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8 16:3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2-12-31 17:30 | 查看:1206次
44年前的一句嘱托,44年前的一个承诺,44年来始终的坚守,44年来不变的情怀,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用他大半生的时间守望着为共和国解放而献出年青的生命的革命烈士。老人与烈士墓也演绎着一个永不褪色的红色故事。这位老人,就是青县东空城村的乡村教师董俊昌。
一日战友情深义厚 父子接力忠诚守望
1946年7月5日,在第一次攻打青县县城的前夕,晋察冀独立八旅33团和八分区63团、回民支队,驻扎在青县附近。7月6日,下起了小雨,63团的杨国华连长带着通讯员来到东空城村,找到地下党干部董森峰(董俊昌的父亲),商议由他做向导攻打县城,董一口答应。当天深夜,枪声打响了,董森峰引领杨国华连队迅速投入战斗。攻城战打的异常艰苦,终因寡不敌众,我军从阵地上撤下来,22岁的杨国华献出年青的生命。在当时东空城村的胡家祠堂,成了临时战地医院,在院内院外尽是伤员,有的来不及救治加之当时医疗设备及水平有限,许多年青的战士就牺牲了。村里的百姓为牺牲的战士们准备了棺椁,共有30名烈士被群众掩埋在村西。 虽然仅是不到一天的战友,但战场上结下的革命友情让董森峰终生难忘。
1947年6月,董森峰调任青县罗家店乡党委书记,工作间隙,仍经常回东空城村看望烈士。1956年,他因身体不适申请调回本村,一有空就来到烈士墓前,除除草,培培土,和战友们说上一番话。1966年,内乱开始了,董森峰被打成了走资派,本来就身体不好的董森峰被挨乡挨村的批斗,他感觉熬不过这一关。1968年的一天,他把刚刚上完高中的儿子董俊昌叫到烈士墓前,说:“儿啊,爹不行了,也不知道是否能熬过这一关,别的我倒不挂念,我担心我死后这些“老战友们”没人照顾。不知哪一天他们的后人来到这里,如果连坟头都找不到,我会没脸见他们呀!”说着老人老泪纵横。董俊昌看着父亲坚定的说“爹,您就把这个担子交给我吧,我一定会好好地照顾您这些老战友,您老就放心吧!”从那时起,董俊昌就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肩负起看护烈士墓的责任。
传革命薪火先祭英雄 红色情怀再续好姻缘
高中毕业后的董俊昌回村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也就从那时起,每年清明节和新学期的第一课,他带着自己的学生来到烈士墓前为烈士扫墓,向他们讲述当年战斗的激烈、英雄的无畏、今天的幸福;领着少先队员在墓前宣誓:“不忘革命先烈,传承烈士精神。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像这样的入学第一课到如今已整整44年,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到年逾古稀的老者,学生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一代又一代的后生在董俊昌的红色教育中成长。而且在每年的清明祭祀,董家都遵循着一条不成文的家规:先祭英雄,后祭祖宗,这条家规的传承,至今已整整66年,与董俊昌的年龄一般大。
1996年,董俊昌的爱人去世了,孩子们都在外地求学、工作,亲友们看他孤单,就四处张罗着为他再找一个老伴。 2002年,爱情之花绽放在了董俊昌和赵淑云面前。家住沧州市区的赵淑云很满意忠厚朴实的董俊昌,但她提出一个条件:让董俊昌到沧州市区生活。董断然拒绝,他说了两个理由:第一,舍不得村里的孩子;第二,舍不下父亲的“老战友”!静静地听董俊昌讲完无名烈士墓的来历和数十年坚守,赵淑云落泪了,她没想到这么平凡的一个人竟然能为和自己毫无干系的烈士墓相守始终。她说:“老董,你什么都别说了,我跟你去青县,和你一起去照顾他们。”就这样,无名烈士墓前又多了一个可敬、可爱的身影。时光如流水,匆匆漂白了董俊昌满头的青丝。2007年他退休了,赵淑云也没再坚持回沧州生活,“他离不开这块墓地,他说有我们,那些烈士才不孤单。”尽管在村里过日子有着诸多不便,但现年61岁的赵淑云对于和董俊昌一起生活心满意足:“后半生找这么一个品德崇高的老伴,觉得挺好的。”
数十载烈士墓安好 进陵园英魂可依
在1950年前后,先后有来自河间、献县的烈士亲属来到东空城村寻找烈士的遗骨,每一拨亲属的到来都得到东空城群众的热情接待,人们主动的帮着核对,并自发的套上马车送烈士回乡,两年间,共有16位烈士魂归故里,剩下的14座坟茔烈士的姓名、来历因无从查起便成为无名烈士。从照顾烈士墓开始,董俊昌就在墓地周围种了槐树和枣树,年年种,年年长,如今已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这片树林将墓地与旁边的小路隔开,成为一道天然的“保护墙”。
从青年到暮年,董俊昌已记不清到这一片墓地去了多少次。他习惯在墓地长久伫立,追忆一下父亲,想想那些长眠在这里的年轻的生命。每当微风拂过,他都会屏息静听,总能从风中听到父亲的嘱托、烈士们的絮语。但时间的流逝,每每让董俊昌感到担忧。“父亲将看护烈士墓的责任交给了我,我交给谁呢?”三个孩子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南京,都不在家。等他和老伴走不动了,谁来看护烈士墓,长眠异乡的烈士英灵,英魂何依? 他曾四处打听,找到了所有能够找到的资料和可能知道烈士信息的老同志,但没有一丝线索。他只听父亲说,最东头的那一座墓里,埋葬的就是连长杨国华,而仅凭这一个名字,根本找不到他的籍贯和亲人,他们成了无名英雄。“让烈士们有一个更好的归宿是我的心愿。”董俊昌最近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国家正着手将零散的烈士纪念设施进行集中管理,散落民间的无名烈士也将迁入烈士陵园。更令他感到高兴的是,青县重新修建烈士陵园的工程已经开始,对于无名烈士信息的收集也正在进行。明年修建工程竣工后,14位无名烈士将安葬到烈士陵园。“到时候,这些烈士就有了统一的、专门的守护,英魂有依,我也算了却了一份心愿。”董俊昌说,烈士们迁居烈士陵园后,他还会经常去走走、看看。
来源:河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