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07 13:5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3-04-27 12:29 | 查看:1560次
周卫东,男,48岁,相城工商局开发区分局副分局长,中共党员。2001年,他偶然在电视新闻上看到吉林省妇联主席所做的助学公益宣传,从此开始了一段长达十一年的助学之路。11年来,他坚持捐助一位名叫付惠敏的小女孩,从小学到大学,累计助学捐资近5万元。
2012年7月29日凌晨四点多,来自吉林省靖宇县三道湖镇的23岁女孩付惠敏和她的父亲付玉晶匆匆走出苏州火车站,之前他们已经在旅途上颠簸了两天两夜,此时女孩却丝毫没有半点倦意,只因为她马上就要见到惦记了11年的“大恩人周叔”。周叔就是周卫东,一个土生土长的相城东桥人,一名普普通通的工商干部。火车站出站口,他正和妻子、女儿焦急地等待着,他从未想过小付会从远在千里之外的吉林来看望自己,这么多年来,除了定时汇款,他很少主动和小付联系。小付说要来看望周叔,他二话没说,酷热的夏夜,他带上全家驱车来迎接小付。听说孩子从镇上坐了6、7个小时汽车到火车站,又在闷热的普快列车上颠簸了30多个小时,他实在不愿再让孩子遭罪,这孩子受得苦太多了。
11年前,周卫东通过吉林省妇联得知12岁的付惠敏家境十分贫苦,父亲付玉晶患小儿麻痹症、母亲是哑巴,全家人就靠付玉晶在镇上摆钟表摊的微薄收入糊口,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几千元。当时正上小学的付惠敏又不幸身患肾病,为了给小付治病,这个本来就贫寒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不堪重负。眼见付惠敏不得不辍学,周卫东立刻与当地妇联取得联系,指名要求帮助小付,一定要让孩子继续上学,并且承诺只要孩子坚持读书,她能读到什么程度,他就帮助她到什么时候。就为了这个承诺,他义无返顾地坚持了十一年。
周卫东家境并不富裕,1998年从部队转业回到苏州,成为苏州工商系统红盾大军中的一员,他爱人下岗在家,长期没有工作,家里还有一个与付惠敏年龄相仿的女儿,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他一个人肩上。但那天当他看到那则助学公益宣传时,还是毫不犹豫地拨通了电视上留下的助学热线,只因为他曾经也是一名寒门学子,内心深处中对求学有一份特殊的情结。周卫东年幼时,家境贫寒,母亲身染重病,为了照顾母亲,他险些辍学,14岁时,母亲不幸去世,他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得以继续完成学业,高中毕业后他光荣参军入伍,决定用一腔青春热血去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因此他更能深深地体会到贫困之苦与失学之痛,看到小付,就像看到年少时的自己,他只是想尽己所能帮助她,让她继续完成学业,不要因为贫苦而留下太多人生的遗憾。
付惠敏没有辜负她周叔的期望,在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吉林省重点高中——靖宇中学,2010年她又顺利被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数学系录取。十多年寒窗苦读,终获金榜题名。小付欣喜万分,她第一时间提笔给周卫东写了封信,在信中她写到:“周叔,谢谢您这些年对我的关心与照顾,……我感到无比幸福,因为您的博爱之心,给我的心灵里留下了温暖的印记,是您将我从生活的困境引入知识的殿堂,使我由纤纤弱苗长成参天大树,我也因此增添了学习的信心,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一定会坚持不懈,尽最大努力去学习,去工作,我会用平凡的人生谱写一个闪光的惊叹号!我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这正是周卫东希望看到的,他希望自己的资助,带给小付的不仅是经济上的保障,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不要因为贫穷而让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霾。难能可贵的是,小付不但学习成绩优异,更是一个善良质朴的孩子。11年来,逢年过节,小付都会给他寄来贺卡或发短信问候,有什么烦心事,孩子也会写信告诉他。在孩子的信中没有抱怨,没有哀伤,只有感恩和乐观。周卫东悉心收藏着小付的信件,每当看到这些信,他都感到无比欣慰。最为难得的是,小付考取大学后,周卫东误以为学费是一个学期5000元,毫不犹豫地给孩子汇了一年的学费1万块钱。没过几天,他却收到了小付5000元的退款,小付说,我的学费是一年5000元,这些钱是周叔的辛苦钱,我不能多拿。趁着最后一个空闲的暑假,小付和她父亲决定一定要来苏州当面感谢这位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恩人,父女俩在苏州受到周卫东全家的热情接待,为了父女俩不再受长途跋涉之苦,周卫东又自掏腰包给他们买了回程的飞机票,并亲自送他们到上海浦东机场,临别前,小付再三道谢,不善言辞的周卫东只是说了句:“还是那句话,不要再谢我,长大后尽力回报社会就好。”
11年来,周卫东真情助学,一直十分低调,从来不张扬,许多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都被蒙在鼓里。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同事们才得知他的这桩爱心之举,纷纷对其表示钦佩,而他依旧十分淡然,他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对得起我头顶的国徽和红盾就行了,不值一提。小付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周卫东对她的资助也将结束,但他希望能借此带动身边的一批人走上助学之路,他的爱心依旧在延续……
来源:江苏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