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0-16 00:52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10-12 10:28 | 查看:7266次
“我这辈子最热爱的是国防工程事业,为了这个事业,我苦干了41年,奉献了41年,更快乐了41年。
——林茂光
今年6月29日上午,一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评审的远程答辩在广州与大连两地间紧张进行。面对评委们连珠炮般的提问,课题主研人、广州军区空军工程建设局局长林茂光从容作答。1个月后,从北京传来喜讯:这项名为“单机掩蔽库施工关键技术与工程化研究”的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林茂光,“油罐大王”,10年前因工作业绩突出被媒体广为宣扬。今日的林茂光,“油罐大王”称号已远远不能包容他为国防工程所作出的贡献。他已成为我军燃油储运、洞库建设、防护伪装、工程管理等国防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和科研领军人物。
献身国防工程建设41年来,他带领部队完成160余项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全部优质,其中一项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76项获优质工程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19项;创造了国防工程建设的“18个第一”。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8次,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全军战备工程建设先进个人,出席2009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受到胡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高效构筑战鹰地下堡垒
2003年初,空军在某山区建设大型地下洞库工程。原计划3年完成的工程,因战备任务紧,工期压缩至一年半。时间紧,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这块“硬骨头”究竟交给谁?有关部门举棋不定。
广空领导一锤定音:交给林茂光,让他当指挥长!
钻山蹲洞28载,林茂光承接这种洞库施工任务还是头一次。
当他赶赴深山的施工现场,才发现困难之大超乎想象。该地既无电,亦无水,现场技术负责人预计:要架设临时线路、接通水电,至少要3个月,这就意味着工期要推迟3个月。林茂光一听就火了:“世界上没有哪一场战争是等着所有准备工作做好了才开战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2天后必须开工!”
没有电,就用内燃空压机;没有水,先用风钻打干眼掘进。进驻工地第2天,他点燃第一个炮眼,巨大的爆炸声宣布工程正式开工。随后,他组织突击队抢修水路、电路。一周后,水通电通。
“工地就是战场,开工就等于仗打响了,千难万难,只能吹冲锋号,绝不能打退堂鼓!”林茂光对着官兵大声动员。
困难似乎有意向他们挑战。正当洞库快速挖掘时,出现了溶洞,不是一个两个,而且是溶洞群,大小不一的33个溶洞。起初,施工队想通过浇注混凝土把溶洞灌满,可几吨混凝土下去,都被溶洞底部的地下暗河冲走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拦路虎”,林茂光及时组织专家现场进行研究,终于找到科学治理方法。为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林茂光调集精兵强将,超负荷连续作业,人停机器不停,仅用7个月就完成了任务,创下了空军地下工程建设史上洞库掘进速度最快、工程伪装最系统、光面爆破最好、溶洞处理最成功的“四个之最”。总部特意将全军战备工程现场会会场搬到这个工地,观摩推广经验。
据了解,“十五”战备期间总部先后召开4次全军战备工程现场会,有3次是在林茂光施工的工地组织观摩。他带领部队完成地下指挥所、地下油库、地下军械库等百余个地下工程,个个是放心工程。
精心构建战鹰血脉工程
燃油储运安装是林茂光从事国防工程建设的主战场,41年拼搏生涯,他相当多的心血耗费在战鹰的血脉工程上。他带领部队在这一领域创出诸多辉煌业绩,先后建成军内外各类油罐1333座,铺设各类管线3136公里,研究成功计算机控制集群油罐顶升系统等系列成果,形成了油罐与长输管线安装的成套工艺,解决了机场供油“不停输封堵带油焊接作业”的难题,实现了不停航施工,确保战备工程全部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
他的创新之路是从油罐开始的。当兵第二年,他就总结出了“油罐罐顶旋转胎具拼装”安装工艺,使工作效率提高5倍多。当兵第5年,他在国内率先用“充气顶升法”安装油罐,取代传统的“手拉葫芦吊装法”,在全军推广使用20年。
“充气顶升法”安装油罐的工艺,给他带来“油罐大王”的美誉,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次,林茂光用“充气顶升法”安装一个上百吨重的大型油罐时,发生意外险情,险些酿成事故。
否定自己是痛苦的,超越自己更需要勇气。林茂光决心用更先进更可靠的安装方法取代“充气顶升法”。他领衔成立科研攻关小组,进行设计、安装、实验。历时5年,终于成功研制出计算机全程自控集群油罐液压顶升系统,真正实现了健康、安全、环保,使安装周期缩短三分之一,顶升操作人员减少90%,工效提高一倍。这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经过进一步探索完善,以该项成果为核心内容的“军用机场金属油罐安装工程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项目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凭这种执着劲,林茂光带出了一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军用油罐安装工程技术队伍,所完成的工程全部优质,实现“干一个工程就要出一个精品”的诺言。
科学打造战鹰护身掩体
“轰!”一声巨响,模拟重型炸弹在刚建成的一座新型战机单机掩蔽库防护门前爆炸,产生的巨大烟尘瞬间将掩蔽库吞没。现场观看试验的人都把心提到嗓子眼,然而,烟尘散尽,防护门安然无恙。一声号令,防护门自动开启,战机从容滑向跑道……
未来战争,敌我双方都将对方军用机场、作战飞机作为重点打击目标。如何提高战机的生存能力,建设具有综合防护功能的飞机掩蔽库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而此前由另一个工程单位承建的单机掩蔽库防护门“抗爆试验”失败。
正当上下为此急得火烧眉毛时,林茂光主动请战:“把任务交给我们吧!”
“你们有把握吗?”
“2个月后做抗爆试验,完不成任务,军法处置!”林茂光立下军令状。
军中无戏言!2个月后,林茂光如期拿出两樘单机掩蔽库防护门,进行抗爆试验。机库里多台计算机正常运转,30个啤酒瓶倒立,上面放着30根点燃的蜡烛……一声巨响,所有物品毫发未损。
此后,林茂光继续深入探索,突破了单机掩蔽库工程化管理模式、三维波纹钢板批量生产、大体积筒壳式钢纤维混凝土施工工艺、大型防护门成套安装技术与设备等关键技术问题。如今,防护门加工与安装施工效率提高12倍以上,节约材料经费5%。专家结论:该成果无论在防护能力、结构形式、启闭方式,还是在修复能力上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神奇创造鹰巢隐身技术
在攻克单机掩蔽防护工程难题不久,林茂光和他的团队又把目光投向另一个新的领域:战备工程伪装。
林茂光有个爱好:上网搜索浏览一些战备工程的卫星照片,他将战备工程伪装前后的卫星图片进行对比,发现传统的伪装有许多缺陷和不足,已难以应对现代高技术手段侦察监视。这使林茂光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国家花大量资金搞战备工程,如果不能实施有效伪装将面临被摧毁的危险。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如何应对高技术侦察手段实施工程伪装是一个世界难题。为了让战备工程能成为制胜堡垒,林茂光决心向现代战场伪装这一世界难题挑战!
要研究出能应对从卫星、飞艇到侦察机等各种先进探测手段的综合伪装技术,涉及众多技术学科,需要多种专业的高级人才和实验设备。林茂光决定走集智攻关之路。这些年,工程建设局边施工边搞科研,从实践中总结摸索出一个很好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科研模式,解决了不少国防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军地院校、科研院所就是他的人才库、智囊团,许多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成为他的科研伙伴。空后机场营房部有伪装防护专家,西北某大学搞伪装材料研究已成果累累,解放军某大学搞伪装技术一直走在前沿,空军设计研究局设计有经验,而工程建设局则有搞防护工程的实践经验,林茂光巧妙把这些单位的科研力量有效整合,优势互补,各显神通。
由于遇到重大技术难题多,研究工作一度陷于困境。在最困难的时候,林茂光把课题组成员从四面八方请到广州,为大家撑腰打气:“我们走的路子没有错,坚持就是胜利,天塌下来高个子顶着,一切由我来承担!”
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攻关,林茂光带领课题组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靠自己筹集和工程费节余,累计投入超过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完成了这项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一重大技术突破,引起了军委领导的关注。2008年4月至10月,有关部门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检测,还组织全军20多位专家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证明达到了一级隐蔽伪装要求,实现了军委领导确立的战备工程伪装“看不见,找不到”的目标。该成果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全票通过,还申报了8项国防发明专利。
这些年来,林茂光带领部队为空军近百条洞库和数百个洞口建造的综合伪装防护工程,经有关专家综合测评,仿真伪装性能一流。记者 薛 仁 张金玉 特约记者 曾宝瑜 李国文 沈玲)
短评:崇尚荣誉真英雄
10年前,本报曾以“油罐大王林茂光”为题,宣传他钻山蹲洞20余载、完成46项国防工程全部优质的先进事迹。而今,他又交出了116项精品工程和一批高等级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的新答卷。这位国防工程战线老英模的贡献值得称赞,他对待荣誉的态度更值得广大官兵学习。林茂光为国防工程奋斗41载,获得了40多项国家和军队的荣誉。他曾说过:我崇尚荣誉,因为它是对我报效国家的褒奖,是激励我前进的动力,是一个军人的生命。但我决不追名逐利,更不会把荣誉当包袱背。他说到做到,10年来面对耀眼的荣誉光环、纷至沓来的鲜花和掌声,他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他把荣誉当作新的起点。10年前,他只是在军用燃油储运工程建设显神通的“油罐大王”;10年来,他不断开拓创新,又成了我军战备洞库建设、防护伪装、国防工程管理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领军人物。为了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他带领官兵争分夺秒抢时间,锱铢必较求质量,锲而不舍攻难关,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国防工程的硬仗。
荣誉再高,不忘根本。即便在当上将军之后,他仍像从前一样,头顶安全帽,身着作训服,跑工地、钻山洞,一身汗一身泥,和官兵一同战斗在国防施工第一线…… 诗人歌德曾说过:你若要珍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林茂光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真正崇尚荣誉的军人,永远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会以百倍的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责任编辑: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