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7 13:5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年4月 | 查看:1164次
人物故事:
武汉东郊,建设乡畔,有一个残缺却充满着爱意的特殊世界----专以收养痴、呆、傻、残为主的武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三十多年来,鲁素珍同志一直工作在这里被武汉人称为"西伯利亚"的荒郊。远离了城市浮躁和物欲,默默坚守着淡泊和挚爱。在护理残疾人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她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手势去沟通,默默地传播着爱心。她视事业为生命,视服务对象为亲人,用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根本宗旨,用一颗朴实而高尚的职业道德心灵,树立了这个特殊行业的优良作风,用一种无私奉献、大爱无痕的博大胸怀,谱写了一曲绚丽的人生篇章。
1974年,从小失去父母在儿童福利院长大的鲁素珍高中毕业后,毅然选择到市民政局所属专门收养"三无"对象的市二福利院工作。这里收养的绝大部分是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最基本的进食、如厕都不能自理的老人和弱智儿,还有的是高位截肢的肢残人员。她选择二福利院就是觉得在这里生活的残疾人由于生理的缺陷,注定了他们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是最可怜、最需要得到抚爱的人,她要以拳拳赤子之心,回报党和社会对她的抚育之情。
从此,鲁素珍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护理员。她凭着一腔热血和对慈善事业的热爱,为残疾人端屎倒尿,端茶送水,问寒问暖,悉心照顾他们的生活,尽己所能,让他们感受生活的欢乐与幸福。在这三十多年的护理职业生涯中,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减轻服务对象的痛苦,她自修了护理专业,并取得了护理类资格证书,成了一名真正的护理员。她不断地积累经验,摸索出了一套的"四心"服务理念,即"孝心、爱心、真心、诚心",她要为这些特殊的残疾人群体撑起一片蓝天.
孝心--视老人为父母。多年来的护理工作经历,使她逐渐体会到了老年人的孤寂与所需,也体谅到老年人的辛酸。1998年,护理部收养了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王剑文,入院时老人蓬头垢面,伴有难闻的臭味。鲁素珍立即打来热水为老人洗澡。王剑文老人看到鲁素珍是女同志而不肯脱衣,固执的王剑文老人就是不肯,情急之下,鲁素珍同志深情地说:"大伯,您就当我是您的女儿总行吧!"老人颤抖着手接受了。鲁素珍整整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才为老人清洗干净,换上干净的衣服,为老人修剪好指(趾)甲,梳理好头发。自那以后,鲁素珍一有空就陪老人谈心,扶他外出散步。在生活上她常常专门为老人烹制可口的饭菜,并一勺勺地喂到老人的口中。1999年的一天,王剑文老人自言自语道出明天是他的生日,儿子却不能来看他。第二天一大早,鲁素珍就乘车到市区买了一个大蛋糕,组织工作人员为王剑文庆祝生日。几天之后,老人带着一丝慰藉,安祥地离开了人世。当他的儿子从外地赶来时,听周围人讲述的一切,情不自禁地跪在鲁素珍的面前。顿时鲁素珍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是对她工作的崇敬,也是所有老人家属对她良好的职业道德作出最好注脚。
爱心--视幼小为儿女。2000年,我院接收了一名被家庭遗弃的残疾女孩柳静。刚入院时,由于严重烧伤的头部和手指加重了她的自卑心理,她情绪低沉,不与人交流。鲁素珍及时找她谈心,带她到外面去散心,为她选购漂亮的衣服,用一颗慈母的心去抚慰她心灵的创伤。鲁素珍又向院里提出建议,将她送到中南神学院学习文化知识。在学习期间,鲁素珍常常去看她,为她带去生活用品,节假日,还接她到家中度假。这无声的母爱滋润着一颗幼小残疾的心灵,柳静真正地成长起来了,能勇敢地面对现实。而且在鲁素珍的奔走下,柳静已成家立业,过上了正常人的家庭生活。鲁素珍同志对残疾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又何止柳静一人呢?自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后,她结识了武汉市警界劳模刘继平,就与刘继平警务室结成互建单位。2007年"六一"儿童节,在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鲁素珍同志组织了我院残疾儿童参观了刘继平警务工作室,并在刘继平警务工室工作人员的陪护下,参观了汉口江滩、中山公园等景点;2008年,刘继平被当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鲁素珍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刘继平联系,让他带上象征和平与友谊的火炬,来院与残疾人共同分享作为火炬手的光荣与自豪,残疾对象争相与火炬合影留恋,我院残疾人终于能近距离享受北京奥运带来的快乐。2009年,她与东风友芝友汽车销售公司取得联系,带着孤残儿童参观东风汽车生产线,并与该公司工作人员联欢,共进午餐。鲁素珍同志将这些孤残儿童带出院门,融入社会,是为了这些孤残儿童享受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为了唤起社会更多的人关爱这些特殊的群体。
真心--视对象为亲人。鲁素珍同志在院工作三十多年,始终对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是真心相待,视为亲人。弱智女张琦,伴有严重的多动症,虽有三十多岁,但只有一两岁小孩的智力,在入院时,鲁素珍同志为了掌握张琦的生活习性和调适张琦的身体,便和张琦睡在一起。白天,为她喂饭、梳洗,引导她做一些简单的康复活动;夜里,为她盖被、叫尿。在她的精心护理下,张琦的病情逐渐好转,自理能力不断增强,张琦的父亲在探视时看到自己孩子的转变,看到鲁素珍同志的付出,感动不已,送来一面锦旗,并在车上给其他家属讲述这件事,含着泪唱起了《爱的奉献》,全车上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鲁素珍同志工作最大的肯定,它包含了家属对这种亲情的期待与赞美。鲁素珍同志把她们的期待变为现实,2007年,我院向社会开通了爱心服务热线,并开展了为社会上需要特殊服务的家庭提供免费上门咨询与护理服务。爱心热线开通后,她主动担当热线的答疑人,为400多个家庭解答了特殊病人护理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自己担任上门服务小组长,亲手为10多个家庭提供规范操作示范和讲解服务,这项活动的开展,受到了《武汉晚报》、《武汉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并把它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典型事迹予以及时报道,为我院建设“幸福的家园、和谐的单位、清新的园林、平安的院落”树立了榜样。
诚心--视事业为生命。鲁素珍同志当初不仅选择了为残疾人服务这个特殊的行业,而且以她的实际行动热爱这个职业。三十多年来,她义务加班1800多个工作日。对于丈夫来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对于儿子来说,她不是一个好妈妈;对于事业来说,她却是一个优秀的员工。二十多年前,有一名叫李桃桃的老人因病住院,鲁素珍同志主动要求陪床护理,而此时,她的儿子发高烧,鲁素珍给儿子喂了两颗药后就到医院去护理病人,没料到儿子的病情变化。第二天,丈夫送儿子到医院就诊,发现儿子因高烧抽筋严重影响大脑发育留下了后遗症,成了一名弱智儿。鲁素珍看到儿子懵懵懂懂的样子,总有说不出的愧疚。身为人母,哪有不心疼自己的子女呢?但她看到来院代养的弱智儿,想到自己的儿子,她更能理解那些残疾人父母的苦衷。她已失去了一个做好母亲的机会,但她不能失去做一名好护理员的机会。她要把对儿子的内疚转化为爱,用一颗母亲的心,去浇灌这些残疾的花朵,用一股爱的力量去推动这个特殊护理事业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自我院2006年实行院长接待日以来,她和党委一班人坚持每周六来院接待家属和社会咨询人员,耐心向他们讲明我院的服务范围、服务宗旨和服务方式,虚心听取他们对我院服务与管理的意见,为我院与社会家庭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树立了良好的窗口形象,为我院的行风建设建立了一个长效管理机制,鲁素珍同志于2009年被武汉市行风建设领导小组聘请为市行风建设监督员。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鲁素珍同志工作30多年来,经她护理过的特殊病人达3000多人次,她先后精心护理200多位老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她也由一名普通的护理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护理科主任,虽然职务发生了变化,但她始终把职务当作责任,把"一切为了对象"作为自己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动力。大爱无痕。鲁素珍同志不仅关心对象的生活需求,更关心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近几年来,从市救助管理站转来一批滞留的弱智人员,他们记不清自己是从哪儿来的。鲁素珍从他们的支言片语中归纳出有用的信息,尽量找到他们的亲人。在得知弱智人李红可能是湖南长沙人后,鲁素珍积极与长沙市民政局取得联系,在当地民政与公安部门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她的家人。在她的奔走下,江西省的祁红,湖北孝感的祁丽(其姓名为救助管理站在救助时所登记的)都找到自已家的。我院一直有一个光荣的传统,逢年遇节,院党委一班人必须与对象在一起度过。鲁素珍同志不管是在进入领导班之前还是之后,始终把自己当成事业的主人,每年和党委领导班子一起,陪残疾人度过节日。2009年正值我国建国六十华诞大庆,鲁素珍同志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被应邀出席到北京国庆大阅兵现场观礼。而今年国庆适逢中秋佳节,她想到我院残疾人都是无家可归的人,应该陪他们一起度过这难忘的节日,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毅然放弃了进京观礼的机会,留下来与残疾人一道通过电视观看盛大的阅兵典礼,武汉金报以题为《全国劳模放弃赴京观礼---难舍孤残"儿女"们,不忍同事太辛劳》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每当有人问起这事,她平静地说:"这是我的职业,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人间的真爱。"
鲁素珍同志崇高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敬业精神,细致入微的服务不仅为江城人民所知晓而传为佳话,而且成为我市福利事业行业一颗璀灿的明珠。党和人民给了她很多的荣誉。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2006年,被评为"中共武汉市委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07年被评为武汉市"十大行业"杰出劳模;2008年被武汉市总工会授予"老劳模新贡献"荣誉称号。
来源:湖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