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7 10:3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年4月 | 查看:901次
人物故事:
刘炳泽,南宁铁路局柳州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桂林测试工区信号工。他热衷于公益事业,怀着一颗救人的心,10年里共献血6000毫升,相当于全身血液换了1.5次;他守候两年,三次初筛高分辨配型,再经历四个小时手术,为一名陌生女孩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生命接力。他挽救别人生命的义举,足以令人仰视。
“要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
2004年9月10日,一直想为社会做点什么的刘炳泽,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无偿献血,并毫不犹豫地加入中华骨髓库(现在的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骨髓捐献志愿者。
2012年5月2日,刘炳泽接到资料库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说他的血样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献。得此消息,刘炳泽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那时的情形,广西红十字会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工作人员杨梅梅是再清楚不过的:“以前接触的很多志愿者在捐献上都要考虑再三,而刘师傅不一样,第一次跟他联系,他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由于患者尚未具备骨髓移植条件,刘炳泽只能等待。
“等了10年,终于等到能帮助的人了”
2014年4月,患者终于具备骨髓移植条件,医生嘱咐刘炳泽做好身体检查,并养好身体,计划于7月份进行骨髓移植手术。
2014年7月8日8时,刘炳泽从容走进广西医科大一附院血细胞分离室,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手术。在走向病床那一刻,刘炳泽激动地吁了口气,仿佛一件心事有了着落,“等了10年,终于等到能帮助的人了。”他说。
捐献骨髓并非真的穿骨取髓,其实跟输液差不多。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刘炳泽闭着眼睛,一动不动地躺在病床上,平静得像酣睡的婴儿。一直陪同他的杨梅梅说:“很多志愿者在捐献前一刻反悔,相比于他们,刘师傅真是好样的。”
12时30分,刘炳泽渐渐睁开了双眼,他感到口干、手麻、头晕,但想到远方病人长期化疗打针吃药,比自己痛苦万倍,他咬咬牙,始终没有发出一丝呻吟和抱怨。
14时40分,手术结束,杨梅梅带着刚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前往广州,当晚将移植到患者身上。临行前,刘炳泽顾不上浑身酸痛,嘱咐杨梅给患者带去自己的祝福:“好好治病,盼你早日康复。”
这话,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
“能多献点就能多帮些人”
刘炳泽有些精瘦,手臂上青筋暴露,初次献血时,因为他的体重只有51公斤,比献血最低体重要求50公斤多一点儿,医生只允许他献200毫升。而刘炳泽自觉身体好,执意要献最高上限400毫升。
从刘炳泽健康考虑,医生死活不同意,而刘炳泽也寸步不让。经讨价还价,最终献了300毫升。问刘炳泽为何如此执着要献400毫升,他的理由很简单:“能多献点就能多帮些人。”
赤子之心,天日可昭。
这些年,每过一段时间,刘炳泽都会按时去献血,这似乎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据广西红十字会统计,2004年至今的10年间,刘炳泽献血量达到6000毫升,相当于一个正常人全身血液的1.5倍。
就算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前夕,刘炳泽也不忘按期献血。一般来说,志愿者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前是不宜献血的,因为对捐献者身体伤害太大。刘炳泽还是在6月份坚持献了300毫升血。
刘炳泽也明白,刚献完血马上又捐献造血干细胞肯定对身体不利,但他努力说服了自己:“血库正缺血呢,现在离上次献血已有半年了,符合献血时限要求,应该没问题。”
一心只想着帮别人,从不为自己多想半分,刘炳泽始终如此。
他,并不壮硕,然而,10年的坚持,谁又能否认他的伟岸?
像一团火,点燃自己,照亮前路,温暖他人
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不久,一封几经辗转的感谢信交到刘炳泽手上。刘炳泽终于知道患者的基本情况:这是一个6岁半的小女孩,患有重型地中海贫血,3岁开始,靠每半个月输一次血来维持生命,患者家庭窘困绝望。
因为刘炳泽的善举,患者家庭重拾生活信心。他们在信中写道:“我怀着诚挚的谢意和一颗感恩的心,谢谢您默默的无私奉献,让我们充满阴霾的家庭终于有了阳光!您就是女儿的再生父母!感恩有您!”
“女儿知道终于有机会摆脱病魔后,打化疗针也很配合,医生护士都说她很听话,是您给了她摆脱病魔纠缠的机会,让我们家人的奢望成为现实。”
看到患者家人的来信,刘炳泽的妻子唐桂燕感动得泣不成声,她说她也想加入其中,不过因为身体条件不能如愿。但她同样感到无比欣慰与骄傲。
受刘炳泽爱心感染的何止他的妻子,他的老朋友、柳州机务段职工莫振国在刘炳泽的带动下,也成为一名无偿献血的积极分子。
随感谢信一起交给刘炳泽的,还有一个印着“感恩有你,好人一生平安”的音乐盒和一件小饰品。刘炳泽说,这些物品虽不贵重,但他会保存下来,传给后代,让它影响更多的人,带动大家多做好事,多为社会做贡献。
南宁铁路局对刘炳泽的善行义举给予嘉奖,进行了广泛宣传,号召铁路职工向其学习,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来源:广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