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01 13:2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的4月 | 查看:1240次
人物故事:
高军政,男,汉族,生于1976年11月,现任达州军分区政治部副团职干事。
自2015年4月下派大竹县金鸡乡金鸡村任第一书记后,坚持沉到最基层,住进群众家,和群众零距离接触,在基层俯下身子学,摔开膀子干,二年来,他风雨无阻地用脚步丈量着民情,用真心服务换取着民心,扶贫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村情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基层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同。2016年7月,村党支部被达州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实现了由“软弱焕散党组织”向先进的蜕变。县委书记批示将金鸡村脱贫攻坚经验转发全县并上报。扶贫工作事迹先后被中央七台军事新闻、《战旗报》、《四川农村日报》、《国防时报》、《达州机关党建》、达州市电视台、大竹县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本人被省军区记“三等功”一次,被达州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拥政爱民先进个人”,被评为大竹县“扶贫攻坚十大好人”。
一、克服巨大困难,扎根基层奉献。2015年刚驻村才一个月,高军政母亲就发现癌症扩散发生骨转移,患病期间生活已无法自理,母亲去世后父亲又患冠心病并高度怀疑前列腺癌,三次住院检查治疗。当时村里的各项工作刚刚铺开,各项扶贫工程正紧密锣鼓的进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强忍悲痛,克服了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坚持奋战在扶贫一线。从小生长在城市的他从未触及过农村工作,连什么时候栽秧什么时候收谷子都不知道,但看到贫困群众那强烈而悲切的脱贫呼声时,他的心灵被震撼了,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群众摆脱贫困。为及时转变角色,他认真向乡镇干部或村干部和群众学习,学习他们抓农村工作、联系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为精准掌握贫困户信息,他揣着一本驻村工作民情记录本走家串户,没有车,就坐摩托,没有摩托,就靠两条腿行走。每天至少要走访10多户农户,有时刚巧遇到有些农户不在家,不得不走很多次回头路。二年来跑遍了169户贫困户的家和全村各个角落,磨烂了两双迷彩胶鞋。通过登门串户与贫困户交朋友、拉家常,倾听群众呼声,记下群众的意见建议200多条,整理报表资料300多页,完成3千多字的2份调查报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基础情况、经济发展现状、道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等第一手资料,找出贫困的主要症结,为精准扶贫选准了突破点,通过群众提路子、干部出点子、共同想法子,采取“一户一策”方式,将帮扶部门、挂包干部、贫困户脱贫规划、帮扶措施、实施时间、帮扶成效等建立工作台账,确保扶贫困工作“实打实”。
二、强化组织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他坚持把抓组织建设放在首位,对村干部实行绩效管理,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倒逼村干部履职尽责。设立科技致富、村道管护、义务服务、政策宣传等10类岗位,为党员设岗定责。实施“三向”培养计划,将8名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将15名优秀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2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壮大了村级干部后备力量。组织开展了2015年“党建工作十件大事”和“脱贫攻坚十件大事”评选活动,制定了2016年党建工作预决算表,让以前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制度落地落实,形成规矩、变为常态,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日益凸显。在精准识别贫困户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金管理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时,多次召开“村民说事会”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制度,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赢得了群众支持和信任。在扶贫帮困的路子上,他认为“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按照“治贫先治愚、脱贫先脱俗”的思路,他编写了“村规民约三字经”,将“要脱贫,当自立,村干部,要尽力”写入民约。同时,将扶贫开发政策、扶贫工作规划等内容编写成诗歌20余首,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看到精准扶贫既有政策遵循,又有资金项目支撑,打破了坐等观望、因循守旧的思想坚冰和观念桎梏,提振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催生了勤劳创业的内在动力。
三、紧盯扶贫目标,认真履职尽责。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针对群众“办事难”的问题,制作了“便民服务卡”,使群众办事应急一卡通,找得到人、办得了事。针对文化娱乐设施单调的问题,协调资金10万元,把原来单一的办公场所扩建为村民活动中心,村民第一次有了融办事、学习、娱乐为一体的“中心广场”;针对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协调完善了村卫生站器材设备,开展了新农合保险和健康知识宣传,选送10户有治疗价值的贫困户到达州华康医院进行免费体检治疗,受治群众身体恢复良好,以健康的身体投入生产劳动;针对基础设施差的问题,协调建成车行桥1座、饮水池2口、硬化村组通公路8公里,生产便民路8.8公里,改造全村0.4千瓦电线34.279千米,安装变压器6台,安装电杆202根,新建20米高移动信号基站1座,架空光缆5公里,开通了宽带网络;针对群众劳动力少、产业发展难的问题,探索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新成立香椿和黄荆树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把零散种植的贫困户组织起来,在专业合作社和金融机构信贷、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解决了缺乏资金、技术等而无法发展的困境,初步形成了以香椿、黄荆叶、蚕桑、柑橘四大种植产业加猪、羊、鸡、鸭等养殖业的“4+4”扶贫产业,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建立县乡村干部“一对一”包户挂联制度,为169户贫困户每户都照了相、建了档、立了卡,实行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动态管理,采取上门走访、结对帮扶、送资送智等方式,为贫困群众送政策、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送培训,因地制宜制定脱贫计划和脱贫措施,2015年、2016年共帮助91户贫困户、249人找到致富门路,摘掉贫困“帽子”。
四、关心弱势群体,倾心竭力服务。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的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高军政在十分注重对这类贫苦户的心理疏导,采取精神扶贫。贫困户邱贤德,家有三口人,妻子患神经病离家出走,二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在小学就学,生活黯淡无光,在村里见人“不抬头、不说话”,透露出深深的自卑。高军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他经常到邱贤德家讲解目前的扶贫政策,同时帮助邱贤德送去了生活必需品,落实了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免费送去了5只鸡苗、鸭苗,鼓励发展小家禽养殖,最近又帮他入股猪牛养殖,使他重燃了生活的希望,现在邱贤德走路腰板也硬了,见人也热情了。他感慨地说:“没有高书记,我真的以为我就要一直这样穷下去。”65岁的贫困户张明全患肺气肿多年,走路都需要扶着拐杖,基本丧失劳动力,成为致贫的原因,高军政了解后,协调军分区医疗所多次上门诊疗,2016年9月,在分区首长的大力支持下,将张明全送到达州市华康医院免费治疗,出院后张明全已丢掉了拐杖,自己可以养鸡养鸭和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身体好了,收入增加了,张明全逢人就说:“解放军好,高书记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的金鸡村伴随着一条条扶贫路的延伸,带动了村域经济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状况、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发生明显改善,香椿、黄荆叶、蚕桑、柑橘四大种植产业加猪、羊、鸡、鸭等养殖业为支撑的“4+4”扶贫产业形成规模,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明显改变,群众都说扶贫使金鸡村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而第一书记高军政就是“快车道上’的领路人.
来源:四川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