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1 13:2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1-27 | 查看:1818次
人物故事:
张纪清,男,1941年6月出生,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人。1960年起任生产队会计,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担任生产队小五金厂等单位供销员、企业负责人等职务,80年代初在家搞养殖。1983年担任祝塘影剧院会计,80年代末在祝塘工业公司工作直至退休。
在江苏省江阴市,自1987年6月起,一段关于“炎黄”的故事,一直被江阴的百姓传颂着, 20多年来,有一位化名为“炎黄”的人每年都会寄出一笔捐款给江阴祝塘敬老院、社会福利事业以及希望工程,还多次在“七一”前夕交纳特别党费。由于汇款地址不断变更,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试图见得这位“炎黄”的真面目,可是却总是地址不存在或查无此人,“炎黄”究竟是谁,始终是个谜。
江阴“炎黄”终于找到了
2014年11月20日,74岁的江阴退休老人晕倒在向鲁甸灾区汇款时的邮政储蓄银行营业大厅,隐姓埋名无私奉献27年的江阴“炎黄”,这才机缘巧合地终于被大家发现了。接警后赶来的民警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到医院抢救。民警发现,老人身上没有身份证和手机,只有随身携带的3张汇款单据,上面的汇款人写着“炎黄”和“黄炎民”。“炎黄”和“黄炎民”这两个名字在公安数据库里找不到,民警试着在网上搜索,搜索却让他惊讶不已:网上关于化名“炎黄”捐助江阴祝塘幸福院的事迹,以及江阴人寻找“炎黄”、学习“炎黄”的报道,还真不少。这位老人,会不会就是网上这位“炎黄”呢,当把老人的照片通过手机传到江阴祝塘镇,得到证实后,这位让无数江阴人牵肠挂肚 27年的好心人“炎黄”,这才终于被大家发现了。
“潜伏”不留名,是不想让被帮助者知道后有负担
躺在病床上的张纪清老人见到来访的众人苦笑道:“我辛辛苦苦‘潜伏’几十年,没想到还是‘栽’在了警察手里”,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张纪清一脸无奈,“我做的都是些小事,无非是坚持的时间长一点而已。”
“辛辛苦苦‘潜伏’了多年,没想到还是被找了出来。”老人至此还是不愿意公开身份,挂点滴的病单上写的也还是“黄炎民”,他说,主要是不想以恩人自居,也不想让被捐助人有心理负担。
1995年2月24日至6月30日期间,《江阴日报》周末版每期头版推出一篇“寻找炎黄、学习炎黄”特别报道寻找“炎黄”。一段时间后,“炎黄”通过公用电话打电话给江阴日报周末副刊部,向世人第一次披露了他多年化名行善的动机——“我们都是炎黄的后代,位卑未敢忘忧国,只有保持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振兴中华。”同时,“炎黄”希望大家不要再费心寻找他了。
“炎黄”事迹感动了身边人,江阴涌现出了一大批“炎黄”
寻找“炎黄”的风潮曾几度刮过,却始终不得其名、不见其人。但值得欣慰的是,虽不曾找到“炎黄”,但“炎黄”的精神却如星火燎原,在江阴扎根壮大,并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炎黄”,“炎黄”成了奉献者的代名字。
时任祝塘幸福院院长吴军政激动地说“没想到找了几十年不见踪影的‘炎黄’就这么出现了。通过手机传过来的照片一辨认,这位‘炎黄’居然还是身边的熟人。”他告诉来访记者张纪清在镇上就素有乐善好施的好评,但不知道他就是要找的“炎黄”。
正是张纪清27年的爱心坚持,让“炎黄”从一个名字升华为一种奉献精神。20多年来,江阴市多次组织开展学习“炎黄”主题活动,弘扬“炎黄”无私奉献精神;祝塘镇也为此专门成立了“炎黄陈列馆”,表彰在“炎黄”精神影响下,不断涌现的一批又一批乐善好施不留姓名的江阴“炎黄”。江阴也因10万青年志愿者遍布城乡而被誉为“志愿者之乡”。此前,“炎黄”的事迹也曾引起了央视、《工人日报》、《新华日报》、《报刊文摘》等媒体的聚焦,央视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曾专程前来江阴拍摄了专题片《谁是炎黄》。
来源:江苏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