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2 20:0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1-26 | 查看:1363次
人物故事: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无论你是否承认,当亲人几十年如一日躺在床上需要24小时照顾的时候,当亲人病情不断恶化,挣扎在生死边缘的时候,你会发现孝心是多么沉重的两个字,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孩子的教育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耗殆尽,所有耐心与坚守一次次突破道德底线,一次次拷问着自己的良知。然而,在青海油田机械厂,却有这样一个人,他23年如一日用自己单薄的身躯承担起了这个社会许许多多人叹为观止的责任与爱。他就是王龙,机械厂花维中心车钳班班长——王龙,一名普普通通的石油工人。
王龙出生于1969年,满腔热血的他在20岁那一年,走进了柴达木盆地,虽然只有技校文凭,但他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更被可歌可泣的柴达木石油精神所震撼和感染,遥望着八百里瀚海和巍巍昆仑,抚摸着苍凉的大地,一颗年少的心渐渐有了关于无私奉献、扎根高原的崇高信仰,正当他规划着自己美好未来时,一场噩耗让这份原本阳光的未来蒙上了再也褪不去的阴影。
1991年,王龙的母亲突患中风,脑梗塞,虽竭力抢救,但仍然留下了偏瘫、失语后遗症,从此生活不能自理。王龙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大了,他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来照顾母亲,省吃俭用把自己的日常开销降到了最低标准来贴补家用。正当其他同事、伙伴们在饭馆、酒吧、舞厅体验青春的乐趣时,当同龄人懵懵懂懂追求爱情时,他却在病床前不离不弃地守着不能说话的母亲,悉心照顾母亲的吃喝拉撒,跟母亲说说话,回忆往事、唠叨唠叨单位的事情,尽管他是自言自语,可他知道,母亲能听见,母亲害怕孤独,更害怕冷漠与放弃。
2010年,孩子上高一,可学习极不稳定,王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没有任何责怪,只是耐心地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寻找学习方法,适应新环境……除此之外,他能为孩子做的事情极其有限,他太累了、太忙了。然而仅仅2个月后,厄运再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家庭,王龙的母亲二次中风,随后被查出肠癌,医院尽了最大的努力,母亲的命是保住了,可永远成为了植物人。
也就是从那天开始,母亲就只能吃流食了。王龙需要用榨汁机将食物榨碎,再用导管注入母亲的胃里,每三个小时一次,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尽管这样,王龙还是不允许自己凑合,虽然省去了炒菜做饭的环节,但他还是认认真真地在营养和口感上下工夫、想办法,买餐饮类的书,看美食栏目,只要是能获取有用信息的办法,他都愿意去尝试,他想让妈妈吃得好一点。
敦煌的夏天炎热而干燥,为了不让母亲皮肤溃烂,王龙一遍一遍帮母亲擦洗身子,再换好干净的衣服,尽管他知道,植物人什么都听不见,也丧失了基本的感官与思维,可他依然一有空就坐在床前跟母亲说话,就像以前一样。也许是他心存奇迹,也许他知道,如果亲生儿子都想要放弃的话,那么母亲就真的无依无靠了。
2014年,孩子顺利考上了大学,王龙也算了却了一桩心事,他虽心存愧疚,可依然为孩子骄傲。母亲的病情没有继续恶化,医院的大夫说这是个奇迹,邻居、同事们也说这是个奇迹,大家看到了母亲顽强生命力的同时,更是看到了王龙那颗鲜红、跳跃的孝心,看到了23年如一日的守候与坚持,看到了瘦弱的身躯下一幅比钢铁还要硬的肩膀。
在单位,由于工作突出,1998年,王龙被推举为机械厂花维中心车工班班长,随后的十几年里,王龙凭借自己过硬的技术水平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先后2次荣获机械厂岗位明星,3次机械厂优秀技能人才,2次油田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在单位,他是众人皆知的技术能手,是老大哥,好师傅。
荒芜的柴达木盆地在亿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科学家说,大海孕育了这个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王龙不懂这些,他只知道,母亲养育了他,教他说话、走路、认字,教他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心存感激、善待他人,母亲更教会了他,什么才是不离不弃,什么才是真正的血脉相连。
来源:青海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