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父子 一座烈士陵园 69年坚守(组图)

发布时间:2018-04-24 14:05 | 来源:武陵都市报 2018-04-17 08版 | 查看:2770次

杨敏

程祖全给扫墓的大学生讲红军的故事(2014年摄)

在黔江区烈士陵园,程绍光瞻仰红军烈士墓(2006年摄)

4月4日,程祖全打扫黔江区烈士陵园

程祖全填写纪念碑上的字(2014年摄)

4月4日,在黔江区烈士陵园,程祖全给扫墓的小学生讲红军的故事。

4月5日,在黔江区烈士陵园纪念碑前,程祖全用手机拍摄市民祭奠的情景。

程绍光生前给小学生介绍革命历史(2006年摄)

程祖全(左)和父亲程绍光在红军烈士墓前除草(2007年摄)

阅读提示:4月6日和4月8日,《重庆日报》和《武陵都市报》分别在一版刊登了《父子接力69年为烈士守墓》的新闻,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日前,本报记者再次采访了程祖全,深入了解程氏父子为烈士守墓的感人故事。

  4月14日傍晚,在黔江区烈士陵园,49岁的程祖全巡查完陵园后锁上大门,然后向陵园对面的山坡走去。山坡上埋着他的父亲程绍光。程绍光从1949年开始在烈士陵园守墓,直到2007年去世,共为烈士守墓58年。随后,程祖全牢记父亲的嘱托,又成为守墓人,如今已为烈士守墓11个年头了。

  “父亲,今天是您的祭日,我来看您。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把烈士墓守得好好的。我也要学您,为烈士守墓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站在父亲墓前,程祖全深深三鞠躬。

  守墓第一人

  沿着黔江区城东街道三元宫路,来到当地人称为三元宫的一个山堡,烈士陵园就坐落在那里。站在陵园门口,黔江老城尽收眼底。“黔江解放之前,三元宫是一块灌木丛生的荒野地,半山腰只住着村民程绍光一家。”黔江区城东街道下坝社区党委书记田昌银说。

  1949年11月,黔江解放后,县里把在全县各地牺牲的22位烈士迁到三元宫集中安葬,并建烈士墓。26岁的程绍光参加了修建烈士墓的劳动。“我哥哥挖坑、垒墓,样样活都干。”程绍光90多岁的妹妹程菊香回忆。

  在修建烈士墓期间,程绍光听县干部讲了许多贺龙和红军在黔江、刘邓大军解放黔江的革命故事,得知好多烈士没有姓名,而有些烈士在牺牲时还不到20岁。从此,程绍光在心中萌生了对烈士的敬仰之情。每天劳动收工回家后,他都要把自己听来的烈士故事讲给妻儿听。

  程绍光的家距烈士墓只有二三十米远,烈士墓建起后,县里就安排程绍光义务看管,没有一分钱的报酬。程绍光欣然答应,成为了黔江为烈士守墓的第一人。

  那时,黔江刚解放,为了防备特务和敌人来破坏,程绍光把看管烈士墓作为政府交给自己的一项艰巨任务来完成。每天再忙,他都要到烈士墓去观望一两次,时常半夜还要起床到烈士墓去转几圈,下雨天的晚上不敢闭上眼睛,生怕有敌人来破坏。

  “我们的好日子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和父亲就是要把他们的墓守好,让他们在这里好好安息。”程祖全说。

  入朝立战功

  1950年6月的一天下午,程绍光心情沉重地来到烈士墓地,在每一座墓前一言不发地久久伫立。

  当天,在黔江数千人参加的全县抗美援朝群众大会上,程绍光得知朝鲜战争爆发,全国各地正在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

  “我要报名参加志愿军,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程绍光从墓地回来对妻子罗素香说,语气斩钉截铁。程绍光8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与小自己4岁的妹妹相依为命长大。此时,程绍光已结婚成家,并有了一双儿女。

  “我晓得没有国就没有家的道理,我支持你去前线,我和孩子在家等你回来!”尽管罗素香与程绍光一样不识字,但她知晓国家需要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

  1951年3月,程绍光成为黔江947名志愿军中的一员,离开了家乡,赴朝作战。那时,他的大女儿不足4岁,大儿子不到2岁。

  “我走后,不管受大多的苦,受多大的累,你都要把烈士墓看管好!”临行前,程绍光把看管烈士墓的任务交给了妻子。

  “你放心吧,我一定把烈士墓守护好!”程绍光走后,罗素香带着孩子,一边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一边看管烈士墓。

  程绍光的大女儿程祖媛回忆,那时烈士墓没有围墙,黑灯瞎火的晚上,她母亲都是提着马灯,壮着胆子去巡视。

  程绍光小时候学过理发,入朝后成为部队的理发员。但他白天为战士们理发,晚上就请求和侦察兵一起行动。由于他理发负责,在前线又勇敢,立下了三等功。就在朝鲜战争快要结束时,程绍光的大儿子因病去世。妻子怕影响他在前线打仗,直到他回国后才告诉他。

  守墓不认亲

  “父亲,你立了功,为什么不要分配的工作,要回来守烈士墓,让一家人过紧巴巴的日子。”

  “在朝鲜,我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下。我只要一闭上眼睛,他们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是真英雄,他们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既然还活着,就得为他们做一点事。”

  程绍光从朝鲜回国后,随部队在石家庄参加地方建设。期间,他又荣立三等功。后来,他觉得自己没有文化,不适合在部队工作,就申请复员回家务农。

  1956年4月,程绍光从部队回到老家,一边耕种田地,一边继续守护烈士的陵墓。他的举动,让一家人不得其解。

  程绍光回家后就担负起看守烈士墓的重任,并用抗美援朝的精神建设家乡,先后任村治保主任、村民兵连长、公社农科所饲养员、黔城市场管理员等,被评为黔江县第三届优抚模范。1980年7月,程绍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管村里工作或者家里的事怎么忙,程绍光都惦记着看管烈士陵园。为烈士守墓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田昌银说。

  1959年,黔江烈士陵园建成,陵园四周都建了围墙,但程绍光仍然坚持每天都去巡查。自从看护烈士陵园后,程绍光出门办事和走亲戚,从不在外过夜,不管多晚也要赶回来。烈士陵园原没有门房,程绍光担心住在家里,会有不法分子来陵园,就专门喂养了一条狗。只要听到狗叫,他就拔腿往陵园跑。“烈士陵园万一出个啥子闪失,我怎么对得起烈士们。”程绍光常说。

  “父亲守墓是六亲不认。”程祖全回忆,1977年冬,几个称程绍光为姑父的村民悄悄摸进烈士陵园,要砍绿化树的枝桠当柴烧。程绍光发现后用身子挡住绿化树,并大声呵斥:“陵园的一草一木都不许动,哪个要动,我就和他拼命。”几个村民只得罢休。

  1983年6月,程绍光的一个亲戚要把几头生猪赶进陵园去放养,程绍光死活不让。两人在门口僵持了两个多小时,程绍光也没开门。为此,两家人有八九年没有往来。

  住进烈士陵园

  1987年,黔江革命烈士陵园在原址建成,新设了革命历史文物陈列室、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和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民政部门考虑到陵园的扩建增加了看守难度,于是为程绍光每月发放2元生活补助,直到2007年才调整为每月30元。

  烈士陵园建成后,程绍光感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于是,他放弃一切事务,专门来看管烈士陵园。

  成为“专职管理员”后,程绍光每天早上都要把陵园打扫干净,把文物陈列橱玻璃擦亮,然后巡查每一座烈士墓,坟头的石头落了就重新砌好,墓碑有了尘土就用毛巾擦拭干净,碑上的字迹模糊了就用油漆填写。

  1989年元宵节,程绍光的妻子罗桂香因病去世。“我嫂子一生操劳,为了让哥哥有更多的时间看管烈士陵园,她平日要比哥哥多做一半的农活,还要带几个孩子,操持家务。”程菊香说。为此,程绍光十分内疚,时常到妻子的墓前去坐一坐,说说话。

  2005年,为方便市民参观,看管陵园,程绍光干脆搬到陵园,住在门房里日夜守护。

  “父亲,您怎么这么固执,您这么大年纪了,搬到陵园去住啷个得行嘛!”

  “陵园扩宽了,还有那么多文物,如果出了什么差池,我啷个对得起这些烈士!”面对家人的反对,程绍光全然不顾,卷起被子,搬进了陵园,住在门房里。这年,程绍光82岁。

  住进陵园后,程绍光从自家搭电源,为烈士陵园安了电灯,还在烈士墓周围栽植了万年青等花木。

  程绍光没有文化,但他靠平日听文史干部的讲解,记住了那些革命历史文物的资料和英雄的故事。一旦有游客来参观和市民来扫墓,他就成了义务解说员,而且讲得有声有色。

  儿子接力守墓

  “小朋友们,慢慢走,石梯有点滑,小心摔倒!”

  “父亲,你就在屋里养病嘛,这里有我招呼。”

  2007年清明节,扫墓的人发现程绍光面容憔悴,说话上气不接下气,即使拄着拐杖走路也是颤巍巍的,说话也上气不接下气。

  程绍光是春节期间患病的。但只要病情略有好转,他就要拄着拐杖到陵园去转一转,看一看。

  当年4月14日,清明节后的第9天,84岁的程绍光去世。此时,他已守护烈士墓58年。“不管受大多的苦,受多大的累,你也要把烈士墓看管好!”临终时,程绍光拉着程祖全的手说,就像当年他入朝时叮嘱妻子那样。程绍光夫妻俩先后育有7个孩子,程祖全是最小的儿子。

  “父亲,你放心吧,我一定把烈士墓守好,不辜负您的嘱托。”程祖全点头答应,含泪从父亲手中接过烈士陵园的钥匙。就这样,程祖全接下父亲的班,成为了第二代守墓人。这年,程祖全38岁。

  按照程绍光的遗嘱,程祖全将父亲安葬在叫炭行的山坡上,将坟墓朝着烈士陵园,让父亲“死后也看守着烈士墓”。

  从父亲手上接过烈士陵园钥匙后,程祖全就担负起了看守烈士陵园的重任。他每天早晨出门去打工时,要去陵园转一圈,并叮嘱妻子不要忘了打扫陵园;晚上收工时先到陵园转一圈后才进家门,睡到半夜还要起床去陵园巡视一圈。

  2011年9月的一天晚上,程祖全在巡视陵园时,听到文物陈列室有响声,他跑过去一看是两个小偷在盗窃铝合金窗。他一边喊“抓小偷”,一边向小偷跑去。两个小偷闻风而逃。

  2013年的一个夏夜,雷雨交加,烈士陵园内的一棵大槐树被风刮倒,打垮了烈士陵园的围墙。维修围墙期间,程祖全每天晚上都是在文物陈列室里打地铺睡。“文物比我的命都重要,绝不能丢失一件。”程祖全说。

  “让我高兴的是,近年来,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已蔚然成风。今年清明,来烈士陵园扫墓的有80多批次,6000多人,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3岁。这是我记事以来,扫墓人数最多的一年。九泉之下的父亲和烈士们一定很欣慰。”程祖全说。

  如今,程祖全已接力守墓11年了。2013年,程祖全的守墓补助调整到每月100元,2014年调整到每月400元。“跟父亲生前一样,守护烈士陵园已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天不去陵园看一下,心里就像有一块石头悬着一样。”程祖全说。

  后继有来人

  “我读小学时,就帮着爷爷打扫烈士墓。”程绍光的孙女、程祖全的女儿程群芳说。

  程绍光年岁大后,加上程祖全夫妇忙于打工,程群芳就成了爷爷的小帮手。打扫卫生、除草、擦文物橱,样样都干。别看程群芳年纪小,在爷爷的指导下,每一件事情都干得像模像样。每当学校来扫墓时,她都会骄傲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守墓人是她的爷爷。

  这些年来,程祖全和妻子忙不过来时,已婚的程群芳就担起了守墓的责任。

  “如果父母老了,我就会成为我家的第三代守墓人,继续守好这22位烈士的墓。”程群芳一脸坚毅地说。

  采访结束后,程祖全扛起扫把去打扫陵园大门前的40级石梯。记者看到,一缕阳光把他的身影拉长,定格成一道风景。       (首席记者 杨敏 文/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