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丙权:肩担大义 情暖民工(图)

发布时间:2018-04-21 18:4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3-03-01 10:00 | 查看:2277次

杜丙权.jpg

杜丙权,黑龙江省肇东市劳动保障监察局局长,被誉为“农民工的亲兄弟“。他全心为民,大胆创新,敢于碰硬,兢兢业业,在帮助农民工维权上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使肇东市农民工维权工作一跃成为全省标兵,并作为全省县(市)级唯一代表在全省劳动保障监察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中国劳动保障报、黑龙江劳动保障杂志、黑龙江经济报、绥化日报等先后登载了他的个人事迹,他本人被评为绥化市优秀共产党员,绥化市劳动模范。

鞠躬为民 ,践行誓言

“群众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我要用全部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实现温总理所说的‘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因为我是党员,人民的公仆!”这句誓言从工作伊始就刻在他的心中。他用实际行动将公仆二字写在了心间,坦荡于心,无愧于民。

他心系农民工,深入一线、夜以继日,不等不靠、亲自参与,亲自指挥、亲自协调相关部门为农民工讨薪,高效处理各种讨薪问题。他敞门迎访3年来,接待工人投诉超2万人,为工人讨要工资2000余万元,实现了结案率100%,未发生一起因他和他的团队处理不利而引起的上访,被农民工笑称为“掏心(讨薪)人”。

这个称号说起来简单而温暖,但是里面的酸甜苦辣只有他心里最清楚。为了更好的接待来访农民工,使他们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杜丙权牺牲了小家,几乎没有公休、假日,他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的情况占全部工作时间的2/3左右。施工期间,为了不耽误农民工工作,他每天早6点以前或晚8点以后深入工地走访,几年来走访农民工2000多人次。“我可以不休息,但农民工的时间耽误不得。”别人劝他休息时,他经常这样说。因为他知道,工资晚要回来一天,农民工就要多住一天,多耽误一天,那对于农民工来说是损失;只有他不断地开展工作,工资才能更快地交到农民工手里,才能让农民工获得“真正”利益。

2009年,肇东市宣化乡农民刘金凯和工友们来到该乡某建筑工地打工,可直到工程竣工后,一分钱工资都没拿到。无奈之下,2010年初,他们找到了杜丙权。杜丙权全身心投入该案,亲手把工钱交到农民工手上。刘金凯万分激动地说:“只用了20多天,把我们要了一年的工资要回来了,而且还是一位局领导亲自送到我们手里的。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每当看到农民工领到工资那一刹那的欢愉,杜丙权就感到自己心里无比的幸福。他总是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仿佛从来不知道疲倦。特别是入冬以后,工作越来越繁忙。天冷了,他把来访群众的凳子装上了坐垫,不愿意让群众着凉。每天面对无数农民工渴求、焦急、信任或是质疑的眼神,使他感到肩上无限的责任。在他心里有个信念:那就是牺牲自己无数的时间,让农民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一切。他和他的团队无论多难、多苦,都没有让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任何损害。杜丙权常说“我生在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他还经常对他的团队成员说:“如果你不懂得怎么去帮助农民工,你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戚来办事。”事实上,在杜丙权心里,农民工比他的亲人更重要。

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在给无数农民工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他的身体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的健康状况一度非常糟糕。但是杜丙权没有因此而停止工作的脚步,反而用坚强的信念和刚毅的执着战胜了病痛的困扰,因为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面鲜红的党旗在飘扬,执政为民的大义始终支撑着他不断前进。

春风化雨,大爱无疆

杜丙权把积攒多年的满腔热忱都投入到这份艰苦细致的工作中来,将农民工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想农民工所想,急农民工所急,全心全意开展利民便民服务,用一名普通党员的高尚博大情怀诠释着内心深处对农民工兄弟姐妹们的无私大爱。

他深入工地、农民工中间,倾听他们的诉求,全力帮助他们解决所有提出的问题,能做到的争取做到最好,不能做到的给予细致解释,帮助协调;面对农民工的质疑,他总是摆事实、讲道理,耐心说服,赢得了农民工的理解和支持。他亲自与农民工一起去企业讨薪,实时跟踪掌握企业支付工资的进展,并一起解决农民工讨薪以外的生活问题。

他体贴农民工,农忙时他把讨要到的工资送到田间地头。农民工种地急需用钱而工资没要回来时,他自己垫钱给农民工让他们能够种上地。农民工回家时,他及时把讨要的工资送到车站,还自己掏钱为农民工买饭买水。

当前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已经从单纯的拖欠演变到复杂的案件。没有合同的,没有欠条的,漫天要价的,被骗的,工头领着农民工闹事的,工头逃跑的,发包混乱的等。每个案件都不是简单的欠与不欠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不是劳动保障监察一个部门的管理造成的,但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劳动保障监察来处理和面对。面对复杂的案件,很多案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劳动保障监察完全可以不予受理。但看到工人期待的眼神,杜丙权深深地感到一个党员的责任是多么重大。他说:“没有过错的农民工”。他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只要农民工付出劳动了,无论目的是什么,我们都要让他们拿回钱,因为我们是为群众服务的。于是,那些有关单位不愿意管,不想管的案件,只要农民工愿意在劳动保障监察投诉,杜丙权都接过来处理。证据不足的,他和团队去调查,涉及其他部门的,他去协调。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劳动保障监察已经成为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的绝对主体。

为了让投诉人在心理上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满足,杜丙权公布了自己的电话,把保护权益的传单发到农民工手里,只为让他们少走一点儿弯路。他的手机,有时候就是热线,也是群众的连心线。现在,很多时候,农民工除工资以外的事,大事小情也都找他,在他们心里,他不只是局长,更是他们的亲人。

“我们不但要关注农民工的工资,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2010年,在杜丙权的组织协调下,与肇东市唯一的一家农民工子弟学校——新立小学联谊,帮助学校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联系6家用工单位,筹资5000元,帮助10名贫困学生解决学习生活资金;为没有工作的学生家长登记造册,帮助找工作;对有工作的学生家长发放维权卡,帮助家长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让孩子们能安心学习。2011年,他又亲自跑企业拉赞助,在他的努力下,肇东市宏盛建筑公司出资1万元,在新立小学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并且表示要连续多年资助。

高屋建瓴,构筑和谐

“我们杜局长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他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只要群众有要求,哪怕过分一点,他都尽力满足。他是我们思想的领头人,工作的领头人,业务的领头人,做人的领头人。立党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他身上诠释得最完整。”肇东市劳动保障监察局的一名干部这样评价他。

杜丙权始终把关注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杜丙权和他的团队不断创新,把创新与服务群众相结合,赋予创新新的灵魂,竭尽所能服务群众,让群众满意。他率先提出在全局开展的“笑脸工程”,不仅是让劳动保障监察员笑脸面对群众,更重要的是让每名来访群众都能笑逐颜开。

他经常说:“我们要用竭力服务换取群众张张笑脸,用加倍努力铸就党群关系的基石。让每一名带着怒气来的群众,都满意而归。”他是这样说的,也是带头这样做的。一般群众情绪激动和反映强烈的上访案件,都是由杜丙权亲自接管。无论情况多么复杂,经过他的调解和处理,都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双方冰释前嫌。因为他不仅是用自己熟悉的法律法规来说服群众,而是在接触过程中能够让群众感到他对群众由衷的爱护之情,他是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化了群众。

在处理某齿轮厂案件中,当事者近百人,其中部分是聋哑人,场面几近失控。是他用整整一下午的时间不停地说服,不停地劝导,不停地协商,平息了群众的怨气,最后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了拖欠的工资问题,使职工在这里真正找到了家的感觉。

另一起处理某学校建设的案件,发包单位发包给没有资质的包工头,包工头拒绝提供农民工出工情况,并带领农民工闹事。接案后,杜丙权多管齐下,和农民工讲明法律关系,稳定情绪;责令发包单位承担责任,立即筹钱开支;协调建设单位教育局,督促总承包单位履行职责。经历了连续一周的超过60个小时的工作,终于在答复农民工发放工资的最后一天晚上12点,将50余万工资全部发放到位。

按照法律的要求,要工资案件只需5日内立案,60日内调查出结果就符合法律规定。在工作实践中,考虑到很多农民工要钱的时候基本没工可干,还需要生活费,为了尽量减少对群众利益的损害,对没有争议的案件,基本上是当日立案,当日处理,3日内让农民工拿到钱,从时间上保护了群众的利益,让农民工“真正”得到了工资。

为了更好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他把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经过不懈努力,他熟练掌握和运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的能力位于全局首列。他在工作中调解、法律、感情等多种手段并用,用“亲情式”的服务帮助农民工化解各种难题,赢得了农民工的尊重、认可和拥戴;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其探索的“工资监督员制度”、“工地全程监督制度”等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监督体系在全绥化市推广;他开展的针对用工单位一系列的服务监督执法,也得到企业的理解及支持,从源头上遏制了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问题,从而构建出和谐的劳动关系。在肇东经济高速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团结这条康庄大路上,他迈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实的步伐。

来源:黑龙江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