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2 11:5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1-26 | 查看:1297次
人物故事:
贾秀芳,40岁,博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从“打工妹”到企业家,14年捐款1500万元帮助上万人。
她从山东乡下“闯关东”跑到哈尔滨,白手起家,14年来完成了从“打工妹”到汽车销售企业家的“屌丝逆袭”。同样在这14年间,她一边脚踏实地创业,一边默默钻进城市的角落,用她粗糙的双手,亲手触摸一个又一个家庭的贫苦与坚强、哀伤与欢喜。
14年,她捐出的善款累计1500余万元,帮助过的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和贫困大学生足有上万人。她说,创业再苦,巧的是从未缺过扶贫的钱,一切像是“老天早就安排好的”。在她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爱心人士加入其中,她却始终退避社会的关注与赞许。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女人,始终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就像伺候自己的父母,做得再好,也不需要别人鼓掌”。
在哈尔滨,博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贾秀芳,既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也是一座城市的良心与希望。
1、“弄丢”了苦命一家人,她在扶贫路上越走越深
贾秀芳今年40岁了。这个个子不高、穿着十分朴素、操着点儿山东口音的女人,奕奕的眼神里总夹带着憨憨的笑容。
在很多熟悉她的人看来,整天开着自家销售国产轿车的贾秀芳,和“大老板气质”毫不沾边。财富有上万种使用方法,贾秀芳却偏要拿来做扶贫,而且默默十几年,对媒体总是退避三舍。记者们对她传奇的“生意经”和“慈善经”倍感兴趣,将她的慈善归因为“年轻时吃过苦,一心想回报社会”。连她自己很难讲得清为何会坚持至今。“有时就像上了瘾,戒都戒不掉。”她想了想,“可能也是因为在我心里,始终有那么个遗憾。”
2000年入冬,在哈尔滨市原动力区妇联的倡议下,贾秀芳跟着进乡走访扶贫。听说只需捐100元钱和一些米面,就能帮一个家庭过冬,这个平生头一次参加扶贫的26岁姑娘,欢喜地跟着大伙,深一脚、浅一脚地下了乡。迈进第一户人家,她就傻了眼:“一个小破泥巴房儿,没个窗户,就糊了层塑料,冷得不行不行了……屋子里到处都是垃圾,只有一张床,连床上堆的都是垃圾……”贾秀芳回忆,这家里的老人是个捡破烂的,破烂堆儿里捡了个神经病的媳妇,生了个小姑娘,等着上学……全家人整天靠一小堆破地瓜和烂菜叶糊口,用捡来的破电线烧皮取暖,屋里刺鼻的酸腐味几乎令人昏厥……
蜷在角落里的小姑娘像个泥猴儿似的,一见贾秀芳,习惯性地缩了一下,想把头藏到肩膀后面去。或许是因为刚当母亲不久,贾秀芳柔软的内心,被那双无助又充满期待的眼睛瞬间击中了。她一咬牙,塞给孩子500元钱,打那天开始,默默对这个飘摇的家庭提供生活上的各种帮助,还帮小女孩顺利入了学。
两年后的一天,她提着大包小裹的生活用品闯进空荡荡的院子,才发现这苦命的一家人搬了家,与贾秀芳彻底“失联”。“遗憾,到现在还惦记着。”直至现在,走在街上,只要看到二十出头的小姑娘,贾秀芳都错以为是那孩子回来了……
可她并未因此灰心。公司磕绊起步,贾秀芳常要靠借钱度日,扶贫的热情却不减反增。到了2002年,她已经将扶贫的范围由原动力区扩大到对道里区、平房区共30多户贫困家庭。有些村庄道路泥泞,车进不去,这个矮个子女人一把扛起沉甸甸的米面和棉被,淌着积雪和稀泥,一步一寸地挪进村。进了家门,对方激动得哭了,她也跟着哭。哭完,抹把眼泪,再去下一家……
她像是上满了“发条”,扛着米面跑前跑后,笑呵呵地,浑身使不完的劲儿。“刚来哈尔滨那会儿,啥苦没吃过?可至少没饿过肚子、没挨过冻……我帮别人不是因为我有多少钱,是因为我吃过苦,才看不得别人受苦!”
2、钱是用粗糙的双手一分分赚出来的,她靠“傻气”和“良心”赢得尊重
贾秀芳完全不介意有人依然叫她“傻姐儿”。她爱美,可那双手总是厚实粗糙,上面写满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扶贫故事,写满了她那段广为人知的生意传奇,也烙印下她笑对困境、坚持要闯一番名堂的倔强与力量。
1989年冬,15岁的贾秀芳只身一人从山东乡下跑到哈尔滨投奔做汽车喷漆工的父亲。家里十分贫困,她不得不放弃读高中。受父亲影响,她渐渐对汽车产生兴趣,跑过很多家与汽车相关的企业找工作,由于年纪小,身体瘦弱,遭尽冷眼。这个倔强的姑娘在市场里卖过菜、在养鸡场做苦力、在饭店做学徒和面案师傅……不论在哪儿打工,总是从每天凌晨忙到后半夜,一个人主动挑起好几个人的活儿,是打工妹堆儿里最“缺心眼”的一个。
傻人有傻福。不久,她在一家汽车配件商店一边卖货、一边销售小解放时,恰巧遇到有客商拿20万元提车,她用这笔钱顺利提到6辆小解放,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当时,汽车厂周边像贾秀芳这样的代理商不下5家,不到20岁的贾秀芳居然成了代理商,引起“圈内”一片不服声。“傻姐儿”暗暗使劲儿:“越是看不起我,我越要干出点儿名堂。”别人卖一台小解放车要赚上千元,她只赚几百块就放货,每次还给买车的客人装一袋大米或一桶豆油。如此以诚待人,让她的客人越做越多,1999年,她开办了轻型卡车经销点,同年注册了哈尔滨市博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在贾秀芳的家人眼里,她做事实在太拼了。有一次怀着孕冒险去北京提车,提回来重新喷漆,为保证质量,她在喷漆房整整蹲了两天,16台车喷完,贾秀芳连唾液都变成蓝色……家人很气愤:“人家卖车,你是要卖命吗?”
正是凭着这股子“傻气”和“良心”、凭着坚定的信念和苦干的劲头,贾秀芳以破竹之势在哈尔滨汽车销售界大展拳脚。如今,她在哈尔滨已经拥有10家相当规模的公司和投资2.6亿元的“巾帼创业园”,在省内外有十几家分公司及销售网点,仅2013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大关……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屌丝,一路摸爬滚打,不断拓展她的生意版图,也完成了内心的自我成长。
她从未忘记自己的穷苦出身,无论遭遇挫折还是风光。“刚来哈尔滨时一无所有,我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哈尔滨人的,如果我不想着回报哈尔滨,就对不起我的良心。”
3、她的扶贫随公司的壮大而步步增长,“扶贫要做得实际,才能走得长远”
贾秀芳的善事越做越多,很多人眼中,这个年轻女人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富有又神秘,事实却并非如此。“公司需要大量资金周转,我又是零起点,哪像他们说的那么有钱?”她笑,“最困难那会儿是2005年,当时跟司机出去谈生意,兜里就五十多块钱,加完油,只够我们俩人吃一碗牛肉面…… 可是钱这个东西不能压着,得让它流动起来,每个人能有多少财运都是有数的,该拿出去的不拿未必是好事。我拿钱帮人,对方高兴,我也高兴,总比舍不得掏,最后招来灾病,把钱用在看病吃药上好。”
连贾秀芳自己都纳闷,她似乎从未缺过扶贫的钱。只要入冬一准备扶贫,公司马上就“来钱儿”。2002年至今,贾秀芳的扶贫做得很稳。在很多与她常年接触的各区妇联人员看来,贾秀芳扶贫的心态摆得很正。她每年跟着挨家挨户地走,真正深入这些贫困家庭了解实际问题,把钱一一塞进他们手里。在每个阶段都有很明确的目标,扶贫范围随着公司的壮大一点点扩大,一步一步做得很实,并不是“一口吃一个胖子”。多年来,她先后为黑龙江省团委创业基金会捐赠100万元;成立了“贾秀芳救助贫困妇女儿童基金”,每年注入资金30至50万元,至今救助了6000余名的贫困妇女和儿童;她在多所学校设立专项奖学金,每年注资20万元奖励那些贫困而品学兼优的学生;她曾多次捐款10万余元为农村学校师生征订书刊杂志……2007年,道里区妇联帮她与4名贫困学生结对子当“干妈”,如今学生们都顺利毕业,其中一名正在读研究生;在汽车职业高中就读的双胞胎姐妹周晓娜、周晓桂,母亲因患癌症在姐妹俩7岁时撒手人寰,父亲也在次年离开人世,姐妹俩2010起年得到贾秀芳每人每年1000元的资助,还常被“贾妈妈”带出去买衣服逛街……她的公司每个月固定两次扶贫行动;每年“三八”节、“六一”、春节、中秋等节假日,或是入冬天气变凉,她都会默默带着员工,车里塞满生活用品和粮食,浩浩荡荡进村……
她与员工组建的这支志愿者服务队,总是默默出现在这座城市最需要他们的地方。2013年8月防汛抗洪抢险,贾秀芳第一个冲往前线,为抗洪队员送去迷彩服、手电筒、矿泉水、手巾、食品等急需物资;2013年11月,暴雪袭城,贾秀芳与员工义务出动20余辆货车和汽车用于拉运冰雪以及道路救援,她购置了多辆大型清冰雪设备,由她公司所属6所驾校、22名驾驶员连夜奋战,并先后为1000余名环卫工人和交警一连提供了一星期的午餐和晚餐,还为环卫工人买了100万元的保温杯和羽绒服;2014年春节,农民工返乡购票有困难,她带着员工集中到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出资近10万元免费为农民工购返乡的车票……
14年,她前后捐出1500多万元善款,善举默默延伸到这座城市每一个小小的角落,帮助上万名贫困的老人、儿童和大学生度过难关。这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女人,一路认下不知多少个“父母”和“儿女”。
每年母亲节,贾秀芳都能收到好几捧来自“儿女”送来的鲜花。故事还要追溯到2012年5月。那是贾秀芳第一次参加市残联的活动,台上的几名脑瘫儿童艰难地控制着不听使唤的四肢,努力让自己的表情不那么怪异,台下的贾秀芳哭得稀里哗啦,别人都进行活动下一项了,她还坐在那里哭,最后冲上去一把抱住了这几个孩子,挨个往孩子兜里塞钱,并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要为他们做点儿实事。”
从那天起,贾秀芳每个月都带着员工去脑瘫康复中心看望200多个患儿,过年过节每个孩子都给1000元钱。渐渐地,孩子们由于营养跟上去了,康复得也很快,56名孩子症状明显改善,77名孩子如今都可以站立行走。孩子们每次一见贾秀芳,就蹒跚着扑进她怀里,不停地在她的脸上亲吻,使劲喊她“贾妈妈”……直至今日,贾秀芳累积为脑瘫患儿捐助累计100余万元。
这个拥有200多个孩子的年轻母亲,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更年轻。随着扶贫力量的加大,她的生意的确开始顺风顺水。尽管行事低调,这些扶贫故事还是像长了翅膀。“生意遇到困难的时候,连汽车厂家和银行也积极帮我。人家凭啥帮?就图你心善,做过那么点儿好事,所以信得过!”
4、“不是所有人都值得帮助,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接受你的帮助”
近来,哈尔滨的天越来越冷。贾秀芳因工作繁忙经常出差,临出发前反复叮嘱员工:“天刚冷一定要去,把煤买好,很多孤寡老人自己没法解决冷暖问题……”
多年来大量的实地走访和女人天生的细腻,让贾秀芳的慈善更加“行之有道”。对于那些孤寡老人,生意再忙,贾秀芳也要挨家挨户亲自去探望;对于脑瘫儿童,生活上的资助必须长久持续;而对于大学生,直接的经济援助其实很难从根本上给他们树立一个健康、健全的价值观,平等和真正的尊重,才能消除他们因贫困的生活现实而造成的心灵伤痕。
上大学是贾秀芳一直以来的梦想。她成立了“哈弗梦想基金”,多年来前后捐出150余万元,以助学金的方式帮助了近300名优秀的贫困学生。事实上,做这个项目时,贾秀芳内心难掩羡慕与喜悦,可她始终没有跟学生们见面,直到去年170个高中生和大学生顺利毕业,在一次基金发放活动中,这个“神秘的阿姨”才第一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面对一双双装满感恩的眼睛,贾秀芳百感交集:“上大学是我的梦想,所以你们是帮我实现梦想,我也从没把这个叫‘献爱心’。我家里穷,所以没有机会好好读书,你们比阿姨幸福。今后的日子里,阿姨还会一如既往地帮助你们,但是你们不要觉得我是在捐款,是因为你们出色,应当得到这样的奖励。”
她用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伤痕与遗憾,去温暖与照亮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希望:只要不放弃,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生活再苦,都不要让生活压迫我们。在员工眼中,这个多年商海闯荡、果敢精明的老板,上来一股子劲也挺“轴”。比如每次路过菜市场,只要看到卖菜的老人,她都当场包圆,买回来拿给公司食堂做成“爱心菜”给员工。马路上、市场边、医院里,只要遇到年龄大身体弱的老人,她都会伸出援手。她的车后备箱里永远塞满了各种生活用品,路上见到拾破烂的老人,就跟见到宝似的,要么就是把老人接到车上拉回家,要么就是把车里的东西往人家手里塞。
秘书曹洪军曾不经意提过两件小事,让贾秀芳百感交集:一次,他在肯德基看见一对穿着破旧的老夫妇,俩人只买了一只甜筒,他就买了个全家桶给了他们,老夫妇特别感激,端着全家桶跑到店门外去吃,说是怕影响到其他人;还有一次,曹洪军发现公司附近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每天翻垃圾,塞给老人200元钱,可老人硬是没要,还对他说:“孩子你放心,我能吃饱饭……”
贾秀芳深有感触。一座城市的繁荣,并非不建立在富人的优越感上,而是所有人有尊严、有血肉、有情怀地生活。她和员工也研究了一些能够让老人接受帮助的方式,比如跟老人说钱是从地上捡的,塞到手里拔腿就跑……
近两年,贾秀芳的慈善现金投入越来越多,去年200万的预算竟然没够用。她救济的方式从直接发钱开始向给人安排岗位、物资支援过渡。她发现,在看起来生活困难的群体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帮助。
一次,贾秀芳听说有20多名妇女生活困难,她给她们找个谋生的出路——在自家的汽车店里擦车,每个月一个人能挣3000多元钱。没想到,对方不领情。一个个看着好模好样三四十岁的女人,一说让她们干活赚钱,有的捂着腰,有的抱着脚,各种身体不适……这下终于惹火了贾秀芳:“我当年可是揣着仅有的五块钱从山东闯过来的,起早贪黑地卖菜、当饭店服务员赚钱,我妈现在都70多岁的人了,还自己动手蒸馒头呢!人不自强,谁也帮不了,我就算有钱,也不能白白养活懒人!”
她拂袖而去,一分钱都没掏。
5、“捐款不为买名声,我得到了远比名声更好的回报”
甚至与贾秀芳关系最为亲近的亲人和朋友,也难以完全理解她这么多年来如此执著的动力究竟是什么。眼看贾秀芳在扶贫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她的家人也曾不止一次质疑她“是不是做得有点儿过了”。作为一个企业大老板,她几乎从不出去洗澡按摩,始终开着自家公司销售的长城汽车。就连美国读书的儿子每个月的生活费,贾秀芳也控制在200美金,儿子要买个手机都要自己打工。有员工起初也对这个“抠门”的老板很不理解,跟贾秀芳开玩笑:“老板扶贫花那么多钱,还不如‘扶’一下我们,我们不也是‘弱势群体’吗?”
14年来,贾秀芳带着员工们走进一个又一个充满苦痛的家庭,尤其每次下乡帮扶贫困儿童,她还会带上丈夫和儿子。员工们一次次潸然泪下,也渐渐从不理解到默默行动与支持。贾秀芳很清楚,善良与正直往往与文化教育无关,只有真正去面对、亲手去触碰,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有一个正能量的价值观,而只有收获这样的体会,她的企业与上万名员工,以及她的爱心团队,才能拥有坚不可摧的凝聚力,才能助她一起帮助在扶贫的路上走得更坚定、更长远。
越来越多爱心人士将贾秀芳作为一个“爱心信息库”。对脑瘫儿童的一对一帮扶,没有人比她做得更扎实,贾秀芳每天接到的电话中,2/3是来管她“要孩子”的。不少女企业家跟随贾秀芳加入爱心团队,多年来对脑瘫儿童提供密切关注与长期资助。贾秀芳突然发现,她和很多人找到了这样一种充满力量的共同语言。“你要相信每个人其实都有爱心,他们都想帮助别人,只是以前没有机会。像我这样的人其实多了去了。”贾秀芳说,“有人说我‘杀菌力’强,能帮他们筛出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让大家的每一笔善款都能落到实处;也有人说我磁场很强,跟着我做这个,他们有动力。我从没想过靠这个出名,我的企业也不需要这样的名气。吃过那么多苦可是身体还是很硬实,企业运转得很顺利,又认识了这么多信任我、跟我一起做善事的好朋友——我已经得到远比名声更好的回报了。”
贾秀芳有3个梦想,并且已经在一一努力中。“首先,要给我的员工盖个‘小区’,让他们跟着我有饭吃、有地方住,一起跟我继续扶贫;第二个梦想,在‘小区’里一定要建个免费养老院,把我遇到的所有孤寡老人都照顾到一起;还要给脑瘫儿童建一个科学、专业的康复中心,也要在我们的‘小区’里。我们员工说了,让他们卖汽车也好、照顾老人也好,只要我在,他们一准听我的……”
回报。比起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回报,在贾秀芳的记忆里,倒是收获到两件“实实在在”的具体回报。
家住太平镇93岁的烈属王文芳家徒四壁,贾秀芳得知,带着员工给老人买来电视、冰箱和近千元的日用品,并且每两个月必亲自去看一次老人。有一次看见贾秀芳来了,王文芳从炕上一下子蹦下来,像个小孩儿似的出来迎。贾秀芳见院里韭菜不错,随口说了句“您真能干”,结果老人家二话不说,“唰唰唰”给割下20米长一垄韭菜,捧到她面前:“孩子,我啥都没有,好不容易能有你‘看得上眼’的东西,你快拿着……”
还有一次,她给小儿子20元钱去买汉堡。儿子回来时只买了个巴掌大的小汉堡,笑眯眯地吃得很香。她问:“剩下的钱呢?”儿子说:“我看门口有个乞丐,就把剩下的钱给他了……妈,我能吃饱。”
“他要是心眼不好使,我就伤心死了……我做得好不算好,只有我的孩子做好了,我才算是真正做得成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回报了。”
贾秀芳望着儿子星星般亮亮的眸子,泪流满面……
来源:黑龙江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