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之际,本报记者回访抗震救灾英雄子弟兵—— 奋不顾身,大爱无边(4图)

发布时间:2018-05-13 21:46 |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13日04:56 | 查看:1595次

 

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现场。资料图片

 

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现场。资料图片

 

2018年,程强(右一)在空降训练中。贾光辉摄

 

2018年,杨志与汶川小朋友在一起。王建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突发强震,一时间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苍天呜咽,成千上万的受灾群众在泥块瓦砾、残垣断壁中挣扎求生,在深深的恐惧中伸出双手、发出求救的呼唤……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不惧艰险,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展开生命大营救,在那片倒塌的废墟上到处都留下了官兵忘我奋战的足迹,一个个故事感人肺腑。

  10年后的今天,记者沿着龙门山地震带重访当年的重灾区,昔日的废墟上早已铺满生命的绿色,当初在救灾一线涌现出的抗震救灾精神,在一茬茬官兵身上接续传承,迸发出了强大生命力。

  杨志:陪伴牺牲的战友,见证汶川的巨变

  “5·12”地震10年前夕,武警阿坝支队汶川中队中队长杨志带领官兵又一次来到映秀镇“5·12”地震遇难者公墓,这里埋葬着数千名遇难者,也长眠着地震和余震中为转移群众牺牲的8名武警战士。

  这次祭奠,对杨志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他曾经与牺牲的烈士们一起战斗,10年过去,他即将告别这个曾经战斗的地方,昔日的场景一一浮现脑海。

  汶川县是“5·12”地震的震中和重灾区,10年前,大地就是在这里被一阵剧烈的摇晃撕开伤口。震后的汶川,余震频繁,作为灾区内的属地部队,中队除了担负执勤任务的哨兵以外,所有官兵迅速投入救灾工作。在中队仅有的一面国旗上,杨志作为刚分下连队的学员排长,与28名官兵庄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大家知道,这一份军令状在当时意味着奉献和牺牲。

  震中的汶川县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成为“孤岛”,中队官兵兵分4路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救援官兵蹚过冰冷的河水、钻进残垣断壁,肩扛手扒,全力探索生命迹象,手、脚磨出了血泡,血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痛,但却没有一人临阵退缩,在增援部队到达前抢救出600多名受困群众,安全转移3万多人。

  震后的汶川并不宁静,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这里经受着次生灾害的严峻考验。2013年7月10日,受强降雨影响,汶川暴发大规模泥石流,泥浆裹挟着巨石侵占道路堵塞河道。桃关隧道里,约有2000人被困。

  当时,路面已经完全被洪水淹没,桥面随时有坍塌的危险,杨志临危受命,带武警突击组进入隧道了解情况。“子弟兵来了!”被困群众看到杨志的队伍后,激动地大喊起来,他们看到了生的希望。当天傍晚,突击组协助2000多名群众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

  如今,草坡乡的百姓已经搬迁到水磨镇郭家坝村吉祥社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这个被誉为“5·12”灾后重建第一镇、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川西小镇,每天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游客。

  陆苇:“抗震先锋”一直争做“邱少云”式的战士

  5月的北川老县城,在烟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10年前被大地震撕裂的一栋建筑物,依旧遍体鳞伤,摇摇欲坠,似乎还在向人们倾诉着内心的悲痛。

  “这就是我亲人之前住的楼房。”武警绵阳支队保障大队供应保障中队中队长陆苇低沉的话语,将记者的思绪拉到眼前。顺着他手指方向,记者看到在地震遗址入口左侧街道矗立着一栋4层建筑。陆苇介绍,这栋建筑之前应该是5层。那场地震,陆苇家中8名亲人遇难,他却坚守在自己岗位上救援其他群众,人们称他是“邱少云”式的伟大战士。

  据该支队政委赵武勋介绍,地震发生当日,部队就立即赴北川县城抢险,陆苇作为救援部队中唯一的一名通信兵,就在这支队伍的行列。在明知8个亲人被埋在附近的废墟中,陆苇强忍心中的悲痛紧张展开工作,当天晚上就完成了超短波基地台和单边电台的搭建,保证了无线通信联络的畅通。5月23日,根据任务需要,部队要从北川县城开赴擂鼓镇展开救援。临走前,支队时任政委徐超特别命令陆苇到亲人被埋的地方去看看。到了那里,战友们哽咽着告诉他,他的亲人由于被埋得太深,部队虽还在全力营救,但估计生还的希望已经不大。听到这个消息,陆苇一下子跪倒在地,悲痛不已地哭道: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你们原谅我吧!

  说完,陆苇擦干眼泪,就奔赴下一场救援工作中,在那一场战斗中,陆苇和战友在北川县救出群众156人,安全转移群众5300余人,成为北川救援中的“抗震先锋”。

  “从普通战士到武警军官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地震结束,陆苇被保送军校就学,毕业之后,陆苇主动申请到距绵阳市区最远的平武县中队担任排长,工作环境从机关到基层,从繁华市区到偏远山区,陆苇积极投身到了同样是极重灾区平武县的灾后重建工作当中。

  2013年,时任三中队副中队长的陆苇带领执勤点的战士在高川“7·9”特大泥石流灾害中成功紧急避险,其紧急避险案例被总队推广。

  10年来,在一次次的大小战斗中,陆苇永远是冲锋在前的那一个,用他的话说就是:“作为军人,我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做像邱少云一样的战士!”

  陈洪亮: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尽一名军人应尽的职责

  “我只是做了一名军人应该做的事,尽了一名军人应该尽的责。”在武警成都支队都江堰中队采访时,执勤七大队大队长陈洪亮显得平实无华,谈起那段过去10年的战斗故事时,他心情显得有几分沉重。

  震后10年,陈洪亮从一名基层中队主官成长到了大队主官,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一直激励着他成长的正是那段刻骨铭心的战斗经历。

  2008年5月12日那一刻,时任武警郫县中队中队长的陈洪亮,刚请假离开部队回家,正和父母亲及女朋友商量筹办5月17日的婚礼。突然间房倒屋塌,扑面而来的粉尘笼罩四周……也是在这一刻,“快救孩子!”呼救声和小孩的啼哭声从对面的明珠幼儿园传了出来。危急关头,陈洪亮简单安置好女朋友和年迈的父母,就毅然冲向了明珠幼儿园。

  幼儿园已面目全非,70多名师生危在旦夕,强烈余震还在发生,房屋随时可能大面积垮塌。陈洪亮顾不得多想,立刻投入到抢救被困孩子的战斗中。50米、100米,一个来回;又一个50米、100米,一个来回……在他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明珠幼儿园的10名教师员工和60名孩子被成功营救出,没有一个伤亡,陈洪亮一人就救出了22个孩子。

  2012年6月,陈洪亮调任三大队副大队长,主要负责押运勤务。长途押运条件差、安全风险高、押运频次多,陈洪亮加班加点分析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和中队一道研究应对措施,完善押运方案,开展专勤专训,做细所有准备工作,没有发生任何问题。2015年2月,陈洪亮升任执勤七大队大队长。陈洪亮住中队、摸情况、搞调研,把所有重心放在了中队支部和干部骨干的帮带上,经过三年努力,全面提升了所属中队按纲抓建水平,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问题,所属中队先后均创先进。

  10年来,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什么角色,陈洪亮始终默默在本职岗位上将工作干出彩,当初的抗震救灾精神,融入了他的一言一行中,伴随着他一起成长。“作为一名军人,我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和人民献身!”陈洪亮说。

  (姜永安、洪福乐参与采写)   

  这里不仅写着缅怀,写着伤痛和泪水,也写着希望与大爱。10年后的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整个社会的开放意识、创业意识、文明意识得到增强,汶川人民展现出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风貌。

  10年过去,杨志就要离开这里了,陆苇从普通战士到武警军官,陈洪亮调整了多个岗位……但是那些奋不顾身的救援,那些众志成城的故事,一点点升华成了官兵们奋勇前进之“魂”,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无数个抗震英雄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续写着那段感人的故事,守护着驻地百姓的安康。

  ——编 后 

本报记者  倪光辉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13日 06 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