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12 12:5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3-02-04 08:57 | 查看:1717次
京杭大运河静静流过泊头,环抱一城花树葳蕤、梨果飘香。作为老工业基地,泊头市有着同类城市难得一见的清新空气、洁净水源、优美环境。
你不会相信,就在三年前,泊头的环保工作在全省还是倒数第二、减排倒数第一!
是一个人,带着他的团队,改变了这一切。这个人叫蒋永青。
3年前,他临危受命,就任泊头市环保局局长。一年把工作从落后变先进;半年内打赢三场突发事件保卫战;引领贫困乡农民发展环保产业,税收从40万增长到1700万元。
走近蒋永青,走进了一个用智慧与胆识、挚爱与奉献、忠诚与拼搏写成的人生故事。
临危受命“拼命三郎”三年创出环保翻身的奇迹蒋永青说,我是共产党员,多重的担子也得担,再硬的骨头也得啃
2009年9月,秋高气爽。而此时的泊头市环保局,却愁云密布。
能不愁吗?2008年河北省“城考”泊头市排名倒数第二,污染减排年度207吨的任务仅完成25吨,队伍建设也出了问题……
泊头市委非常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新任环保局长人选。
有一个人,被领导们同时看中了。他在条件最差的四营乡任党委书记,一呆就是六年,把一个贫困乡变成了富裕乡。这个人有股拼劲儿,专啃硬骨头。就他了。
他,就是蒋永青。
听到这个消息,家人反对,百姓挽留。
一位被扶持过的小老板拉着蒋永青的手说,蒋书记刚让咱过上好日子,千万不能走啊!
蒋永青哽咽了。这是他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的土地,他也舍不得啊!
但他必须走,那是一副更重的担子。他是共产党员,他得担起来。
告别乡亲,走马上任。他明白,他来,是还旧账的。
眼前的减排账逼得最紧。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减排任务只完成13%,全局上下都在瞅着他。
熟悉环保工作的人都知道,惟一的办法就是建污水处理厂。但泊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短期内建成一个新的污水处理厂,简直是天方夜谭。别说蒋永青从没接触过环保工作,就是一个老环保人,面对这样的难题,也束手无策。
但他没有放弃。
此后的几天,泊头市工业区里,总能看到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蒋永青四处溜达,希望能找到灵感。新的建不完,能不能用旧的改?在河北丰特果蔬汁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站,他眼前一亮。“妙!我们怎么没想到呢?”全局上下一致喝彩。
软磨硬泡,蒋永青在市政府争取到100多万元资金。接下来,他又与丰特公司老总洽谈。“改造你们的污水处理站,对你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也算为政府出了一份力。”蒋永青苦口婆心。丰特公司愉快同意。
蒋永青开始领着大伙儿,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干。
此时已是寒冬腊月,北风夹裹着雪片,打在脸上,刺骨地疼。大伙儿哈着手、跺着脚,眼瞪眼地看着蒋永青。只见他抡起铁镐砸冰破土。几镐下去,冰凌四溅。在那一刻,这个身姿挺拔、钢铁战士一般的汉子,在漫天风雪的映衬下,成了一道撼人心灵的剪影。
大伙儿感动了,比着干起来。短短20天,污水处理站建成了。就这样一点点啃、一点点改,到年底减排任务圆满完成!
蒋永青出了名。而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危难时刻军营老兵是个有勇有谋有担当的硬汉蒋永青说,环保也是一场战役,指挥官就得敢碰硬往前冲
51岁的蒋永青依旧挺拔精干,在三军仪仗队警卫一师服役的军旅生涯,从外表到内心给他留下了印记。他是个好兵,曾12次立功受奖;投身环保,他是个好官。几次大的突发事件面前,他不慌不乱,从容应战,力挽狂澜。
2011年10月3日,国庆假期,一片祥和的气氛。就在这时,泊头市洼里王镇一个收梨大院却传出刺鼻的气味儿。
下午16时,举报电话打到了泊头市环保局,蒋永青正在单位值班。
“去现场!”他马上带人奔赴市郊。情况很快摸清楚了:661桶、167吨硝基苯等危险废物正在泄漏,调查人员已经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院子里还有几十名梨农,由于着急卖钱,继续包装鸭梨。
“这些物质对人体有害,必须在48小时内运走!”刚去过现场的调查人员清楚地记得,蒋永青下命令时斩钉截铁。“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们叹了口气。
蒋永青不这么想。短短一个小时,他已经启动了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自己任组长,兵分三路:一路到危险废品储存现场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一路负责筛选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另一路负责后勤工作。
尽管井井有条,但困难还是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先是确定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再是办理异地转移手续。当大家连夜把这些办下来后,处理单位又提出:50万元处置费必须先到位,否则就不装车。
凑!蒋永青当机立断。他先给家里打电话,凑了两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干部职工积极响应,有的甚至跑到亲戚家去借。1个小时,居然凑了51万元!
眼看可以开始装运了,天却下起了雨,仿佛要故意考验他们,闪电撕扯着天空,雷声震耳欲聋。
要不,明天再干吧!有位年轻同志害怕了。
不行,时间就是生命!下雨,拿雨伞!天黑,用手电!蒋永青急了。电闪雷鸣中,他目光炯炯,闪烁着坚定。
于是,几十名工作人员在蒋永青的带领下,冒着大雨,奋战了整整12个小时。661桶危险废物被装上12辆车,渐行渐远。
东方露出了鱼肚白。看了看表,已是10月5日5时。也就是说,从接到报告到处置完毕,只用了37个小时!两晚一夜没合眼的蒋永青,这才感到了倦意袭来。
这样的战绩,短短半年内,蒋永青创造了3次。
在泊头,小电镀污染问题一度成为群众上访的焦点,成为难以消除的顽疾。
其中有一家小企业,负责人是某村的党支部书记,仗着自己有点势力,一直违法开工,还与执法人员打起了游击。
凭什么这么横?蒋永青可没怕过谁。他一边联系公安、电力、乡镇等部门对企业予以取缔,一边上报纪检部门,既查事又查人。
有人劝:能不能留点余地?人家可是有靠山的。
他说,查的就是这些人。
结果,村支书受到了党纪处分,小电镀企业污染问题得以解决。蒋永青的硬汉形象也因此树立。
其实,蒋永青的硬汉形象,在1999年的泊头古墓事件中就已有所表现。泊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清霞说起那一幕,仍记忆犹新。
当时,泊镇某村因古墓发生争执,500多名村民围攻、阻碍前来现场开展工作的泊头市领导、公安干警,并非法扣留10辆执法车。关键时刻,泊头市委、泊镇党委紧急任命时任泊镇党委副书记的蒋永青兼任该村党支部书记。
晚上19时接到任命后,他马上带人进村,兵分三路在现场做村民的思想工作。3个小时的苦口婆心、讲法讲理,村民们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当晚23时,扣留长达36个小时的车辆被放回。很多历史遗留多年的难题,在他手中也迎刃而解。
10年之后,硬汉还是那条硬汉,只是,更多了几分魄力,几分胆识,几分锐气。
今年7月,环保部到泊头核查减排任务,在高度评价他们工作的同时,对一家造纸企业在预防卫生隐患方面提出了建议。蒋永青由此联想到,泊头是老工业基地,拥有铸造、玛钢、造纸、纺织等行业,而这些又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怎样既确保这些企业达标排放,又提高他们环保投资的积极性?他请来行业专家,从减排与增效两个方面设计治理方案。如今,一场促进全市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减少排污的攻坚战,正在悄悄打响。
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员,蒋永青如同30多年前在三军仪仗队时那般激情豪迈。
百姓满意了,平安了,是“好人局长”最开心的事蒋永青说,环境信访无小事,百姓利益高于天
2012年1月18日,农历腊月二十五。
晚上,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小郭和小崔,正在回泊头老家的路上。俩人有说有笑,带着打工挣的一点钱,打算过个好年。
就在经过工业区一村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俩人误入一个废酸渣堆,手脚当即被烧伤。两个小伙儿没顾得上去医院,忍着伤痛先回了家过年。直到正月初六,才向环保局举报。
此刻,蒋永青就坐在办公室。春节期间,他已经连续20天在单位值班。
“走!”蒋永青马上带人赶到现场。初步判断,是有人在这里进行非法酸洗加工,就地排放废酸渣形成的,酸性极强。
蒋永青怕再有人误入酸渣堆,马上安排人设置防护栏。待派出所调查取证后,又连忙去镇上买白灰。废酸渣被中和了,危险解除。蒋永青心里还是不踏实:两个小伙儿伤情怎样了?
因公务在身,蒋永青先派一名副局长慰问家属。傍晚,忙完手头的活儿,蒋永青走出单位大门。北风打在脸上,冷冰冰的。
不行,不能回家。一个急刹车,蒋永青掉头往医院方向驶去。
看到蒋永青来了,伤者和家属先是感谢,随后是满脸愁容。两个小伙儿伤势很重,面临截肢。
“去北京积水潭医院!”
蒋永青说,这是中国最好的烧伤医院,离泊头也不远。伤者的家属却摇了摇头。小郭的母亲含着泪说:“医疗费至少要几万元,家里哪有这么多钱啊!”
“我们垫。”三个字,有情有义、掷地有声。
蒋永青掏出电话,打给几个同事,他自己拿了1万,凑齐了5万元钱。随后,派一名副局长和一名大队长,连夜把伤者送到了北京。
“蒋局长真是个大好人!”伤者连连道谢,知道自己有救了。
从医院回来,蒋永青不敢睡觉,他在等北京的来电。晚上22时40分,电话终于响了:“医院安排周三做植皮手术,不需要截肢!”
蒋永青长舒一口气。他回忆说,那是他担任环保局长两年多来,最开心的一刻。
蒋永青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行字:环境信访无小事,百姓利益高于天。正因为有蒋永青这样的带头人,泊头市环保局信访量不断下降,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
在“西六穷”,过上了好日子的乡亲还经常念叨“喝粥书记”蒋永青说,一刻不敢懈怠,唯恐辜负了领导和百姓的期待
从泊头市区一路向西,就到了传说中的“西六穷”四营乡。3年前,蒋永青就是从这里,来到环保局的。
杨庄村的老百姓,还叫他蒋书记,人们说,那几年,我们背地里都叫他“喝粥书记”。那时,省里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杨庄穷,省里虽然拨一部分款,村民们还是不愿凑剩下的钱。蒋永青每天早上都到农民家做工作,正赶上人家吃饭,见他来了,就多盛上一碗粥。他也不客气,或坐或蹲,边喝粥唠家常,边渗透修路的好处。渐渐的,大伙知道了其中的利弊,开始集资修路。
杨庄村有个倔老汉,修路时说啥也不让动他的柴火垛,谁做工作都没用。蒋永青来了,头一天去他家喝粥,临走时说,你家的粥好,明天多熬点,我还来。第二天果然又来了,手里拎着一兜油条。倔老汉倔不起来了。他亲手拆了柴火垛,路在当天就修好了。
路修了,质量怎么样?蒋永青就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走。路上暴土扬长,他就把防寒服的帽子戴上。老百姓看见了,说:“看看这个人,傻不傻?这么一路走下去,还不吃一肚子的土!”他听了,心里笑:不吃一肚子土,怎么知道这路修得好不好?
四营乡村村修通公路那天,“喝粥书记”的名头也叫响了。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眼前这个现代化的环保产业园。瞳鸣环保、新科环保、康达环保,一连串带着环保字眼的企业映入眼帘。这是蒋永青在担任四营乡党委书记时建设的。
刚来四营乡时,蒋永青就知道,这是个穷地方。他说,既然来了,就得干点事。他挨家挨户走访,一去就是一天,常常是带着一脚泥回家。他发现,这里很多人家做除尘小零件加工,人均年收入才七八百元。
能不能化零为整,打造环保产业?蒋永青开始琢磨,建设环保产业园。征地、施工、建设……他带领大伙儿夜以继日地干,环保这个朝阳产业,在一个最穷的乡镇,迎来了春天。短短几年,四营乡在环保产业的推动下,从最穷的乡镇,一跃变成最富裕的乡镇之一,税收也从40万元增长到1700万。
马泊洛,四营乡最穷的村,只有760人。全村大部分人都固守在家,种几亩农田,人均年收入几百元。蒋永青多次到村里与百姓座谈,鼓励他们去企业打工。如今,全村有300人到产业园打工,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
一提蒋永青,村民马立海就激动不已。原来,他们一家6口住在4间小破土坯房子里,种着五六亩地,生活极其艰难。自从建起了产业园,他就和两个孩子在除尘企业打工。如今,两个孩子已经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全家三人上班月收入就达到12000元,地里的农活也丢不了。
“俺们还新盖了两处大瓦房,用上了冰箱和空调,日子过得不比你们城里人差!”马立海笑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如今在环保局,蒋永青又得了个“三不局长”的外号: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工作,在他心里就是全部的天地。周围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心疼他,经常劝他别太累了,把脚步放得慢一些。而他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一刻都不敢懈怠,唯恐辜负了领导和百姓的那份信任和期待。
来源:河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