇到困难时,给予你最大的安慰。”
陈静的家在江苏省盐城市农村,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姐姐已经出嫁。家里仅靠父亲陈跃亮在工地上打零工挣钱维持生计,而两年前父亲因肿瘤手术欠下的一笔债务至今仍未还清。曾目睹好友不幸的陈静知道,得了这样的病对家里来说不啻是灭顶之灾。善良的陈静起初并没有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家人,甚至没有像当初听到好友患病时那样心痛。她首先想到的是父母:“我并没有为自己难过,只是为父母伤心,因为他们的女儿需要巨额的医疗费,而且只有60%的生存希望。”为了不拖累家人,她甚至想过放弃生命。
朱小东 张学军 摄
陈静的病情一传开,江苏大学的师生立即行动起来,大家表示:要像陈静当年救助丁玉兰一样去救助陈静!学院领导在陈静入院后的第一天就去探望,并带去了慰问金;全院105名教师、8个专业的同学也纷纷捐款,短短3天时间捐款近万元;26名同班同学深入到其他校区、走上街头募捐,策划了“让‘爱心天使’留在身边”的义捐义演活动……
令人感动的是,病魔丝毫没有销蚀陈静的“爱心天使”本色。她在盐城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得知另一位大学生遭遇了同样的不幸,躺在病榻上的她作出了一个决定:从社会各界给她的的捐款中拿出5000元给那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
由于担心影响丁玉兰的情绪,陈静并未把自己患病的事告诉她,而是一如既往地安慰和鼓励她。一天夜里,丁玉兰病痛难忍,央求陈静发两则好玩的短信过来,陈静强打精神满足了她的要求。暑假到了,丁玉兰不见陈静来看自己,才知道陈静得了和自己同样的病。丁玉兰流泪了,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在你笑时陪你笑,但一定会在你遇到困难时,给予你最大的安慰,陈静便是如此。”
率性的陈静曾经向人坦露,她大学期间有三大目标:加入党组织,英语过六级、考上研究生,谈一个男朋友。患病后,陈静一边治疗,一边学习,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为了圆陈静长期以来的“入党梦”,去年11月,江苏大学应用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和她所在的学生支部,专程到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在病床前为她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入党仪式。
黄丝带,见证满城之爱
“她曾经帮助别人,我们该为她传递这份爱心。”
当时,经过化疗的丁玉兰病情已有所缓解,处于稳定期,她把自己吃的药给陈静邮寄过来,同时开始设法为陈静筹集医药费。曾经情如姐妹的好友,如今同病相怜,共同与病魔顽强抗争着。她们的遭遇引起了南通、盐城、镇江三地媒体和市民的极大关注。南通热线论坛的网友们发起了为两位白血病女孩募捐的活动,他们与南通电视台联系,筹办义演晚会。然而,未等晚会举行,2006年10月28日丁玉兰却带着众多好心人的祝福离开了人世。为了告慰已逝的丁玉兰,为了与病魔顽强抗争的陈静,义演如期举行,共募得善款3万多元。
患难中,陈静成了丁、陈两家共同的女儿。虽然丁玉兰的父母还欠着十多万元外债,但他们决定将未用完的8万元捐款,大部分转捐给陈静。然而,这与至少60万元的骨髓移植费用仍然相差甚远!
2006年12月19日、20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美丽人生”节目播出了陈静和丁玉兰两位白血病女孩的不幸遭遇。当年倾心救助同学、如今也身染重疾的陈静牵动了无数善良人的心。12月23日,网名为“晨阳斜影”的江苏大学理学院学生朱小东,将第一个“救助陈静”的贴子发到了“镇江网友之家”的网站上。三天之后,这则消息同时被置于“名城镇江”、“山水句容”等镇江八大网站的顶端,引起了数万名网友的关注。“她曾经帮助别人,我们该为她传递这份爱心。”“让我们为拯救生命行动起来!”悄然间,一场“爱心风暴”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风起云涌。
为了组织好募捐活动,网友“远方的梦想”、“阿呸”以及江大学生朱小东、程建平、孔娇妮等网民组建了“爱在镇江组委会”。网上招募的包括江大学生在内的1200多名志愿者,组成20多个募捐分队,在镇江市区各街巷广场、企事业单位和辖市(区),先后组织了60多场献爱心募捐活动,众多市民和企事业单位纷纷慷慨解囊。五千、一万、两万、五万、十万、二十万……爱心款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增长着。出租车司机捐献7元起步价,公交车和社会车辆捐款5元-10元,就可系上象征爱心和希望的黄丝带。一时间,黄丝带成了古城镇江一道独特的风景……
采访中,笔者听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有个出租车司机将行人撞倒,没想到行人爬起来后,没有和这个司机理论什么,而是让司机赶紧走。司机提出要带他到医院看病,行人说不必了,我看见你车上飘扬的黄丝带,就知道你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一名残疾人手摇轮椅用了两个小时赶到江苏大学门口的捐赠点,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心意;
一个乞丐走到志愿者面前,用他习惯乞讨的手向捐款箱内放进了碗中仅有的5元纸币;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掏出了一沓皱巴巴的零钱,不住地说着:“多好的姑娘,老天啊,把她留住吧!多好的姑娘啊,好人该有好报啊!”
1月28日,筹备已久的“飘舞的黄丝带---情系陈静,爱在镇江”大型义演在市中心广场举行。这一天,古城镇江成了黄丝带的海洋:出租车、公交车、三轮车、自行车、轮椅、树木,以及数不清的人的臂膀上都系着黄丝带!义演过程中,市民不断向捐款箱中投入现金,有的企业还送来了支票,一股股爱的暖流在古城镇江流淌。从盐城赶来的陈静父亲陈跃亮热泪盈眶:“万万没想到镇江市民这么厚爱陈静,镇江人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我代表全家感谢你们!”
起波澜,骨髓移植终获成功
“爱心天使”终于迎来了生的希望
经热心的北京网友联系,陈静决定去北京治疗。春节前,江大有关部门、陈静所在学院领导和老师以及热心网友20多人,前往南京机场为陈静送行。“早日康复”、“爱心永驻”、“陈静,我们为你加油!”在一张张长条形贺卡上,前来送行的人纷纷为陈静送上了心底的祝福。大家约定:“陈静,我们在镇江等着你!”
腊月的北京分外寒冷,可来自江南的陈静却在这里被浓浓的爱温暖。当日下午6点钟到达北京后,十多位北京网友早已守候在那里,并安排车辆将他们送到住处。随后两天,网友们帮陈静代办了住院手续、公交一卡通、手机号,并物色了住处。为了消除陈静的寂寞,鼓励她战胜病魔,京城网友们还为陈静开通了无线上网功能。北京各大高校的近万名学生为陈静举行募捐活动,搜狐社区北京站的网友们牵头号召全国网友献爱心,一些在北京工作的江大校友也纷纷前来探视。笔者一次致电远在北京的陈静时,恰巧一个名叫陈玮的江大校友来看望陈静。陈玮告诉笔者,她早就通过媒体了解了陈静的事迹,深为学妹的精神感动,听说陈静来北京治疗后,就迫不及待地前来看她,现在休息日或者下班后就来陪她聊天。
赴京前,陈静已通过中华骨髓库找到了合适的配型。住进解放军307医院不久,陈静的血样就送往北京市中心血站,开展移植前的高分辨配型检测。本以为很快就能移植,没成想骨髓库那边却迟迟没有消息。要知道,一般的白血病病人在化疗三四次后就应该移植,最迟不能晚于10次化疗,而陈静此时已接受了9次化疗。时间一天天流逝,大家的心也一天天地揪紧了!在“镇江网友之家”开设的“关爱陈静”论坛上,网友和江大的师生们每天都在交流着陈静的病情,急切地打听陈静的最新消息。春节后的一天,中华骨髓库传来信息:供体因怀孕而无法捐献!听到这个消息,镇江网站上“泪如雨下”。很多人发帖表示:我们一起去捐髓,为陈静再献一份爱心!
带着江大师生和众多网友的重托,朱小东再次来到北京,奔走于医院和中华骨髓库之间,紧急申请配型。第二天,中华骨髓库传来消息:在台湾和大陆地区分别找到一例合适的配型!由大悲转为大喜,镇江网友们禁不住欢呼雀跃。
高分辨检测的结果更是出人意料,一般来说,HLA等位基因10项指标有6项一致就可以移植,8项一致就相当不错了,而供体和陈静的10项指标竟然完全一致。“我们家陈静有救了!”拿到报告单,父亲陈跃亮禁不住喜极而泣。
6月初,陈静即将进行骨髓移植的消息传到了她的母校,江大校园里一片欢腾。师生们踊跃献血,争相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祝福陈静,传递爱心。
6月底,一场不大不小的雨给干燥多日的北京平添了几分清新。6月29日和30日,来自上海的100毫升干细胞分两次植入了陈静的体内。
忘不了,寒夜里温暖的心灯
“那么多人在关心着我,我怎么能够放弃生命?”
“没有大家的关爱,我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采访中,陈静一再这样表示。她毫不讳言自己曾经想过“放弃”。从最初的担心连累家人,到后来面临巨额医疗费的压力,再到后来寻找供体的波折,还有一次次化疗放疗的痛苦,真是“生不如死”。“但是,一想到老师、同学、网友、社会上的好心人,那么多人在关心着我,我又怎么能够放弃呢?”陈静说,正是无数的关爱温暖着她,给了她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
如今已经毕业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的朱小东,在去年陈静患病之初就一直关注着陈静,不仅在校园里组织给陈静募捐,暑假里还到盐城的医院前去探望。在网上发帖倡议“拯救江苏大学爱心天使”之后的一个多月里,他会同十多名网友,投入全部精力,在古城镇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满城尽飘黄丝带”活动,一下子为陈静募集了70万元的医疗费。后来他又多次去北京,物色医院,奔走于中华骨髓库、北京市中心血站等地,不辞辛苦地处理陈静在京治疗的繁杂事务,给困境中的陈静和家人莫大的安慰,他几乎成了陈家“半个主心骨”。当笔者问小东为什么这样做时,一向行事低调的小伙子淡淡地说:“陈静以前不遗余力地帮助别人,我们现在当然要帮助她了。”
侯解放,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北京老知青,经历坎坷,至今仍没有固定的工作,可这丝毫挡不住她救助陈静的一腔热情。她在同陈静的班主任、网友潘朝根老师聊天时,听说了“爱心天使”的不幸遭遇,深为感动,当即在搜狐网站的“无限论股”论坛上发起了募捐活动,前后募集7万多元。陈静来京后,她在照顾年近九旬、卧病在床的老母亲的同时,经常骑自行车来看望陈静,并热情地帮着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笔者在北京采访时,有幸见到了这位热心的老人,一见面,她就将一个红纸包硬塞给了陈静的父亲,里面是她在某网站任版主的两个月工资和近期一个网友的捐款,总共600元。自称是“热心公民”的她快人快语:“陈静太好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不懂什么大道理,就认一个理:好人应该有好报!陈静这么好的姑娘,我们怎么能不帮她?”
青年农民余智祥,去年6月听说“爱心天使”的事迹后,就踏上了为陈静募捐的道路。一年多来,他骑着自行车,足迹遍及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湖北、海南、北京等十几个省市,行程两万多公里,先后为陈静募集了3万多元。陈静至今记得,余智祥第一次骑自行车到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病房去看望她,送给她800多元捐款,沉甸甸的一方便袋。就在前不久,这位热心的江西小伙子还来北京探望了陈静。
还有远在上海的捐髓者。在6月造血干细胞送达的时候,一份写在心形卡片上的祝福也不期而至。“亲爱的陈静妹妹,生命真的好奇怪,以后我们就是一个人了……姐姐希望你能快点好起来,幸福地生活下去……”这些滚烫的字句带给陈静无以名状的温暖。还有学校的领导、老师、同学们,家乡盐城第一人民医院、北京解放军307医院的医生、护士……
回忆起患病这一年多来的点点滴滴,陈静心存感激。“你们的关心和帮助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永远不会忘记!”陈静动情地说。
期待着,重返校园继续学业
“活在当下,真心过好每一天!”
在北京采访时,再次见到的陈静,着实有点出乎笔者的意料。她因化疗而稀疏的头发已变得乌黑浓密,就连眉毛也是浓浓的;大口罩后面两只大眼睛,那么灵动传神。
骨髓移植成功且病情稳定之后,为了方便抗排异治疗,同时防止交叉感染,今年8月下旬开始,陈静便同家人临时租住在医院附近的民房中。目前,陈静已经成功闯过了肠道和皮肤两大排异期,病情稳定,每周由父亲陪着到医院做两三次血常规检查。
在陈静父母房间的床头柜上,笔者发现了一张大纸折成的小册子,上面详细记载了从6月19日陈静进入无菌舱到现在,总共45次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数值,父亲陈跃亮用红色的箭头对数值的升降做了标注。“数字虽然简单,但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陈跃亮说。
“与陈静同时进入无菌舱进行骨髓移植的十几个人,现在一半以上都已离世,留下来的也有人至今还躺在无菌舱里,医生们都夸陈静是他们当中恢复最好的一个。”陈爸爸说,陈静之所以如此幸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陈静的捐髓者是她的“幸运大使”,不仅年轻、体质好、造血干细胞浓度高,而且其HLA等位基因10项指标与陈静完全一致,这样的高分辨率结果即使在配型成功者之中的概率也只有五万分之一。二是得益于陈静乐观豁达的心态。在307医院里,开朗活泼的陈静“本性难改”。无论哪个病房,只要陈静去了,总是一扫沉闷之气,说笑话,讲故事,甚至打扑克,要不了多久就“乐翻了天”。曾经有一个北京的老太太不肯打针吃药,医生劝骂医生、护士劝骂护士,后来陈静的一番“甜言蜜语”让她喜笑颜开,乖乖地就范。就连在“牢笼一般”的无菌舱里,陈静也自得其乐,发明了“陈氏健身法”,每天提着两只装满水的水瓶溜达,以防肌肉萎缩。难怪出舱时别人坐着轮椅被推出来,她是走出来的。“一般白血病患者最多只能接受不超过5次的放、化疗,可她接受的放、化疗次数达14次之多。”陈爸爸自豪地说,“换了别人,可能早就垮了。”
从医院回来后,陈静闲暇时间自学十字绣,几个月来已经完成了两幅作品。在她收拾得十分整洁的小屋里,她向笔者展示了一幅已经完成了一半的作品,五颜六色的线,细细密密。“做十字绣很费工夫,一幅作品短则十天半个月,长则一两个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一定要坚持,千万不能放弃,否则就会半途而废。”陈静说,“这很像我现在的状况,活在当下,真心过好每一天!”她表示,将把凝结着心血的十字绣作品送给那些给她关爱的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度过排异反应的危险期,争取明年下半年能重回校园继续学业。
“万事万物都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死并不可怕。遇到病痛的时候,一定要镇定,想办法对付它,千万不要被吓死。”尽管身边的病友一个个离去了,但是陈静一直坚定地与死神抗争,并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起一个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陈静在送给母校的纪念册上,录下的海子的一首诗。这是一个对生命有着真切体验的女孩子对生命的深情礼赞。
【作者手记】
生生不息
“爱心天使”陈静终于迎来新的生命曙光!
同许多人一样,一年多来我一直关注着陈静的状况,心情也不由得随之起伏跌宕。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力量让“柳暗”之后是“花明”,创造了这一“美丽的神话”呢?
无疑,这是爱的力量!
爱是一种情感,她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愫,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爱更是一种力量,她如水似波,却又汹涌澎湃,势不可当。她深藏于我们的内心,而又见之于我们的行动。
因为爱,陈静不计得失,倾力帮助同窗好友,被人们誉为“爱心天使”;因为爱,无数人伸出援手,慷慨解囊,誓将“爱心天使”留在身边;也是因为爱,让曾经想到过“放弃”的“爱心天使”不断地同病魔抗争。
这是一场爱心的接力。
无论是已经毕业的、仍在为陈静多方奔走的江大理学院朱小东,还是远在北京、“就认一个理”的老知青侯解放,抑或是“千里走单骑”为陈静募捐的余智祥,以及许许多多相识、不相识的人,他们感动于陈静的爱心,他们的爱心和义举又何曾不在感动着我们、孕育着新的力量?同样,这份爱也让“爱心天使”陈静感动着。“康复以后,要像所有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一样,把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与其说这是她的生活准则,不如说是新生后爱的宣言。
爱是无形的,却充满力量。她教我们懂得同情,学会珍惜;她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生命富有色彩;她也让我们的家庭变得温馨,社会变得和谐。
真诚地企盼,爱的暖流生生不息......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6日第3版(张明平/文 朱小东 张学军/摄)
(编者注:原文标题是“永远的黄丝带”)
(责任编辑:袁媛)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