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8 10:5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年5月 | 查看:886次
人物故事:
勤俭节约 苦如行僧
程学勤,早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1949年,他参加南下服务团,扎根于漳州。1992年从工作岗位离休后,他还积极为社会奉献余热。
尽管每个月工资不低,程学勤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不足70平方米、干净简洁的老旧预制板房里,除了单门冰箱和二手空调外,再无一件时兴电器;床铺、饭桌都是用了逾半个世纪的旧家具,床单与衣物洗得发白,甚至有的还纳上补丁……一日三餐更是简单,半碗米饭、一小碟青菜或几块豆腐,夫妻俩却甘之如饴。儿孙亲友看不过去,问他何必对自己这么节省、这么清苦。深受他影响的老伴淡然一笑,说:“吃得再好也是一餐,饱了就行,何必浪费呢?”
情系灾区 大爱无言
2008年,老两口在得知汶川发生8.0级的地震后,第一时间打听捐款方法,跑去银行,排队近两个小时后将6000元汇入捐款账号。尔后,玉树又遭受地震灾害,两位老人再次掏出8000元火速汇往灾区。“作为一个老干部,是人民养育了我,现在生活不成问题,钱已经不重要了。如今,灾区人民正遭受着灾难,我有义务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程学勤恳切地说道。
捐资助学 慷慨无私
2009年初,程学勤获悉不少学生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拿出了原本打算前往欧洲旅行的5.8万元,全权委托区关工委资助贫困生上学。隔年3月,他一次性拿出15万元成立助学专项基金,每年所得利息全部用于帮扶贫困学生,另外每年再捐助5000元慰问困难学生。2014年,程学勤还与一名贫困中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每年资助其2000元,直至大学毕业。据不完全统计,7年间,程学勤共捐资助学23.7万元,所受助的贫困生近80人。面对想当面对他表示感谢之情的受资助对象,他从来都是托人婉言拒绝,寄语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以后好好报效国家。
生命不息 捐赠不止
一次偶然的机会,程学勤得知全国每年有几十万人需要移植眼角膜、肾脏等器官,但自愿捐赠遗体者仅有几千人。“为何不将尚有用的器官摘取使用,以挽救他人生命呢?”在看淡生死、深悟人生真谛的八旬之际,他再次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无偿捐献遗体用于科研和挽救他人生命。在填写遗体捐赠申请表时,程学勤和老伴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劝导”儿子。“这件事,老伴还是比较支持的,但是儿子有点不太愿意。觉得捐个器官就行了,为什么要把整个遗体都捐掉呢!后来我们给他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儿子才勉强同意。”程学勤终于在2008年6月签订了《遗体自愿捐献协议书》,成为芗城区自愿无偿捐献遗体的第一人。
以身作则 家教无声
面对财产,许多人都选择留给子女,而程学勤却选择捐给更需要的寒门学子,他表示:“如果子女有能力,留点钱不起作用;如果子女清贫,他们得靠自己的双手打拼,留点钱只会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程学勤的儿子说:“自力更生的生活让我感觉到快乐和平静,这也是我理想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得益于我父亲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人生百年,酸甜苦辣都是享受,再大的困难都是机遇,再大的坎坷都是通途。”这是程老常说的话。话如其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崭新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党一贯倡导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他的优秀品德、崇高风范和高尚情操,值得传承与发扬。
来源:福建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