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4 17:2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05-05 | 查看:1098次
2008月农历8月13日,在位于木井乡剪庄子村的河北省卢龙县特困人口集中供养中心,一辆越野车停在了住宅楼前,从车上走下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瓮站长来啦,瓮站长又带着月饼来看咱啦!”老人们欣喜地奔走相告,很快就聚拢在老瓮的周围,问这问那。当天,老瓮带去了600元钱的月饼和2000元现金。
这位“瓮站长”,名叫瓮永良。谈起他和老人们的情缘,还得从1984年说起。
1984年,瓮永良任卢龙县卢龙镇农机站的站长。当时的镇敬老院就在农机站对面。刚刚开春的一天,敬老院的杨院长找到热心仁厚的瓮永良诉说苦衷:各村只顾把孤寡老人送到敬老院,可生活费却交不上来,现在正是换季的时候,可20多位老人的换季衣服还没着落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瓮永良头一次对敬老院的艰难处境有了更深的认识,便暗下决心帮帮老人们。他马上找到镇内的酒厂和建筑公司两家企业负责人商量这事,自己拿出1500元,两家企业各出500元,一起交到了敬老院,并嘱咐负责人赶紧给老人们添置衣服和生活必需品。打那以后,他就把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并为自己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必须给老人们送去米、面、肉等,让老人们改善改善生活,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另外,细心的他还把老人的生日都记了下来,在老人们生日前或当日,他总要带上礼物去看望,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光阴荏苒,25年的时光匆匆地流逝。25年间,敬老院经历了4次搬迁,院长换了4任,并于2006年9月搬迁到新落成的县特困人口集中供养中心。期间,不少得到过瓮永良资助的老人离开了人世,又有许多新面孔加入到这一特殊群体中来,同样感受着瓮永良——一个陌生而又亲切的人的关爱和温暖。
25年风雨沧桑,瓮永良从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成了两鬓斑白的花甲老人,但他和老人们的亲情却愈发浓厚,难以割舍。在敬老院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中,老人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人让他们牵挂和依恋,有一些事让他们怀念和感动,有一种精神让他们赞许和称道……
老人们业余生活单调,翁永良出资5000多元为老人们添置了34英寸的大彩电,给老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看到老人洗衣服不便,他便花800元为老人购置了一台双缸洗衣机;老人们年事已高,蹲厕所很吃力,他先后两次为老人们焊了坐便器;镇里要为敬老院迁址盖新房,他毫不犹豫地掏了7000块钱,缓解了资金紧缺的难题;老人们搬到供养中心那天,他带上4000块钱去看望,并给老人们送上零花钱。从此,他的“亲人”更多了,230多位老人都成了资助对象……
2003年,瓮永良自己创办了永丰汽车农机服务有限公司,工作更加忙碌了,但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承诺,一有空闲就去看望他们。闫纪老人曾经给老瓮的公司当过门卫,后来因为年岁大,住进了敬老院,瓮永良经常给他送上钱物。老人80大寿的时候,老瓮带着公司的管理人员,买了蛋糕,送上礼物,为老人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生日。田宗周老汉40多岁就进了敬老院,如今已年近7旬,还常年患有糖尿病,瓮永良与他的感情更是深厚,每次去都会给他带上药品或钱物,叮嘱他抓点药,保重身体。提起瓮站长,田宗周老汉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谁家都有老有小,可瓮站长对我们这些没儿没女的比亲人还亲,一年的好几个节日,再忙也抽空来看我们。我们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哪!”
敬老院里的老人大多无儿无女,鳏寡孤独。哪位老人不久人世,瓮永良总会到床前,为老人送行。胡道仲是个孤寡老人,无儿无女,临终前嘴里不住地念叨着瓮永良。瓮永良知道后,连忙放下厂里的事情,驱车赶到敬老院。弥留之际老人握着翁永良的手,老泪纵横,哽咽地说:“这个时候还能来看我,不知道哪辈子修来的福呀!”
善良敦厚的瓮永良不善言谈,问及家人怎么看这事,他很是自豪地说:“是父母用言行影响着我,老伴和三个儿女也都非常支持我的做法,一到节日,老伴儿比我还着急,总是问我去没去看老人们。”他还向我们道出了自己的小秘密:今年入冬前要给中心的每位老人买一个热煲。对于未来,他满怀信心:如果自己干不动了,要把这一弘扬传统美德的接力棒传给新的公司领导和自己的儿女们,让爱心继续。
瓮永良是个责任感强、无私敬业的企业家,工作40年间,他先后获得了70多项县级以上的荣誉,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级30多项。平凡的他25年如一日,用火一样的情怀温暖了100多位老人。25年来,花在老人身上的钱已超过了10万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用自己无言的行动,书写了一首朴实无华的奉献之歌,感染着周围的人们。
来源: 河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