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桂芬:七旬老人义务清扫街道30年(图)

发布时间:2018-04-30 10:3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的4月 | 查看:1323次



人物故事:

  代桂芬,女,汉族,1947年9月生,金昌市金川区金芝里社区居民,2017年其家庭被授予“甘肃省文明家庭”称号。

  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她从16岁唱到71岁。其实,代桂芬是个不幸的女人。

  她6岁丧母,16岁丧父,17岁只身从东北来金昌,投奔当时在八冶公司上班的姐姐。随后她进入原八冶公司汽修厂工作,并在金昌成家。成家后遭遇更大不幸:大儿子在7个月大时发高烧,治疗时因药物过敏导致瘫痪,最终成了植物人,19岁时离开人世;二女儿在10岁时被确诊为白血病,治疗一年后撒手人寰。

  世界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爱。

  在汽修厂工作期间,整整30年,她坚持每天提前30至40分钟到车间,打水、烧水,把水壶全灌满,打扫值班室内、外卫生,再把厕所打扫干净。等到同事们来上班时,已是窗明几净、井井有条。

  她坚持每天上班前,把她家周围巷道及附近厕所打扫干净,下雪时更是早起把路上的雪清扫干净,以免周围老人、孩子出门摔跤……

  她随身带着一个针线包,值班室的笤帚坏了她用布包好一针一线缝好,又能用好长时间;同事的衣袖破了、扣子掉了、提包开线了,休息的时候,她就主动为同事修补好。

  有一次,她因病住院请了10多天假,等她再上班时,院子里已长满了草,很多草还长着刺,她从家中带来镰刀,利用休息日把草清除干净。

  有一天,下着大雨,她正吃着饭,忽然想到有同事还在值班,她放下饭碗,冒雨为同事送来雨衣。

  这是什么样的胸怀?彼时,她的大儿子正躺在床上无法动弹,吃喝拉撒一应事物全得靠她,她的小女儿也正需要她的照顾。可是她的心中老回荡着16岁时学会的一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

  1963年,代桂芬16岁,正上初中。那一年的3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并节选刊发了《雷锋日记》。随之,在全国校园中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学雷锋热潮。一颗种子也悄悄种在了代桂芬的心田:“雷锋是我一辈子学习的榜样。雷锋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从此,代桂芬有了坚定的信仰。她努力工作、学习,多做好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1981年“七一”前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历经沉浮,2017年11月21日,在代桂芬狭小简陋的卧室,她小心翼翼捧出一台老式的录音机,按下播放键,我听到了一个老人的“天籁之声”:“学习雷锋好榜样,为了人民利益多做好事,无怨无悔做好人,为人民服务做个快乐雷锋。”代桂芬羞涩地笑着说:“我自编自唱的。”

  这让我相信,信仰,其实是心灵的依靠,拥有信仰的人不会迷茫,即使承受再大的苦难也能继续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永远都有自己的思想,不会同世俗随波逐流。这,就是信仰的价值所在。

  33年了,她不记得自己用坏了多少扫帚

  11月下旬,天气已十分寒冷。凌晨3点半,代桂芬拉亮了屋里的灯,轻手轻脚穿好衣服,拿上扫帚、簸箕、垃圾袋,来到金芝里社区金建巷路口,开始了每天固定的“工作”。此时天还很黑,路灯下,代桂芬时而拉长时而缩短的影子,仿佛在快乐地舞蹈。

  代桂芬说,自1994年退休后,她搬到金芝里33栋便开始每日晨起义务打扫金建巷这一片的卫生,今年已是第33年。这33年,她不知道自己用坏了多少把扫帚。

  以前代桂芬是冬天早6点、夏天早5点出门打扫,两年多前路口来了个卖豆浆的,每天早晨5点便出摊了,为了不影响人家卖豆浆,代桂芬把出门的时间提前到了3点半。

  代桂芬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94年12月25日这一天,她退休了。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很抱歉很遗憾,没有给国家、党和人民作出什么贡献,就匆匆地离开了工作岗位。”她决心在退休后继续做一颗螺丝钉,力所能及地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为人民服务。

  仿佛是一种惯性,她拿起扫帚走出家门,开始了风雨无阻的清扫。

  “2006年11月26日,今天是阴天,风也很冷,靠马路边的11个树坑里有很多落下的树叶,我把它们扫成一堆一堆的,撮起来扔到垃圾箱,来回一共走了10趟。天是凉的,可我干起活来,心是热的,身是暖的。”

  “2006年12月23日,早8点,我从家中提着一壶开水来到楼后花园,把花园边有小便(狗)的地方,用开水冲洗,刷扫干净。然后又扫了路边、树坑等处的卫生,心情很高兴。”

  “2006年12月28日,今天我打扫了楼走廊、楼外边和马路及树坑中的卫生,天气比较冷,但我坚持扫完了。这是我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活法,这就是我的活法,我感到很幸福,这也算是我的人生观吧。”

  代桂芬的日记零零散散。这只是她2006年日记中的几篇,但从中你可以看到一位老共产党人对信念的坚守。

  有一次,代桂芬走路时,因躲避一辆自行车摔倒了,左手腕处骨折,打上了石膏。仅仅休息了10天,她又出门开始打扫卫生,左胳膊不能动,她就用脚把撮子顶住,右手把垃圾扫进撮子,再端起来倒进垃圾箱。邻居们都来劝她:“别扫了吧,先把身体养好了再说。”代桂芬在当日的日记中说:“在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为全中国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我做这一点扫卫生的活,又算什么呀。”

  在金建巷北口这个地段,人多、车多、垃圾多,卫生很难清理,特别是晚上,烧烤摊留下的油渍沾满了地砖,非常不好清理。代桂芬就拿来家里的洗涤剂、洗衣粉等,用铁刷沾着热水,像清洗自己家灶台一样,把一块块地砖上的油渍刷洗干净。

  “2013年12月31日,年终总结:一年有365天,我自愿打扫卫生364天,其中阴历九月初九这天是我的生日,没扫。”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代桂芬认真地写下这段话。短短的几十个字写下来很容易,但坚持365天又得有多大的毅力,何况,这只是33个365天里的一个。

  1000多双手织毛袜,温暖了多少山区贫困儿童的心

  在邻居段嫂的眼里,代桂芬不仅是一个“活雷锋”,还是她贴心的“好妹妹”,她拿出一双毛袜子、一双毛手套,“看,这都是她给我织的,穿在脚上,戴在手上,暖在心里。”

  不仅是段嫂,周围的邻居、小区里的清洁工几乎都穿过她织的毛袜。

  “2006年4月28日,今天和平常一样,我把楼前后的卫生扫干净了,便和老伴去大市场买了4斤细毛线,准备给我的朋友和邻居们织袜子,因为我看到邻居们有的年老,有的在外面做工,尤其是对门邻居赵彦刚做了大手术,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我想给他们织两双袜子。”

  从这一天开始,代桂芬每天的工作除了早起义务打扫卫生,又多了一项:为需要的人织毛袜和手套。她联系了市福利院,为孤寡老人织毛袜,并在每年重阳节前送到福利院。她说,袜子是很小的东西,织起来也不费事,我的一点爱心,也许能为国家减轻一点点负担。

  2009年7月30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道德观察》栏目播出了一期关于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古路村“云中小学”的节目。这里的教育条件十分艰苦,孩子们每天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申其军只有初中文化,在缺少教师的情况下,他主动要求做学校里的代课老师,一做就是近30年。代桂芬流着泪看完了节目,她想帮帮这些孩子。

  费尽周折,2010年年初,代桂芬联系上了这个学校的负责人肖元星,了解到学校共有6个年级,男生有90余人,女生有70余人,最小的5岁,最大的14岁。代桂芬和老伴当即就去买了毛线回来,当天就动手开始给孩子们织毛袜。

  为了让孩子们在天转凉前收到袜子,代桂芬常常早晨四五点就起床开始织,“最早的一天凌晨3点就起床织袜子”,夜里也常常织到12点。又要打扫卫生又要织袜子,老伴怕她累着,偶尔骑自行车带她到金川公园、人民文化广场转转,她也随身带着织毛袜的工具,坐下休息的时候就接着织。由于长时间拿着毛衣针,代桂芬的两个手的食指处被硌出两个大包,疼得实在受不不了了就贴个创可贴,有时候贴创可贴也不管用,她就再套上手套接着织。织的时间长了眼睛花了,她就闭一会再织。

  终于赶在2010年11月前,代桂芬为古路村小学的孩子们寄去了首批176双毛袜。11月22日,肖元星校长打来电话说:“袜子已收到,全部发到了孩子们手里,孩子们很高兴,穿上很暖和。谢谢代大姐!”听到孩子们的脚不用再受冻了,代桂芬笑得像个孩子。

  今年已是代桂芬义务为孩子们织毛袜的第8年,当年读一年级的孩子早已毕业,又有新的孩子来接受这份遥远的爱心。8年来,代桂芬虽然没和孩子们见过一面,但她感觉和这些孩子的心越来越近,她愿意付出更多。为让孩子们有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她于2015年和2016年“六一”前为孩子们汇去了5000元、2000元,她在留言栏里写下:“请给孩子们买书包和礼物。”

  代桂芬对陷于生活困境的人,有一种天然的感同身受的悲悯之情。

  2013年8月24日,代桂芬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对不幸的盲人老两口,夫妻俩体弱多病无钱医治,生活非常困难。她费了很大力气打听到这对夫妻系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人,在与当地民政部门接洽后,她决定每月为这对夫妻捐助100元钱,春节那个月捐200元钱。4年来从未间断。

  一次偶然的机会,代桂芬听说偏远山区的孩子一年的生活费只需980元钱,她便来到市民政局,拿出1000元要求资助一名山区的困难孩子。

  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才是幸福的真谛

  代桂芬和老伴只是八冶建设集团公司普通的退休工人,刚退休时代桂芬每月工资不足千元。这几年国家政策好,每年都要给退休工人涨工资,代桂芬很满足,她说现在的工资已过两千元了。这些年常常有各种各样的人问她:“你天天打扫卫生,社区给你发钱吗?”也有人劝她:“快别扫了,费笤帚得很。”甚至还有人嘲笑她:“老太太,你太傻了。”每当这时,代桂芬总是风轻云淡地回答他们:“我自愿为人民服务,不要任何报酬,我也从未算过一把笤帚的账。”

  是的,在帮助别人时,她从未吝啬过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可对自己,她总是把要求降到最低。

  走进代桂芬的家中,你会看到,狭小的屋子里摆放的都是过时的老旧家具,家里还是水泥地,唯一有点现代气息的是一台液晶电视。

  代桂芬爱花,可她舍不得为自己买一枝鲜花,只在瓶子里插上几枝仿真的月季花就很满足了;代桂芬爱音乐爱唱歌,可她连最简陋的音箱也舍不得买,只有一台十几年前的录音机。

  在代桂芬的日记本上有这样一段摘抄自《党的建设》的话:“重读《雷锋日记》,又有新的感受,发现通篇贯穿着一个高尚的意识,即对党深厚的感恩意识。”

  代桂芬不禁豁然开朗。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才是幸福的源泉。

  义务清扫垃圾时,有路过的邻居为她搭一把手,她会连声说“谢谢”;有路人主动帮她捡拾垃圾,她会发自内心地感谢人家;邻居一句暖心的话,她会甜蜜很久,总想为邻居再多做一点事;社区想为她补偿一点打扫卫生的费用,她坚辞不受,认为这本该是自己应做的;逢年过节社区工作人员到家中看望她,她会把慰问品折算成现金送到社区,要求帮助更困难的居民……

  她拿出一个层层包裹的塑料袋,里面有两包用废纸包着的钱,一包里面是她平时打扫卫生时捡的钱,一包是她平时卖废纸攒的钱,里面最大面额的是100元,最小的只有一分钱。她说,等有一天她不在了,这些钱要全部交公,让国家拿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什么是感恩,什么是幸福?如何活,怎样死?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生最值得付出的又是什么?……这一个个困扰着现代人的问题,在代桂芬这里变得十分简单。她说:“奉献是一种责任,我虽然有些累,但我做了我想做的事,再苦再累心也甜,看到有人因为我的付出感受到了温暖,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来源:甘肃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