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岱同志生平(组图)

发布时间:2018-03-04 10:03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3月03日 04 版 | 查看:2431次

1986年春节,邓小平同志在四川成都听取杨汝岱同志汇报工作。新华社发

2013年1月1日,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新年茶话会。这是习近平同志与杨汝岱同志握手。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1983年,杨汝岱同志在四川省邛崃县(现今为邛崃市)黑虎村养兔专业户邢春林的家里,同群众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吴祖政摄

1989年10月,杨汝岱同志(右一)在四川农村考察粮食生产。新华社发

1992年2月18日至23日,杨汝岱同志率四川省代表团到广西沿海沿边地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衡志诚摄

 1996年3月8日,杨汝岱同志在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刘建国摄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农业和经济建设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四川省委原书记杨汝岱同志,因病于2018年2月24日17时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杨汝岱同志1926年12月出生于四川仁寿。他青年时代就接受进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1950年1月参加工作,195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月起,先后任四川省仁寿县富家区工作员、青年干事、组织干事,县土改工作队副组长、组长、队长。1952年5月起,先后任四川省仁寿县方家区副区长、区委副书记。1954年11月起,先后任中共四川省仁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1970年4月起,先后任四川省仁寿县革委会副主任、中共仁寿县委书记。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和批斗,他仍始终坚持党的原则,坚持真理,对党忠诚。针对四川省大部分农村不适宜大面积种植双季稻,而当时又要求将稻麦两熟改为双季稻加一季旱作的情况,他坚持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实话,通过详实调研和深入实践,大胆提出并实践了“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三季总产900斤不如两季总产1000多斤)的粮食生产改革措施,得到省委的采纳并推广,为提高四川粮食生产提供了经验。他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特别是针对仁寿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状况,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修建了被誉为“川西第一海、成都后花园”的黑龙滩水库,水库蓄水3.6亿立方米,为上百万人提供生活生产用水,结束了当地用水严重短缺的历史,为全县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四川省当时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深入农业第一线参加劳动、领导生产,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在基层经历了多个工作岗位的扎实历练,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培养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1977年3月,杨汝岱同志任中共四川省乐山地委书记、乐山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同年12月起,先后任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副省长,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委常务书记。他主管农业农村工作,参与领导了四川农村改革,在全省大力推行“放宽政策,让农民休养生息”的方针,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推行联产承包到组、到户的责任制,纠正一些地方对群众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纠偏”的做法,为四川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为全国的农村改革提供了经验,作出了贡献。

  1982年12月,杨汝岱同志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992年10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他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四川省委一班人,带领四川人民艰苦奋斗,实干苦干。他时刻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经常深入到边远贫困山区、民族地区调查“温饱工程”的落实情况,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探讨脱贫致富大计。他走遍四川的山山水水,全省217个县(市、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大量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大胆进行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提出了省委的经济工作方针是“城乡一盘棋、工业两手抓、农村三句话”,即把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包括乡镇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一盘棋来统筹考虑;工业上一手抓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手抓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上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主持谋划了“依托两市(成都、重庆)、先抓两线(沿盆地内两条主要交通干线的市县)、开发两翼(川东三峡库区和攀西川南资源区)、带动全省经济上台阶”的区域经济战略布局。针对四川的地缘特点,开展了“盆地意识”大讨论,提出并实行了“借船出海、借边出境”的对外开放方针。在他的倡导下,川、桂、滇、黔、藏五省(区)和成、渝两市联合起来,共建出海大通道,联合走向东南亚,坚持完善了定期召开经济协调会的制度,得到中央大力支持,推动了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的开放合作。实践证明,这些政策和方针符合四川省情,对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问题始终高度重视,特别关注广大丘陵地区农民解决温饱以后的致富问题。他对扶贫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改变四川农村的落后面貌,1984年主持召开了秀山会议,正式提出开发扶贫,并推动设立了“四川省黔江地区”,为探索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新路子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还主持开展了发展林业、生态保护、县级综合改革、农工商一体化等工作。这些工作对四川的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始终把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记挂在心上,经常向中央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实际工作。

  1993年3月、1998年3月,杨汝岱同志相继当选为政协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党组成员,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多次率领全国政协视察调研团,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深入基层,重点视察了农业生产、京九铁路、兰渝铁路、扶贫开发、水资源保护及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等重大问题,推动了南昆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向中央提出了很多有分量的意见建议。1994年,他对10多个省市的农村调研后,针对影响农民积极性和农村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交了《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认真调动农民积极性》的调研报告,受到中央高度重视。1999年,他通过赴吉林省视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建议将吉林省作为全国生态建设试点省列入环保总体规划,受到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环保部门认真研究论证,及时将吉林省纳入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进行指导和管理,对保护“北大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疾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1997年率团赴陕西省视察扶贫工作后,协调中国扶贫基金会向榆林地区捐献了大量物资和款项,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吃水困难问题。2001年,他牵头组织全国性县乡公务员工资发放问题调研,历经9个月,赴6个省区市,先后形成《关于确保县乡干部工资足额发放的建议》、《确保县乡干部工资足额发放必须从体制上采取措施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高度重视,推动全国范围内基层公务员工资发放问题从体制上得到了解决。他积极促进大团结大联合,坚持发扬民主作风,坚持求同存异原则,主动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界人士合作共事,广泛团结和联系各界人士,参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和海外联谊工作,努力推动人民政协的制度建设,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开创人民政协事业新局面,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汝岱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杨汝岱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具有坚强的党性,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高度评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衷心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他坚持真理,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考验。他勤于学习,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他作风民主,宽厚待人,团结同志,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他情系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诚心诚意帮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他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德高望重,平易近人,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杨汝岱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生。他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杨汝岱同志永垂不朽!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