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6 16:1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06-03 | 查看:1222次
潘文石,72岁,汉族,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随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并从事科学研究至今。
1996年11月,潘文石为寻找濒临灭绝的白头叶猴最后的种群,走进了广西西南部崇左市江州区的弄官山区。这是一片被喀斯特石山环绕的24km2贫瘠土地,当时的自然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白头叶猴和该地区农民正面临着相同的生存瓶颈。如果不能尽快找到一种解救的办法,弄官山区将失去白头叶猴和生物多样性。潘文石认为,要解除该地区的生态危机,必须尝试新的发展策略,于是他以“科学家——民间企业——政府”三结合的形式来帮助弄官山区走出困境。13年来,潘文石在弄官山区一座废弃的军营里建立了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展开密切联系实际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将自己的工作融入弄官山区的百姓社区生活中,并成为崇左市的荣誉市民。他率领一批又一批研究生,在丛林里勤奋工作。
从2000年开始,潘文石捐资带动弄官山区周边社区农户修建沼气池,农民们从此不再上山砍伐薪柴。2005年开始,弄官山区便开始呈现出郁郁葱葱的景象,生态环境也进入到了恢复阶段,与此同时,作为旗舰物种的白头叶猴因栖息地的改善和保护措施得当,数量也从原先的96只(1996年),增长至560只(2009年4月)。
弄官山区的环境改善了,树木多了,鸟类、蛇类和各种食肉动物的数量也增加,随之害虫及鼠类数量减少了;农民在甘蔗地里不用或少用农药,投入的成本减少,不单使农田逐渐洁净,农民把原先用于砍柴的时间转移到对农作物的细心耕作上,因而收入提高了。
作为崇左市的荣誉市民和全国政协委员,潘文石一直关注弄官山区农民的生活。他注意到那里的村屯还缺乏干净的饮用水,缺乏起码的卫生医疗设施,部分孩子们缺乏读书的校舍,还有部分的百姓缺少充足的食物。因此,潘文石认为弄官山区现阶段生态保护的核心问题是“在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从2000年开始他尽自己所能帮助周边百姓。13年来,潘文石从海内外朋友、私营企业及政府部门筹集到约1370万元人民币,先后为弄官山区的农民做了数不清好事。
已经72岁的潘文石依然跋涉在弄官山区的北热带丛林中,继续配合政府招募更多的专家学者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吸引更多有爱心的私营企业和社会人士来帮助当地百姓,希望把弄官山区建成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区。
来源: 广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