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9 16:5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3-01-04 09:24 | 查看:1381次
一份爱与爱的传续
1个家庭 3个病人
多年来,陈若星的家庭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她们家的人口少,在西安市的家人一共只有3口人:陈若星的父亲、母亲和陈若星自己。因为这个家庭的第三代人,也就是陈若星的儿子常年在外地读书;唯一的弟弟,全家早在多年前已定居美国。而且因早年家庭变故,陈若星至今是单身一人。
这个家庭的第二个特点:全都是病人,而且每个人都是重病人。
陈若星的父亲,是一位在我国曾颇具名望的哲学家和党的理论工作者。15年前,却不幸因脑梗及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卧病在床,10年前因病情发展及年事愈高,而逐渐丧失听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近7年来更呈现了近似植物人的状态。
陈若星的母亲,几年来因高血压中风所引发的阿尔茨海默症日益加重。
陈若星本人,在前些年不幸罹患癌症。
三口人的家庭,三个人都是重病人。若非有超乎寻常的韧性和毅力,没有人能够像陈若星这样勇敢地面对和持久地坚守!
15年 躺在病床上的父亲
俗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陈若星却是以自己的孝道,创造了一个脑梗瘫痪病人的生命奇迹。陈若星的老父亲因脑梗瘫痪在床已10余年,脑梗瘫痪即使在专业护理学界也属于难题。老父亲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但大小便失禁,饮食也必须依靠一勺一勺地慢慢饲喂打成糊状的流食。陈若星通过自己的心血交加,努力保持了老父亲10余年至今良好的生存状态,得到了许多医界权威的称赞。
老父亲的膀胱造瘘导尿管每天都必须冲洗,每周都必须更换;床上的垫褥每天都必须更换、换洗、晾晒、铺整,铺的时候一个小小的不平整都可能引发褥疮;为了防止褥疮,老父亲每天要翻身两次,之后要全身拍打按摩;老父亲患有糖尿病,每餐饭都要极精细地均衡、定量配制,再一勺勺喂;由于老父亲颌面咬合不佳,饭后,刚换好的床单上又会落上不少渣子,新一轮的清理又要开始……
老父亲常年卧床,消化道蠕动缓慢,大便不通畅。有的医生建议陈若星采用泻药,但她仔细了解到:常年使用泻药会产生依赖,卧床病人最佳的排便护理还是最传统的一连数个小时的腹部按摩。陈若星没有选择简单的泻药,而总是不厌其烦地为老父按摩腹部,忙的时候甚至经常要一边审稿,一边按摩。
对于所有常年卧床的病患,可怕的褥疮总是如影随形。褥疮并非尖端的医疗难题,却从未停止困扰住院的患者,哪怕卧具上一丁点的不平整,哪怕少翻一次身,哪怕少按摩一个地方,都可能导致局部压迫产生褥疮。可是陈若星的父亲卧床十余年,竟从未患上褥疮,这背后,是陈若星十余年如一日心细如发的精心护理,无数个细节在无数个日子里,她竟都一一做到了。
5年 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
如果说照顾老父亲需要的是夜以继日的体力和时刻都不能掉以轻心的细心缜密,那么宽慰照料因高血压中风引发阿尔茨海默症的老母则需要更加惊人的耐心与体贴。老太太刚刚吃完晚饭,就会又问女儿自己吃没吃饭;刚刚下楼拿了报纸还会第二次、第三次地下楼拿报纸,并且说自己的报纸找不见了,被人偷了;至于不会关水龙头、关灯等小事更是司空见惯,加减衣物之类的事情则需要不断地叮咛。更加让人担忧的是:因为病症使然,老太太经常会喜怒无常,情绪忽涨忽落,暴涨暴跌,阴晴无常,为了保持家庭的和谐氛围,使老人在宽松的环境中度日,陈若星每天都必须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安慰老人,提醒她吃药,给她说宽心话,和她一起回忆愉快的事情……甚至一天同样的话要说成百上千遍:冷了加衣裳,热了铺凉席,换毛巾被,所有的生活细节事无巨细都得把心操到。
3年 身患癌症的自己
能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久病的双亲,陈若星付出的艰辛已不是“孝道”两字能够尽述。然而,生活的不幸对一个人的考验,却并未止于侍奉久病的双亲。
几年前,当陈若星发现自己患病,医院建议她尽快尽早手术时,她首先想到的是不能让二老为自己操心、着急,首先要保证他们的情绪安稳与身体健康。所以她一边往返于医院和单位之间,联系就医的诸多事项,一方面提前考虑安排好二老的生活。临去住院之前,她先恳请外地的亲戚来家里帮忙照顾二老,等到去住院的那天早晨,她还撑着虚弱至极的病体在凌晨5点钟就起了床,先把因夏季来到需要换上的凉席为二老铺在床上擦洗干净,又为二老在床头整齐地叠好整整一个礼拜的换洗衣物,然后又为二老准备好四菜一汤的饭菜,反复叮嘱父母亲好好吃饭,这才拿上自己的住院物品赶去住院。
手术结果出来后,陈若星知道自己得的是癌症,但她还是一心想着要让二老宽心,要照顾好二老的生活,在住院接受痛苦的放化疗期间,陈若星仍每隔几天就打电话回家,她强忍着放化疗带来的极度痛苦,装作愉快的声调告诉母亲,自己在外开会一切都好,询问家中生活有何困难,父母情绪是否安好。
就这样,无论是在住院治疗期间,还是出院回家之后,陈若星一直尽全力地关注着老人的情绪,安慰老人的心灵,照顾老人的生活,直到因化疗头发掉光之后,她的母亲才渐渐发现了端倪。在陈若星住院和化疗期间,两位老人又不幸同时病情加重,母亲因血压急速升高被报病危,甚至住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父亲则因肺部急性感染也紧急住院。当时,在西安某医院的住院部大楼里,竟然住了一家三口人!肿瘤科病房住着陈若星,呼吸科病房里住着她的父亲,重症监护室里住着她的母亲。上午,陈若星一边化疗一边多方联系,安排外地的亲戚来西安,与聘请的护工一起照料父亲母亲;联系医生,沟通交流两位老人的治疗方案。化疗完成后,她又顾不上自己止不住的呕吐及深入骨髓的剧痛,戴着因头发掉光而包着的头巾,在楼上楼下步履蹒跚、晃晃悠悠地奔忙着,面见医生,联系护工,为父母端馄饨、送稀饭、喂水果、换床垫……
就这样,一家三口人同命相连,也同“病”相连,共同进行着与病魔和死神的搏斗。庆幸的是,在陈若星的精心协调和呵护下,父母病情缓解,脱离危险,先后出院,但陈若星却只能留在医院继续着她的化疗疗程。
一份爱与爱的传续
如果说,陈若星十余年如一日的孝老使父母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爱的温暖,那么她以身作则给儿子的爱的教育更使整个家庭都洋溢着爱的氛围。儿子小的时候,她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从小到大,将爱的种子深深埋在孩子的心里。儿子长大一些后,每日里看到母亲的孝行,更坚定了端正的品质。
陈若星的儿子硕士毕业后在一所知名大学任教,教学科研压力很大,但儿子平时只要能挤出时间回到家中,总要抢过母亲手中的活,一起照顾老人。平时,他更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老人配置防治褥疮的药酒擦身,为老人护理口腔、造瘘管,为老人分析用药方案。
陈若星看到孝顺的儿子,常常感到无比的欣慰与满足,感到自己再苦再累也都值得了。就这样,爱在这里,在这个小家庭中,不断地传续,一种力量、一种启迪、一种希望在这里不断地成长。
一个人和一个团队
如果说,照料患病的父母是人之常情,在我们这个和谐的社会里,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为人们所司空见惯的话,那么,一个孤身女人要同时照顾两位身患重病的老人,就已不易;而当这个女人本身又是一个重症疾病患者时,这样的举动就实属不易;如果你还得知,在陈若星自己身患重病、又要照顾同样身患重病的两位双亲的情况下,她还率领着一个团队,使一家濒临破产的报纸起死回生、逆境崛起,成为全国著名品牌,获得了“中国十佳专业报”、“中国创新专业报十强”、“中国行业媒体十强”、“西安市精神文明单位”、“西安市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隆重表彰;当你得知陈若星在力图完美地做好这些事情时,还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先后有译著、文学作品、电视剧以及哲学、社会学论文等300余万字出版与发表;先后多次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和省文联的表彰;连续10年均有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和陕西省优秀新闻奖及陕西省首届报告文学奖,多次荣获陕西文物宣传先进个人奖、陕西新闻媒体文化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奖,并荣获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陕西省“百年三八杰出女性”等称号时,你便不得不为之惊叹了!
如今,在文化艺术报社,洋溢着一种德正风清、正直和谐的氛围,许多与报社接触过的人都感叹于这里良好的风气。陈若星的精神,感动着报社的每一位同事,报社出现了团结奋战,以其为楷模的精神氛围,张扬着激情燃烧、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
一个人的十几年
十几年来,陈若星每天工作16个小时,常常一周连转7天,一年工作超过330天。一面是如山的工作压力,一面是家中老父母唯一的依靠,在陈若星的字典里,只好默默删去了“自我”这个词语。十几年来,她几乎放弃了所有的放松与娱乐,连稍微贪睡10分钟都成了难以企及的奢侈。每个寒冷或炎热的早晨,不论再困,陈若星都要咬牙在5点钟起来,为父母准备好一整天的饭菜;每个疲惫的晚上,她又要投入如山的家务;许多个深夜,她要一次次中途起来关切老父是否睡的安稳。有时,老父在半夜排便,她就要半夜为老父换洗、擦身,常常忙完已是天明……
2006年的国庆假期。因节前报社的采访、报道、排版任务极度繁忙,陈若星一直没有给自己放假。想着节日时可以稍稍休整几天,陈若星一时感到轻松了许多,9月30日晚便早早睡下。10月1日凌晨,隔壁房间里一阵呻吟传出,老父亲又突发急病。陈若星连忙披衣起床,打120将父亲送往医院,经检查需住院手术。她只得又抖擞起精神,前后奔忙于医院与家中,继而在医院的病房中度过了整个假期。诸如这样的事情简直太多了,不胜枚举。
多年来,当你看到陈若星在夜晚的报社伏案疾书时,在文化论坛上侃侃而谈时,在她的作品中娓娓道来时,在领奖台上光彩照人时,在与病魔抗争顽强不屈时,在因其出色的报业佳绩而被各级领导部门屡屡赞誉时,你真的很难想到在这一切的背后,陈若星为家中老人所付出的一切,洗洗涮涮、接屎接尿、喂汤喂饭、细心呵护……以及常年在医院、单位和家庭之间的往返奔波。这,才是一个真实的陈若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样的传统老话,在陈若星这里已显得有些苍白。或许,非凡的人生,总是以非凡的不幸来铸就。而人生的精彩,又恰恰在于面对非凡的不幸之时。面对双亲,陈若星心中无我;面对社会,她同样心中无我。在她的心中,永远只有“责任”和“奉献”四个大字。也正是这种忘我无私的精神,使得陈若星谱写出了这一部“三口病人”之家的人间亲情的永恒乐章。
来源:陕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