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18 09:2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4月18日 05 版 | 查看:740次
叙利亚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美国的霸道,也照出了美国的没落;既照出了俄罗斯的激进,也照出了俄罗斯的隐忍。它照出了当前国际社会的世间百态,也照出了大国博弈的各种套路、小国命运的各种无奈。
特朗普再次展示了其在外交上的任性,赶在国际禁化武组织调查专家对“叙利亚疑似化武袭击事件”正式展开调查前,迫不及待地对叙利亚动了手,联合英法共同对叙利亚境内的“涉化武目标”进行了“精准打击”,以“短、平、快”的打法表明一种态度,其象征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俄美:战略冲撞还是战略避让
美英法对叙利亚“快闪式”打击,无疑是在给普京“上眼药”。消息传来,观察家们一边分析特朗普此举的真实意图,一边也在目不转睛地盯着俄罗斯的反应。虽然俄方强调对此“不会坐视不管”,但到目前为止,俄方的反应还都是例行的,仍停留在外交表态和外交动作上。
在俄方的各种表态中,有一个声明并不起眼,但别有意味。俄罗斯国防部14日发表声明称,美方及其盟友所发射的导弹,没有进入俄空防部队的负责区域,俄罗斯位于叙利亚的塔尔图斯军港和赫梅米姆空军基地区域也没有导弹进入。此声明称,美英法发出的103枚导弹中,71枚被叙利亚防空部队击落,俄方未参加此次拦截行动。
无独有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福德在军事打击之后的说明会上也声称,美军通过在叙利亚当地的美俄沟通机制,提前通知俄方将空袭叙利亚,但并未透露具体目标。
俄《生意人报》的外交政策观察家尤辛对此评论称:“最坏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并未发生美俄直接冲突。这给人一种印象,更像是‘商量好的战争’,让所有人都保住面子。”
显然,俄美虽然在叙利亚问题上争斗不断,但双方到最后都在极力避免发生直接“肢体冲撞”,选择了战略避让。
美欧:团结一致还是各取所需
与2017年4月7日那次对叙利亚的“单打独斗”不同,特朗普此次选择联合英法共同行动,似乎想给人一种“得道多助”的感觉。这与美欧近期联手以“斯克里帕尔父女中毒事件”为由对俄展开的外交战很相似。这不禁让人打了一个问号:难道美欧关系“忽如一夜春风来”了吗?
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大西洋逐渐变宽、变深,美欧这对传统盟友之间的矛盾和猜忌进一步加深。双方在气候变化、欧洲防务、自由贸易、伊朗核协议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分歧。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感慨说:“我们完全依赖对方的时代已经结束。欧洲人必须把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但争吵归争吵,美欧矛盾毕竟是西方世界的内部矛盾。一涉及到对俄问题,美欧就很容易找到共同点了,“俄罗斯”成了美欧关系的“黏合剂”。在西方世界整体实力下滑、国际形势不断出现新变化的大背景下,美欧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焦虑,更加意识到,需要加强合作、相互借力,才能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护西方推崇的国际体系与游戏规则。
与此同时,虽然普京目前的日子并不舒适,但特朗普、马克龙和特雷莎·梅在各自国内的日子也不如意,都面临着不少沟沟坎坎。仍被“通俄门”“艳星门”等丑闻缠身的特朗普,今年将迎来国会中期选举,共和党的选情并不乐观。“保选举”成了特朗普今年最大的政治,也是其各项决策的重要出发点。特朗普要借机向美国选民展示他的“杀伐决断”和“雷厉风行”。对特雷莎·梅来说,英国脱欧谈判并不顺利,英国国内支持欧盟的“叛变者”人数不断增加,反对党一直威胁要推翻特雷莎·梅的“脱欧”计划。在法国,公务员和铁路系统3月下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游行,抗议总统马克龙激进的改革措施,这被称为马克龙执政以来面临的首次“社会大考”。所以,美英法领导人决定联手收拾巴沙尔,都有移转国内执政压力的现实考量。
调查:找真相还是走过场
美英法三国联合突袭叙利亚的当天,本应是国际禁化武组织调查专家按计划正式开始对“叙利亚疑似化武袭击”一事实地调查的时间。塔斯社4月12日援引叙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贾法里的话说:“国际禁化武组织调查团将分为两组,分别于12日、13日进入叙利亚。大马士革会为这些专家提供所有协助。”
早在4月13日,俄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表示,俄方已有证据证明,在叙利亚杜马镇发生的所谓“化武袭击”的视频是摆拍的,英国直接参与其中。他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正是这一视频让西方国家得出杜马镇遭“化武袭击”的结论。“这是有计划的挑衅,其真正目的是误导国际社会,挑起美国对叙利亚进行导弹打击”。科纳申科夫进一步表示,俄方已找到了视频当事人,他们已说出视频拍摄的真相。
但这对美欧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已经以此为借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一向在国内主张“无罪推定”的美欧,在国际上却十分喜欢按“有罪推定”原则行事,无论是当年对萨达姆,还是后来对卡扎菲,都是如此。先是强调证据确凿,接着马上强势打击,等到国破人亡再承认“论据不足”或“情报错误”,基本都是按着同一个脚本进行的。
对美欧而言,对杜马镇“化武袭击”的调查,只是一个过场,并不是为了找到真相。
本报北京4月17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关健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