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1 00:5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3-03-05 17:46 | 查看:886次
俞茂亚,铜陵县胥坝乡前江村卫生室医生。为了家乡卫生事业,他毅然放弃了城市正式医生的身份;为了方便村民看病,他坚持来回奔波的走诊生活。八年来,顶风冒雪,治疗康复患者达4.8万人次,完成了全村1800多人康健体检、100多个小孩防疫任务,并为很多贫困家庭义务垫付了大量的医药费用。救死扶伤,他是乡亲们心中的“定心丸”。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选择了这里,因为我属于这里。”这位视口碑为奖杯并铁心扎根偏远洲区的人叫俞茂亚,是铜陵县胥坝乡前江村的一名乡村医生。从他简单而又质朴的言语里,我们看到了一份可亲可敬的乡情挚爱,更读到了一种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在平凡的人生之路上演绎着艰辛和传奇。
从他的简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年40岁的俞茂亚已经有15年的从医经历了,1996年他从皖南医学院临床专业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铜陵有色工人医院附属凤矿医院,成为一名正式医生和一位年轻的骨干。这对于一个出生在偏僻洲区的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和令人羡慕的事情。然而,俞茂亚说,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过去,我还有更重要的未来。
2004年夏的一天,是让俞茂亚一辈子忘不了的日子,也是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日子。那是他家乡的一个堂叔,因突发疾病需要紧急抢救时,一边是滚滚的江水阻隔了送往医院的行程,一边是村里竟然没有一位医生来进行救助,就这样,从小就和俞茂亚建立深厚感情的堂叔走了。事后他才知道,原来村里根本就没有一个医生,乡亲们都过着小病抵着、大病拖着、重病耗着的生活。送行的时候,他没有流泪,那是因为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却在亲人最需要救命的时候不在身边,他感到愧疚。而当时,在他的心里,却已经决定了该怎么去做。他找到了单位,说明了家乡的情况,希望自己能够回乡办一个医疗诊所,一方面是去基层锻炼,更重要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太需要医生了。他的这个想法让医院的领导感触很深,欣然同意了他的想法,决定用停薪留职的方式让他回乡。就这样,原安平乡前江村卫生室诞生了,俞茂亚成了这里的唯一一个“赤脚医生”。这对于当时的前江村来说,可是天大的喜事,成立当天,他的诊所里被乡亲们围得水泄不通。
让俞茂亚自己都没想到的是,他这一去,就是8个年头,更或许是一辈子。家里人也本以为他是到基层锻炼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才勉强同意的,没想到他却毅然放弃城里的正式医生职业,却在家乡扎下了根。2005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单位要求俞茂亚必须回来上班,不然很可能丢失公职。可是他想到堂叔的悲惨遭遇,看到病床上躺着的家乡父老,他再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亲戚朋友的不理解,毅然留了下来。俞茂亚思考过,犹豫过,甚至后悔过,他何尝不想回到条件优越的城市医院上班。回想刚到这里创办诊所的场景,这个七尺男儿眼泪汪汪,没有场地,老百姓腾出闲房,没有设备,他自己出钱购买,没有技术,他自己钻研学习。一天忙下来,一个人还得烧饭,太累了就是泡面。一个月下来,本就不胖的俞茂亚竟瘦了十斤。
俞茂亚的爱人是县人民医院的护士,为了让妻子方便上班,他把家安置在了县城,他则每天坚持着来回奔波的走诊生涯。令人惊奇的是,他没有因为一次因为路途遥远而耽误工作,更别说耽误病人的就诊。夏天时,俞茂亚每天早上都是五点半左右就赶到卫生室,冬天,也不会超过七点半,他说农村的人都起早,看病后还要去干活,他尽量合着他们的时间。村里人经常说,看到俞医生卫生室的门是开着的,大家心里就安定了许多。
2008年6月,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正在村卫生室值班的俞茂亚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61岁的前江村2组村民吴桂民突发脑中风,他老婆打来的求救电话,而当时正是凌晨3点。生命高于一切,俞茂亚没有半点犹豫,他挎起药箱就冒雨奔向吴桂民家中,在进行必要的抢救措施后,俞茂亚感到病情的严重性,急忙拨打了120,并一直将吴桂民护送到县人民医院,救治后县人民医院医生说:“要是再晚来10分钟,就有生命危险了!”吴桂民妻子知道后,非常感激俞医生,连连说:“你救了老吴啊,我们全家一辈子感谢你!”可是俞医生连连摆手说:“真的没什么,我是医生,是我应该做的!”
2008年底,村里的低保户叶达荒因中风偏瘫,卧床不起,其妻子又患有精神残疾,女儿在读初中。家境贫寒的他决定放弃治疗,俞茂亚得知情况后,随即在叶达荒家里给他开了“病房”,每天他坚持上门提供治疗,送医送药,让叶达荒感动不已。可是中途,叶达荒又提出了不愿意治疗的要求。俞茂亚看出了他的心思,是担心付不起医药费,于是,他安慰她说:“你放心治吧,这个病不怎么需要费用,保重身体要紧。”而在暗地里,俞医生却私自用自己的工资为叶达荒垫付了很多医药费。经过连续三个月的精心治疗和悉心照料,叶达荒的病情大为好转,他后来逢人便说:“俞医生好啊,真是大好人啊,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他!”当知情人要告知叶达荒:俞茂亚不仅上门给他治病,而且还暗地帮他垫付医药费的事,俞茂亚阻止了,他说,没什么,不要说了,他家那么艰苦,我只是做了我一个常人应该做的事,如果需要,我还会继续义务为他治疗的。
其实,像治疗叶达荒患者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连俞茂亚自己都记不清了。2009年底,俞茂亚的诊所来了一个姓刘的奇人,他送上一千元说是付去年的医药费的,可是俞茂亚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什么时候为他治过病。当来者说明情况后,他才恍然大悟,乡亲们更是对他发出了啧啧称赞声。原来那是2008年的那场大雪,封存了整个江心洲。俞茂亚顾不上家里的情况,留在了诊所,他知道,天气越恶劣,病人就越多。当时,来诊所治疗的伤病者特别多,头疼脑热的,咳嗽发烧的,滑倒摔伤的,甚至还有生重病走不出去治疗的,都一齐涌向了他的卫生室。一时间,他那小小的卫生室根本都没法安排,就只好安排在附近的村民家里,他来回奔波在两地之间,像一个机器。那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尽全力,救治每一个病人!记得当时有一个满手是血的人进到了诊所,俞茂亚一看并不是村里的人,外面的大雪,使他意识到这个人一定是在这边办事遇到了困难,于是急忙对他进行了清创和包扎,叮嘱了几声,便匆匆治疗别的病人了,根本就没有收取任何的费用。他记不得那一个月到底医治了多少患者,他只知道那段日子,他没日没夜,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休息。然而时隔一年,这位当时遇到困难的刘某却来到了这里,要求把那天的医药费付掉,用他的话说,这个医生是他见过的最好医生,当时一是身上没带钱,二是这个医生根本就没要钱,他走后,心里一直不踏实,心想一定要再去那里找到这个医生,要去感谢这个乡村医生。明白情况后,俞茂亚婉言拒绝了这笔迟来的医药费,只是说,真的没什么,这是职责,那段特殊时间,几乎都没收费,你也不能例外。
最让俞茂亚为难的是乡亲们给他“送礼”。逢年过节,俞茂亚的诊所里都会来很多人,他们不是来看病,而是提着鸡蛋、香油、大米和鲜鱼之类的东西。在左推右拦之下,最终还是拗不过乡亲们淳朴的感激之情。老百姓都说,俞医生可是我们村的恩人,是我们希望的明灯,我们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给他,只能用这些表示我们的心意了。正如乡亲们说的那样,俞茂亚在这行医多年,行的是医德和良心,做的是奉献和服务,而得到的只是微薄的生活收入,收获的却是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村里74岁的五保户徐老虎因贫血经常发头晕,俞茂亚经常帮助看病的患者,还帮助他打扫卫生和担水,老人没事就喜欢去俞医生那唠唠家常,外界看来,老人家不像是俞医生的病人,而更像是俞医生的“家人”。2010年10月底,经常来诊所的徐老虎却好几天没来,俞茂亚敏感地觉得不对,就到他家找他,发现他高烧在床,于是赶紧给他挂点滴退烧,还买菜买肉,为老人家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康复的徐老虎刚好便拎着40个鸡蛋来到了诊所,紧紧地拉着俞茂亚的手说:“俞医生,我膝下无子,可你比自己的亲生子女还亲哪,我没有什么报答你,我养的两只鸡攒了一个月的鸡蛋送给你,你一定要收下!”俞茂亚“收下”了鸡蛋,可是他却一个也没吃,他把所有的鸡蛋换着花样做给了老人吃,他说,收的是乡亲们对我的情义,我做的是对乡亲们的感激。
村里人都说俞茂亚是个全才,内科外科样样精通,俞医生听到这样的赞赏,无奈地摇摇头,他知道,在乡村卫生室里,是不可能科分类的,必须什么都要学会,于是他找专家学,找以前的同事学,疑难的通过书本、网络等途径查资料,甚至用自己做临床试验,终于在乡村诊所里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医疗模式,练就了精湛的医疗技术,更有家人般的周到服务,不仅本村的村民前来就诊,就连周边七八个村的村民也慕名来找他治疗。在这8年的时间里,经他治疗康复的患者多达4.8万多人次,方圆几里的村民,没有不认识他的,就连三岁小孩子,都知道村里有个会打针的俞叔叔。
“多么想好好睡一觉啊。”成了俞茂亚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了解俞茂亚的人都知道,他的忙碌是出了名的。在俞茂亚的日历中,是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的,他全年只休息一天,那是正月初一,有时还要出诊。大年三十,他要等到最后一个病人回家过年了,他才迟迟地赶回家,和妻子女儿团聚。看到别的一家人逛公园、出去旅游之类的,当护士的妻子经常是默默流泪,可她深知丈夫工作的特殊性,虽然心里有感觉,可还是默默地支持着他。“不要太劳累,用药剂量和名称一定要看清,不能因为失误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是妻子每天在他上班前几乎都要叮嘱的话。妻子的担心,是一种关爱,他知道,俞茂亚真的太辛苦了,她要给他信心让他把事业做得更好。妻子也曾想过要他回到县城里来当医生,可是每次俞茂亚都是耐心地与妻子沟通:“家乡的那么多父老乡亲需要我,我能走吗?我能置他们的病痛于不顾吗?对不起,我没办法离开那里,只好苦了你和孩子了。”每次说到这些,俞茂亚都用紧紧地拥抱去安慰妻子疼痛的心。
作为一个医生,看着自己的父亲生病却不能照顾,心里着实不是滋味。今年,俞茂亚的父亲因患癌症住院治疗,他白天没有一天留在身边照看,只有晚上去看一下,第二天一早便匆匆离去,他知道,父亲很需要他,可是前江村有那么多的“父亲”更需要他,他不能丢下他们不管啊。俞茂亚的父亲走了,带着一丝遗憾走了,遗憾的是没能和这个曾经为了工作而闹过别扭的儿子好好谈一次心,好好说上一会话。父亲走得时候,俞茂亚非常伤心,他内心感到十分愧对父亲,但他心里明白,他知道父亲没有怪他,也不会怪他,因为他在用人间的大爱弥补错失的孝道。
2009年,全县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药品实行零差价,乡村卫生室纳入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对于俞茂亚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凭着自己的实力,他很顺利地拿到了乡村卫生室从业资格证,从一个“赤脚医生”成了一个“乡村医生”。当然,在前江卫生室,这里仍然只有他一个医生,然而他所承担的却不只是以前那么单纯的村民治疗工作了,他担负着全村1800多人的健康体检、100多个小孩的防疫、众多老人的血压血糖的免费检测以及村民健康状况登记的档案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俞茂亚说,现在比以前更累,事情更多,但是现在非常正规,老百姓享受的医疗服务内容更加实惠,我所做的工作也更加有意义了,我不图什么,老百姓说好比什么都好。药品零差价了,俞茂亚坚决执行《安徽省乡村卫生室药品使用目录》的规定,不打擦边球,不侵害乡亲们的丝毫利益。遇到老百姓急需的药品时,他就从县里帮助捎带,并开具发票,免费义务为乡亲们送上。
“我最想的是带着女儿去逛逛公园。”这个在常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成了俞茂亚很奢望的事情,更成了女儿日记里的“爸爸,我想对你说”的内容。提及女儿,俞茂亚更是说在嘴上,疼在心里。由于夫妻二人从事的都是医疗工作,时间上很难空闲,这也给孩子的照料带来了困难,家长会是亲戚去开,孩子上学是自己走,中午回家也是孩子自己用微波炉热饭,孩子成了父母都在身边的特殊“留守儿童”。为了不让女儿上学迟到,只好教年幼的女儿自己学乘公交去上学,第一次单独乘车时,居然乘错了方向,多亏好心的爷爷帮助找到了他们,才让六岁的女儿安全回到家中,看着女儿哭成了泪人,俞茂亚一把抱起女儿,也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由于职业的原因,俞茂亚常常失眠,让这个本很年轻的医生,显得沧桑和老态。俞茂亚说:“每天晚上虽然在睡觉,可还在想着患者的病情,不医治好,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的,看着病人身体好了,那比中彩票还高兴。”当医生的俞茂亚还是个非常“怕病”的人,他最怕的是自己生病。每次自己病了,他仍然坚持到把诊所的最后一个病人送走时,他才自己给自己打针、挂水,才让自己得以安静地休息一会。怕自己生病,倒不是因为他的自私,而是他知道,一旦自己生病了,村里的这些病患者该怎么办,会心急如焚,甚至会发生意外的。“老百姓的事是天大的事,我作为一名医生,我必须时刻站在岗位上,蹲守在老百姓的心里,这是职责,这是使命。”俞茂亚在一次工作会议上郑重承诺。
俞茂亚,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却演绎着医疗界最精深的医道。没有去做惊天动地的事,却在做感天动地的事。一次诊疗,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个希望,救死扶伤,敬业奉献,俞茂亚用爱心和真情演绎着自己平凡的人生,用执着和艰辛点亮乡村希望的明灯,升起了一片晴空,迸放出生命的光芒!
来源:安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