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8 22:2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年2月 | 查看:1184次
人物故事:
唐明宪,女,70岁,攀矿退休职工,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马家湾社区居民。30年来,她年年“八·一”为部队送自己亲手做的布鞋、鞋垫,一针针、一线线纳出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
在攀枝花,提起唐明宪的名字,可谓妇孺皆知。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妇女,没有华丽的头衔,没有闪耀的奖章,但她却拥有攀枝花消防官兵对她别样的昵称:“布鞋奶奶”、“编外政委”……
一位走进央视新闻的人。走进唐明宪家,在两间小屋里,堆放着许多尚未完工的布鞋和鞋垫。穿针、拉线……,戴着老花镜的唐明宪每天都重复着这两个枯燥的动作。她面前摆放着一台十分破旧的牡丹牌老式缝纫机。那是30年前当清洁工时她用捡破烂存下来的80元钱买来的。说起唐明宪为部队官兵做鞋子、鞋垫的事,还得从1982年说起。那时全国全民拥军,唐明宪也很想为部队战士们做点什么。厂区车间主任就建议她可以为部队做一些布鞋寄去,于是她很快就做了20双布鞋,当年“八·一”建军节就寄到了云南老山前线。从此,唐明宪和部队结下了不解之缘,纳布鞋的手再也没有停过。从1982年开始,她做的爱心布鞋和鞋垫,寄向了全国各地多个部队。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被参与救援的“不怕苦不怕死”的攀枝花消防军人所感动,并与消防结缘,连续4年在建军节前夕,每年为攀枝花消防支队特勤中队送去鞋子60余双、鞋垫120余双。30年来,老人送出饱含拥军深情的布鞋上万双、鞋垫12000多双。2011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唐明宪30年如一日拥军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位常怀感恩之心的“补娘”。为部队官兵们做鞋子鞋垫,唐明宪除了有着浓厚的军人情结外,还出于感恩之心驱使。唐明宪的丈夫曾是一个铁道兵,早年参与了攀枝花西南铁路工程建设,因在工作中受伤导致一只眼睛的视力下降到0.5度。1971年,张思成转业到了朱家包包矿,为了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唐明宪向政府申请,希望迁移到攀枝花照顾丈夫。令她没有想到,申请写出的次年,她就如愿以偿,举家迁到了丈夫所在的工厂。当她户口上的名字从“农业人口”变成“非农业人口”的那一刻,当她第一次拿起扫帚成为丈夫厂里一名光荣的清洁工时,她流泪了。当时尽管住的是工棚,日子也还是很艰苦,但对企业、对铁道部队已经感恩不尽了。刚上班不久,唐明宪发现厂里的工人大都是单身汉,很多工人家也在农村,经常穿着大洞小眼的衣服上班,无人缝补,看上去让人心疼。唐明宪想到自己在农村时针线活还不错,不如帮他们补一补,想到就干,很快她找人写了一块“免费缝补衣服”的招牌挂到了家门口。每到周末和休息时间,她就为工友们缝缝补补,久了,工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补娘”。唐明宪老人这项义务劳动一干就是18年,直到1994年退休时,还有人拿着衣服找上门来要她帮忙缝补。如果按照当时的工价5分钱一个疤计算,在90年代初她就可以挣3万元的劳酬,但唐明宪分文没收。
一个装满了柜子的“宝贝”。在唐明宪老人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几十封来自全国各地部队的感谢信,装满了一个柜子,那都是老人的宝贝。云南老山前线某部队、甘肃省某部队、西藏拉萨某部队……,这些感谢信时间跨度从1982年到2011年,一共有30多封。已经泛黄的信纸,记载着部队官兵对唐明宪老人深厚的感激之情。一封中国人民解放军5609部队的来信特别感人,信里这样写道,非常感谢唐妈妈寄来的鞋子和鞋垫,全体指战员一定牢记你的深情厚谊,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最后还赠唐明宪一副对联:军民同心坚若磐石,骨肉一体固若金汤。在一封封感谢信里,战士们大都亲切地称唐明宪为妈妈,到后来,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战士们在回信中,尊称她为“布鞋奶奶”。唐明宪不识字,就叫儿子给她念这些信,每一次都感到特别温暖,特别幸福。每一封信她都像宝贝一样保存着,看到这些宝贝,她就浑身充满力量,想要更努力地去为兵娃娃们做更多的鞋子和鞋垫。
在岁月的长河中,30年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对于唐明宪老人来说,30年来为部队做布鞋,做鞋垫却是她人生的永恒,一双双布鞋,一双双鞋垫都凝结着她浓浓的拥军之情,虽然她已是七十高龄,拿针线的手不再像过去那么灵巧,但她还是坚持着一个不变的信念:我要一直做下去,虽然我七十岁了,我只要活到八十岁,活到九十岁,我都继续做下去。
来源:四川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