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的战友告诉你:为什么奋斗者的青春最幸福(5图)

发布时间:2018-03-29 10:18 |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2018-03-20 17:31 | 查看:1074次

作者:胡晓宇 张少平 等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向着大海涌流;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唯有奋斗方能留下深深的印记。

放眼今日边关,日新月异的边防建设、逐年提升的信息化管控能力筑起新的钢铁长城,也留下了边关奋斗者的足迹。从巡逻国境线到角逐演兵场,从巡守海防前哨到紧盯雷达荧屏,千千万万边防军人以青春热血、勤劳汗水,守护着祖国和人民的和平安宁,强化着一个民族悄然崛起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那些日夜巡守边防线,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的身影;那些在酷暑寒天、疾风骤雨中,守护万家灯火的身影;那些在艰险困难面前,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的身影……无不是奋斗者顽强拼搏的真实写照。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迈向强军新时代,奋斗是奋斗者永远的座右铭。只有奋斗才能追逐强军梦想,唯有奋斗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群边关战友,采撷他们奋斗人生中的感人细节,感受新时代边防军人的新风貌、新作为。

“铁树”旋转,雷达兵的恒久坚守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胡晓宇 通讯员 张少平

初春,西北某关隘,海拔3267米,驻守在这里的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某雷达站,笼罩在袭人寒气中。

七八级大风每天铺天盖地,狂风掀起的沙砾打得脸生疼,只有顶风旋转的雷达天线,宛如“铁树”,给春寒料峭的关隘平添了一抹春的气息。

“报告指挥室,××批上报,大型机一批一架!”一大早,雷达阵地弥漫的战斗气息便冲破凝寒。

雷达方舱内,操纵班长、四级军士长刘锐坚,熟练操控设备监控目标动态;指挥室里,指挥员、站长朱江与上级指挥所沟通判定,连续准确的空情,有序上传……

“任务验证了我们的实战能力,更检验了既定的雷达探测威力。”朱江黝黑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他说:“这部性能先进的新型雷达,还是2015年秋天,雷达站奉命从西北某重镇移防至此时架设的。”

回忆起刚移防时的情景,这位兰州大学毕业的国防生,语调沉着:“阵地上,孤零零伫立着一排简易板房,狂风袭来仿佛随时会被卷走;冬季严寒,从阵地回到板房,战士们的睫毛上凝结着白霜”……

“不惧苦寒,扎根实干,誓创佳绩”的“板房精神”,正是在那时叫响的——官兵们强忍高原反应,建阵地、架雷达、担负战备任务。

寒风刺骨,架设雷达天线,在荒野中待上一天,战士们冻僵的脸如针扎般刺疼,但乐观的笑声总能响彻云霄,温暖严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铁树”顶风冒雪傲然旋转,作为全旅唯一的“板房雷达站”,难道只能靠艰苦出名?

“要对得起我们吃过的苦!”有着16年军龄的吉林籍老兵曼树冬的一席话,点亮了官兵的心灯,一场向战而练的攻坚战打响了!连队主官自选主战专业,与战士一起练、一起比,训练电脑大伙儿抢着用……

去年春天,暖日晴风初破冻,高寒缺氧的阵地沸腾了!

副站长陈鹏飞从旅里领回了“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先进基层单位”等奖牌,全站官兵兴高采烈地将奖牌悬挂起来,一张张面庞漾起幸福的微笑。

“铁树”旋转靠硬功。在改革大潮的搏击中,雷达站官兵获得了砥砺前行的无限张力。

雷达操纵员、四级军士长罗元进,2016年底作为“精武尖子”调到雷达站。为了适应装备性能不同的新情况,他每天上机熟悉兵器性能、航路地标,坚守45天后,便能单独担负战备任务,成为战勤“一号班”成员。

再后来,他将自己多年探索的空情保障绝活,传授给年轻战友,将操作员判定复杂目标速度提高了一倍,“混批错情”几率明显减少。

“较真!较劲!”如今,训练室内,罗元进时常利用休息间隙,按照新大纲标准展开强化训练,“新标准、新挑战,要把装备潜能挖掘到极限,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这名34岁的雷达兵眼神坚定。

“95后”报务员、上等兵万培祥,也有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

几年前,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军校考试的万培祥,曾一度情绪低落,朱江专程带他到驻地附近的“湟鱼洄游观察点”参观,感受湟鱼逆流而上的壮观场景。

那次,万培祥猛然醒悟。回到宿舍,他写下感悟文章《飞跃的生命》,抒发了内心的触动,也坚定了奋进拼搏的信心。

从那以后,万培祥值班训练充满激情,一举夺得“报务专业考核第一”的好成绩!新年伊始,他和战友纷纷摩拳擦掌,期待在练兵备战中实现新飞跃。

好消息接踵而至。年初,雷达站新营房落成启用,官兵们搬离了活动板房,但“砺剑高原织天网,战风斗雪展豪情”的使命责任,已如绿树般深植心中。

三个月来,雷达技师、三级军士长靳亚伟,一直单独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另2名技师探亲休假,他必须坚守战位。

室外滴水成冰,某新型雷达出现故障,靳亚伟顶着寒风上阵地抢修。这名有着18年军龄的老兵,不顾长年坚守阵地患下的关节炎,在寒风中一待就是一天。

春节前夕,妻子带着5岁的儿子,千里迢迢上阵地陪靳亚伟过年。抵达那天,因为战备任务他没能去接;母子俩走时,他又因战备值班没能去送……

“雷达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无论部队改革,抑或阵地移防,雷达天线不能停止旋转!”一遍遍凝视妻儿的照片,靳亚伟语气铿锵。

“住进新营房,但‘板房精神’不能丢!艰苦奋斗的激情要越燃越旺!”乔迁新居后的第三天,在雷达站组织的“再立新功”主题演讲上,报务员、上士杨柴军的激昂演讲,引来阵阵热烈掌声。

这个春天,杨柴军给自己定下新目标——在练兵备战中,当一名真正的尖兵。

西北春来晚,“铁树”报新春。新大纲施行后,训练难度增加、任务加重,雷达站官兵加快练兵脚步。再过几天,等冻土融化,他们要在阵地上栽种一片油松林,种下绿色也播种希望。

葱郁的小树,将和官兵一道迎风成长,和“铁树”一起报新春!

与“无言战友”温暖相伴

■段青

在入伍前的19年中,余晓山的世界始终是春季——他的家乡在云南怒江大峡谷,山野四季常青,江水清澈如碧;一家人生活的村庄,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连队驻地的春天,与家乡截然不同。”余晓山笑着说。在海拔4200米的青藏高原,春天给人的印象,除了雪花飞舞,还有朔风如刀。

去年9月,余晓山应征入伍,这个傈僳族小伙儿第一次走出大山。新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离家2000多公里的青海玉树某骑兵连,成为一名高原骑兵。

余晓山说,在家时,往年一开春,他总会跟着父母从村里出发,走几十里山路,到镇上的集市摆摊卖米线,力所能及为家里做点事儿,帮父母减轻负担。

而这个春天,余晓山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忙碌与充实:他必须学会与“无言战友”——“太子”朝夕相处。

新兵下连第一天,连队就为新战友举行了专门的仪式,每个人都有了一匹属于自己的战马。但经过几个月相处,性格桀骜的“太子”对余晓山始终保持警惕,不让他亲近。

余晓山有些泄气。班长鼓励他说,马儿通人性,一定要慢慢培养感情,以心换心。

班长的话,余晓山记住了。

他白天为“太子”梳毛、刷身,深夜为它捎去一个馒头或是自己舍不得吃的苹果,天不亮就起床为“太子”套马鞍、加固马掌。渐渐地,“太子”跟他熟悉起来。

高原的春天姗姗来迟,没有新鲜草料,“太子”食欲不佳,这可急坏了余晓山。他多次向有经验的军马医生、军马饲养员请教,将干草料打粉后,再加入食盐、钙粉和鸡蛋搅拌。果然,“太子”吃得津津有味。

忙活了大半天,余晓山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脸上却挂着满足的笑容:“过去跟着爸妈,我做过无数碗米线,给军马做饭还真是没想到!”

随着与“太子”感情的加深,课目训练也逐渐默契。而让余晓山没有想到的是春节前发生的一幕。

当时,他正在参加5公里越野考核,由于体力不支摔倒在地。

拴在不远处的“太子”挣脱缰绳,四蹄腾空飞奔而来,低下头轻贴他的手臂,既像是安慰,又像是要扶他起来……那一瞬间,他感受到了一种无言的温暖。

“新的一年,很期待即将开展的骑术专业训练。”余晓山说,他与“太子”越熟悉,就越想与它一起驰骋草原,“只有经过专业骑术训练,我们才能真正成为配合默契的战友。”

余晓山记得,刚下连时,班长告诉他,青藏高原的春天依然会十分寒冷,可他却觉得,这个春天特别暖——有“无言战友”相伴坚守,有心中的期待和向往,冰雪高原透着浓浓的暖意。

买瓶香水寄爸爸

■樊超

“是王班长的包裹到了!”“怎么这么小啊?”初春的一天上午,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修理所战士,围着一个巴掌大小的包裹瞅来瞅去。

“都干啥呢,叽叽喳喳的!”一声高亢的嗓音传来,嘈杂的现场顿时安静下来。四级军士长王保虎把包裹拿在手里,定睛一看,是从河北老家寄来的。

在战友的催促下,王保虎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裹,包裹内竟是一瓶香水。一张纸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亲爱的爸爸,平时多喷香水,但也别把叔叔们呛着了。”战士们看后忍俊不禁。

王保虎是旅里的“修理大拿”,别看他个头不高,修理技术却赢得了全旅官兵的钦佩——他曾3次夺得上级装备岗位技能比武“桂冠”,十几年来,经手维修的装备车辆从未出现“返厂”情况;仅凭声响,就能推测出各种车辆和发动机的“工龄”和“脾气”。

一般的装备故障,在王保虎这儿都“不是事儿”,唯一称得上“事儿”的还是他身上那股渗着汗腥的油污味儿。

“闺女说了,那叫臭。”王保虎一脸幸福的笑容。

春节前的一天,得知妻子黄金岩带着6岁的女儿王歆艺要来部队探亲,王保虎抽出时间,一大早就赶到澡堂洗了个澡。正当他打算回宿舍时,手机铃声响了:“王班长,拉水车底盘下沉,您快来瞅瞅!”

王保虎顾不上多想,径直向修理车间跑去。他心里清楚:拉水车出问题,一线哨所的战士们就喝不上水!

来到修理车间,像往常一样,他娴熟地钻入车底,左手仔细排查每一个零部件,右手拿着扳手“叮叮咚咚”敲击,不一会儿工夫,浑身上下沾满油污。

“是减震弹簧老化了!”故障原因很快查明,王保虎重新为车辆更换了新备件。在目送拉水车启程驶向边防一线后,他这才想起来队探亲的妻女。

当一身油污的王保虎赶回宿舍时,妻子和女儿已在门口等候多时了。“爸爸!爸爸!”小歆艺高兴地扑到王保虎怀里,在他脸上亲了又亲,过了一会儿,她皱着眉头说:“爸爸臭……”

见到这一幕,一旁的战士禁不住哈哈大笑,妻子黄金岩也跟着笑了。

第二天,晨光微露,王保虎接到旅作战值班室的电话:“03号巡逻车执勤途中在某边境地段抛锚,立即前往抢修!”放下电话,王保虎立即带领维修小组,赶赴抢修现场。

望着爸爸远去的背影,小歆艺趴在妈妈耳边说:“我想让爸爸香香的!”

母女俩探亲返家后,小歆艺督促妈妈带着她,专门去商场买了一瓶香水,并附上纸条、亲手包裹好,寄给远在边防的爸爸。

图①:初春,冰雪消融,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官兵在中缅边境一线巡逻。图②③④⑤⑥:我奋斗,我幸福,我们是新时代边防军人。这组镜头是边防军人在训练、巡逻、执勤中。

新目标蕴含新希望

■刘旭 甘汶鑫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彭小明

3月中旬,西藏高原依旧冰封雪冻,而在银装素裹的群山之间,一群驻守高原的年轻军人却是精神抖擞,在训练场上龙腾虎跃。

清晨6点,西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指挥保障连中士马浩走下哨位,把棉衣、棉帽往宿舍床上一放,径直走向操场,加练5公里越野。

新修订的军事训练大纲颁发实施后,马浩和10名训练尖子担任教练班长。

面对全新的训练要求,他在训练日记中写道:“蛇形跑需要更强的身体灵活性,相应训练要跟上;单双杠练习是必训课目,应增强上肢力量;考核成绩细化为四级制,分层级训练势在必行……”

“全新挑战,必须勇往直前!”马浩说,按新大纲标准施训,作为带兵骨干,关键是自身素质要过硬。为此,他坚持新课目先训熟,新要求先达标;自己先学懂弄通,再对身边战士进行“传帮带”。

“特别能吃苦,军事素质了不起!”提起马浩,战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高原环境恶劣,他和战友们的训练劲头始终不减,他笑言:“生命有禁区,打仗不能有盲区!新大纲训练没有老本可吃,只有付出更多汗水,才能达到新大纲标准要求!”

前不久,马浩所在旅由传统步兵旅转型为合成旅,从山岳丛林转战高原腹地,新增专业10余种、新接装备百余件,射击数据、身体机能都要重新适应高原环境。

“挑战前所未有,每名战友都绷紧了弦,瞄准新目标,憋着一股劲,苦练高原作战硬功!”马浩说。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春伊始,马浩带领全班战士,向着新制订的一个个“小目标”冲锋——有的决心打破自己的训练纪录,有的瞄准全连训练龙虎榜,有的想在全旅“摘金夺银”。

“我的目标是把功劳簿压箱底,争取带领全班在新大纲训练中夺下‘标兵班’头衔!”说这话时,马浩一脸自信。

脚踏实地奋斗,成为全旅官兵的共同追求。二次入伍的列兵王旭,来到部队后立起了自己的新目标。

一年前,王旭刚脱下武警警服退伍,为圆自己的“特种兵梦”,他又一次参军入伍。这次,基础训练明显优于新战友的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射击、班战术等“含金量”更高的课目上。

为提升射击水平,王旭每次射击练习都主动“加码”—卧姿、站姿据枪练习,他在枪管上放两个弹壳,枪身下吊一个水壶,一练就是半小时。有时高原缺氧让他憋得难受,但一想起心中的“尖子目标”,他强迫自己咬牙坚持。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上等兵周翔是“红箭反坦克导弹班”操作手,微胖体型给他的训练带来不少烦恼。

看着战友们出色的训练成绩,他立起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只要一有时间就铆在器械训练场,争分夺秒与自己赛跑……

3个星期后,周翔瘦了10斤,月底综合考核时,单杠成绩闯进前十名,被连队评为“进步之星”。

“只有奋斗才能成就更美好的明天,只有奋斗才能做更好的自己。”周翔露出幸福的笑容,他说:“作为践行新时代强军目标的一分子,我要瞄准自己的训练目标,感受奋斗的幸福、成就心中的梦想!”

(照片由韦启位、王添昊、李国涛、刘思祺、张中强、徐先传、黄明钐、王刘金、钱秀杰、王山峰、何博帅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