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9 13:5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3-01-04 10:21 | 查看:1750次
阿陆师傅来了——太仓边检监护中队、太仓港区消防中队的战士们高兴地喊着。
阿陆师傅来了——浮桥镇敬老院的孤老们、浮桥各学校的孩子们高兴地喊着。
阿陆师傅来了——浮桥镇23个村12个街道社区的男女老少高兴地喊着。
这个在浮桥镇无人不晓无人不知的阿陆大名叫陆丁兴,1962年出生的他在33岁那年遇到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他的家拆迁了,为太仓港的建设,他成了第一批失地农民;第二件事是那一年他成了镇文化站的电影放映员。
那一年镇文化站原来的电影放映员因待遇太低跳槽了,当时的主管领导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到镇里放电影去。他二话没说,马上就答应了下来。学习一个月后,他开始了独立工作,但只是一个编外人员,和单位签订了电影放映的承包合同,经济独立核算。随着港区开发的深入,消防中队、边检中队等相继在浮桥镇建立,当他放电影的时候,只要看到有军人路过,他总是热情地招呼他们免费进去观看。后来,他了解到战士们外出的机会很少,便主动上门联系给官兵们每月的月中和各大节假日定期放映,这一放就是14年。期间,随着机构的体制改革,镇政府作了事业单位编外人员一律清退的规定,阿陆也是其中之一。镇文化站站长无奈地找他谈话,没想到他没有向单位提出任务经济上的要求,只是提了个唯一的要求:能不能将电影放映机卖给他继续把电影放下去。就这样,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里,阿陆彻彻底底成了一个文化个体户,一个编外又编外的电影放映员。他骑着一辆三轮车,拉着200多公斤重的设备,风里雨里奔跑在浮桥镇那145个平方公里上。期间,轮到为部队的免费放映日,外面接到的电影放映费再多他也放弃,坚持着为战士们义务放映。战士们把他当作了自己部队的一员,亲切地称他为“编外战友”。尽管大多数战士他叫不上名,但每当听到战士们那南腔北调的一声“阿陆师傅”的时候,但觉得再苦再累也值。随着年龄的增加,那200多公斤的份量在脚下是越来越重了,于是,他买了一辆小面包车,继续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快乐地前行着。
随着港区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强,浮桥区域又建起了边防监护二中队和消防二中队,阿陆免费放映的任务也增加了一倍,但他还是无怨无悔。放着放着,学校里的电影不准收费了,其它乡镇的电影队因此全部解散了,但阿陆还在坚持着,坚持着……学校不准向学生收费,但学生还想看电影怎么办?那就免费放!就当给自己的孩子放。在最艰苦的那个年头里,一年放下来,除了上交的片租和机器维修等费用,算下放一场电影自己才得20元的人工费,家里要负担两个孩子的生活,就靠老婆开的那个小饭店支撑着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坚持着,坚持到了2006年。那一年,太仓市文化局给各基层单位配置了数码电影放映机,文化站站长找到他说:阿陆,现在局里给站上配了新武器,这只是为了农村电影村村放而配置的,规定到村里放电影,不准向老百姓收费,到村里放一场电影市局和镇各发奖励基金100元,村里最多也只能放一场给个100左右的补贴。但片租、机器维修、电脑等配套设备都得由放映员承担,这活你愿不愿意接。“接!”他坚定地回答着。因为随着数字电影的推广和市电影公司的转制,那胶片机的片源已经是一个大问题了。有了数码电影放映机,阿陆如虎添翼,这几年,他每年为村、社区完成市里放映300场左右的露天电影,放映之前,首先为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当好义务宣传员。为了当好义务宣传员,他又自己买了台笔记本电脑,制作各种宣传标语、宣传短片,为百姓放映,并继续每年为部队、学校、敬老院等单位免费放映。
有细心人为阿陆算过一笔帐,从1998年至今,他共为港区内的部队免费放映电影达500多场次,如果按一场两部电影收费500-800元的价格算下来,这些年来,总价值在30多万元,留在军营的时间有2200多个小时。每当说起这些,阿陆师傅总是淡然一笑,他说:“为人做事不能啥都用钱来算,我就想为官兵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阿陆默默无闻地坚持着,但他的事迹还是被媒体发现了,《太仓日报》、《苏州日报》、《江苏法制报》、《科技日报》、《中国边防警察杂志》、中央电视台、太仓市电视台等媒体对他的事迹相继作了报道。面对媒体的宣传,他总是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这事我不做别人也会做的。
来源:江苏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