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1 18:3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3-03-05 09:24 | 查看:3450次
王昌平,市政府研究室综合科科长。参加工作25年来,他始终坚持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敬业奉献,体现了一个公务员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一名共产党员优秀的崇高品质。在其家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孝老爱亲,奉养孤寡,扶危济困,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性光辉。曾荣获市“优秀共产党员”、“读书之星”等称号。
王昌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10月出生,大学文化,现任安徽省铜陵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综合科科长。参加工作25年来,他始终坚持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敬业奉献,体现了一个公务员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一名共产党员优秀的崇高品质。在其家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孝老爱亲,奉养孤寡,扶危济困,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性光辉。
在工作的舞台上,他是一位敬业奉献的业务尖兵
二十余年,数百理论研究成果,80%以上间接转化为铜陵市政府决策。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世界铜都”、“皖中南中心城市”、“幸福铜陵”三大发展战略目标确定、“四个之城”(现代产业之城、创新创业之城、精致大气之城、平安幸福之城)建设的路径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案体系,无一不浸润着他对业务的专注,无一不见证着他勤劳的汗水,他是同事心目中的“首席研究员”。
“首席研究员”在于他与时俱进刻苦钻研。从理工科毕业生到政府研究员,这是一个艰难的转型,1990年王昌平从铜陵无线电元件厂招录到铜陵市体改办(后改为铜陵市政府研究室)任科员,为了更好适应工作岗位,首要任务就是读书充电。没钱买书怎么办?就去铜陵图书馆和铜陵新华书店。每逢休息日、节假日,不论春夏秋冬,不论风霜雨雪,总能看到一个“书虫”的身影,他就是王昌平,他阅读的经济理论书籍、形势政策分析资料不下于万册,被称为胸中有个“小型图书馆”,是铜陵市首届“读书之星”。他在从事研究工作中,时常说,要做到“三个把握、四个勤”,即要把握政策导向、把握市情、把握民生,做到脑勤、眼勤、手勤、腿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抓住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机制,打造皖中南职业教育基地》、《统筹城乡发展》、《铜陵市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研究》、《建设幸福铜陵》、《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十二五”期间加快构筑世界铜都的对策研究》、《铜陵现代产业之城建设的对策研究》、《创新城市管理建设精致大气之城》等一系列既符合发展形势、又体现铜陵实际的优秀理论研究成果面世,并摆在市领导案头,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成为铜陵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探索者”。
“首席研究员”在于他专注执着敬业奉献。为了解决铜陵的发展定位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经常中午就用一包方便面对付,花了近一年时间,对铜陵的发展定位作了深入系统性的研究,提出了打造“世界铜都”的产业发展定位和构建“皖中南中心城市”的定位,得到政府采纳。其研究成果《铜陵市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研究》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是铜陵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城市发展定位的专业著作。为了加快推进企业转机建制,他深入基层对数十家企业进行长达半年的调研,提出铜陵市企业改革工作要以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导向,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道路,参加了总体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起草和完善工作。刻苦钻研市场机制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专著理论,成为企业改制专家,参与指导了铜陵市玛钢厂、铜陵市二运公司、铜陵市建材公司、铜陵市中联公司、铜官山房地产公司、铜官山建筑公司、铜陵市陵光服装公司等一批企业的成功改制,极大地释放了企业发展活力。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王昌平带领一班人,对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精辟的观点和思路,最终形成了铜陵城乡一体化改革1+11方案体系,铜陵市也由此成为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其中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成为经验,被广泛学习报道。为加快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王昌平经常骑着单车到实地勘察调研,深入棚户区居民家中,深入了解棚户区居民的想法。历经半年多时间,完成了《铜陵市加快棚户区改造的对策研究》课题,提出了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居民参与、合力攻坚的总体思路,在国内棚户区改造方面思维是超前性的,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主要观点为政府所采纳,加快了铜陵市棚户区改造进程,目前铜陵市棚户区改造已基本完成,数万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在社会的舞台上,他是一位弘扬传统美德的爱心使者
几十年如一日赡养四位老人安享晚年,倾其所有挽救患重病的弟弟顺利康复,积极帮助老家60名村民解决吃水难,真心帮助一个个同事成为业务骨干……这是王昌平播洒大爱的一个又一个精彩表现的缩影,也是一位汉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崇尚孝道,奉养孤寡。王昌平来自于安徽桐城的一个贫困农家,他是家里的长子,清贫的家庭锻造了他坚韧的性格,整个家庭的担子也落在了他的身上,王昌平家庭非常特殊,共有四位老人需要赡养,除了自己的父母外,还有一个从未出嫁的姑妈和一个年轻就守寡的大妈,上世纪90年代初,四位老人均已过花甲,最年长的达80多岁,在农村已无生活来源,不仅需要物质赡养,也需要生活照顾,王昌平虽然收入微薄,但该同志毅然承担了四位老人几乎全部的生老病死的费用。为了方便照顾老人,花了两年积蓄装了一部电话,宁愿自己节衣缩食,对老人也毫不怠慢,让四位老人得以安享晚年。
长兄当父,帮扶幼弟。1991年的大年三十,父亲去世了,王昌平的弟弟当时20岁,身患严重疾病,医治所需费用巨大,大部分亲属都打算放弃。王昌平则坚持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决然要给弟弟医治,并将其弟由桐城县医院转至合肥医治,共花去1800多元,相当于当时王昌平一年多的工资,为凑齐医疗费,王昌平东奔西走,借了许多债,直至三年后的1994年才基本还清。在其后的几年里,其弟病情偶有反复,但王昌平都没有放弃,并承担了全部的医疗费用,最终其弟完全治愈。1994年,其弟已到了应娶妻的年龄,但家里的老房子都一百多年了,穿风漏雨,摇摇欲坠。父亲不在了,怎么办,长兄为父!王昌平又一次担负其当家长的职责,东挪西借,筹了16000多元,给弟弟盖房子,连门窗都是王昌平将铜陵市人家装潢换下来的门窗收下来,送回老家的。没有砖头,王昌平请一个当乡干部的同学作做保,到砖厂去赊,贴给弟弟做房子的钱总数约为20000元,相当于王昌平1994年前后4年的工资总和,该同志自己有家还要生活,欠的债都是该同志后来帮人家做一些文案,挣些稿费还清的。
1997年的寒冬,王昌平弟媳不幸在桐城老家遭遇车祸,其弟外出务工一时联系不上,得知消息后,王昌平连夜从铜陵赶往桐城老家,带钱支付医疗费,安排抢救医治事宜,并在桐城市县医院的水泥地上打地铺,陪护了七天之久,直至其弟媳脱离生命危险。
急人济困,传播爱心。王昌平在孝老爱亲的同时,还积极扶危济困,王昌平虽然爱人下岗在家,经济非常拮据,仍然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1998年,王昌平老家所在的小山村,一口老井塌了,他拿钱买来水泥和大片,组织乡邻投工投劳,对老井挖深加固,让村里60名村民不再为吃水再多跑几里的山路。2000年,一个老乡无钱过年,他尽管自己也很困难,仍然借了2000元钱叫弟弟在大年三十送给了这位老乡。后来老乡还钱,他得知老乡有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就赞助给孩子做了学费。2001年,王昌平的一位老乡孩子上大学没学费,他自己刚买了房改房,尽管手头没有钱,还是借了一千元寄了过去。象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王昌平在单位甘为人梯,总是尽其所能帮助新进单位的同事尽快进入工作状态,言传身教,不厌其烦,从无保留,在他的帮助下,同事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同时,王昌平还积极参与市直机关、部门的课题调研及其他文案工作。只要有所求,即使牺牲休息时间,也从不推辞,义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王昌平常说的一句话是:人不仅是一个自我的人,更是一个社会的人,社会的人就是要站在社会的角度,多负一些责任,多受一些担当。王昌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来源:安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