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6 09:15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1-15 05版 | 查看:572次
——以五个“过硬”锤炼“关键少数”⑤
盛玉雷
领导干部自身的作风不过关、不过硬,就会脱离群众,也难以做到徙木立信,推动党风社风进一步向好
近期,不少地方遭遇大雪降温天气。据报道,某地民政部门向社会及时公布几十处临时避寒点,但记者调查发现,其中多处场所存在避寒物资不齐全、人员准备不充分等问题,让本该暖心的举措在落实过程中打了折扣。类似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情况,说到底还是作风不过关、不过硬的老问题。
“必须做到作风过硬,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作风问题,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持之以恒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久久为功祛除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郑重的提醒,殷切的嘱托,既是对高级领导干部的期望,也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要求。
历史经验表明,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早在1940年,毛泽东就曾提出“我们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相比“党部成了衙门,党员成了官僚”“精神堕落,只知道做官”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政风、军风、民风,被外国观察家评价为“中国的希望”。事实上,执政党有什么样的作风,一个社会就呈现出什么样的风气,一个国家就展现出什么样的未来。
有人说,“在中国,饭桌是观察社会风气的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通过管住了一些领导干部的嘴,从而赢得了无数人民群众的心。正风肃纪、激浊扬清、革新吏治的务实之举,推动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必须看到,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一些不良作风,松一松就会反弹,歇口气就会抬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更何况,领导干部自身的作风不过关、不过硬,就容易脱离群众,从而难以做到徙木立信,推动党风社风进一步向好。
以调查研究为例,有的干部浮光掠影,喜欢“蜻蜓点水”式调研;有的领导颐指气使,醉心“钦差”式调研;有的同志挑肥拣瘦,倾向成绩显赫、问题不多的“嫌贫爱富”式调研……不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又怎能换来老百姓掏出心窝子?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到河北农村调研,一屁股坐在了农民家的门槛上,跟讲真话的群众交朋友,将真实情况反映到中央,促使问题得到解决。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只有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解决问题才能势如破竹,改进工作才能立竿见影。
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领导干部要练就过硬作风,就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升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在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中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在倾听人民呼声、虚心接受人民监督中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在服务人民中不断完善自己,做作风建设的积极践行者,而不是被动参与者。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焦裕禄因为孩子看了一场“白戏”,便严厉批评并立即把票钱如数送到戏院,建议县委起草《干部十不准》,规定领导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不叫一处放松,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点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以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勇气加强作风建设,练就过硬作风,我们就一定能锻造出更加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为国家和民族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