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怀念——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地震灾区干部刘庆禄

发布时间:2009-06-25 19:53 | 来源:2009-06-25 中国文明网 | 查看:1761次

  新华网成都6月24日电(记者刘大江 苑坚 叶建平)2009年1月17日,四川省什邡市一家殡仪馆,哀乐低回、鞭炮震耳,上千名群众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为优秀共产党员、什邡市政府办公室干部刘庆禄送行。

  刘庆禄与妻子的一张合影摆放在灵柩前,这成了刘庆禄生命的定格:肩披鲜艳的大红绶带,胸戴鲜艳的大红花,挽着同样装束的妻子,他微笑着,憨厚、质朴。绶带上醒目的大字十分抢眼——“抗震救灾模范个人”。

  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平凡岗位上激情燃烧,以最后的生命守望着灾后重建与家园恢复。

  “刘庆禄——”不知谁轻唤了一声。蓦然间,现场大多数人热泪滚滚而下……

   一张工作照折射一个平凡生命的高度

  一本名叫《忠诚》的画册里,登载着目前能够见到的刘庆禄参与抗震救灾的唯一的一张照片:他正在帐篷里核对物资接收数据。照片中的他普通得几乎没人注意。然而,正是有了无数像他这样的干部,才托起灾区明天的希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下午4时半,余震不断。在什邡市政府的大院里,匆匆赶来的刘庆禄一把抓住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汪正德。

  “汪主任,安排我做啥子?”

  “指挥部正在开会,你随时待命!”

  “要得!”

  当天晚上11时,刘庆禄押送着什邡市第一车发往极重灾乡镇的物资出发了,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终于送到了洛水中学救援现场。返回市区时,已经次日凌晨4点了,9点钟刘庆禄又马不停蹄地押送救灾物资前往湔氐镇龙居中心学校救援现场。

  汪正德说:“当时刘庆禄和大家一样,当起搬运工、装卸工,就这样不停地装车、押送、卸车。13日晚上11点多,我看他脸色都变了,就让他休息,他根本不听。我只好让他当‘押送队队长’,负责运送物资车辆的调度,但他根本闲不住。在群众最需要吃喝的头几天,他不顾山上随时滚石的危险,调度完了,总是亲自押送物资,跑遍了红白、蓥华、八角等重灾山区乡镇。”

  刘庆禄同事廖行富说:“5月13日晚上,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来了。天上下着大雨,物资两三点还没卸完,老刘衣裤全湿透,他回去打个盹儿,大清早又来了。”

  刘庆禄身患严重的高血压病,并在2008年春节期间住院一个月,市政府办要求刘庆禄量力而行,但他完全不当回事。连续的高温和严重的休息不足使刘庆禄同志的血压明显升高,在工作中时常头晕眼花,他吞颗降压药继续坚持。

  那些日子里,没有人记得负责救灾物资接收、发放、押运的刘庆禄究竟来来回回跑了多少趟。留在同行者记忆中的是,很多时候还在路上运送物资,天就已经亮了。

  洛水镇党政办副主任刘焕平说,震后最初的那几天,食物和水严重缺乏,群众人心惶惶,救灾人员也缺乏充足的食物,刘庆禄及其同事们一次又一次送来的食物和水不仅及时缓解了当时的困境,更让受灾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心,给了救灾人员有力的后勤支撑。

  什邡市商务局的杨友平曾和刘庆禄在物资调拨组共同战斗了200多个日日夜夜。杨友平说,2008年11月,北京援助什邡的过冬物资抵达什邡,几天时间里,刘庆禄带着他们几个人接收、调拨、发放了86个车皮90多万件衣被。“那几天一共只休息了七八个小时,而且都是在火车站露天的空地上,趴在临时办公的桌子上打一小会儿盹。到了深夜,冷得人发抖。”

  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灾区进入恢复重建的关键期,物资调拨组经历了几次裁减,从297人到90人、从44人到16人,直到最后剩下9个人,刘庆禄每次都坚持留在这个工作量很大的“灾区生命保障线”上。

  考虑到刘庆禄患有高血压,什邡市政府秘书长席建国要求把刘庆禄换到轻松的岗位去。可还没找他谈话,刘庆禄先找到了领导说:“年底事情多,我熟悉物资接收调拨工作,我负责把这个仓库守好。”

  2008年12月30日,什邡市委、市政府召开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刘庆禄是抗震救灾物资保障的模范个人代表。办公室通知刘庆禄前去参会,他却说自己正在值班,要去几个受灾镇发放过冬物资,就不参加了。但大会要求必须本人出席。一直忙到参会前10分钟,来不及回家换件衣服,刘庆禄直接从仓库赶到大会现场。就在这里,他留下了他生前最后的影像。

  2009年1月14日下午3时,从北京运来400台电暖器,杨友平和刘庆禄负责接收清点数量、检查质量,需要值班到第二天早上8时。电暖器每台重35公斤,刘庆禄总会放下接收单,和搬运工一起搬运。期间,作为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的刘庆禄只和武协的同志一起吃了点饭,就匆忙赶回仓库,和杨友平一起清点物资。晚上11时左右,刘庆禄感觉身体不适、脸色发青,才发觉匆忙间将降压药忘在饭桌上了。与杨友平打过招呼后,他便赶回聚会处取药,刚进门便一头栽倒在地。

  经专家诊断,刘庆禄因过度劳累引发突发性脑溢血,15日中午医治无效去世。

   一份生死协议照亮一个红色灵魂的深度

  一份责任自负的“生死协议”平摊在记者面前。

  “不住院。刘庆禄”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分明显示了签字者的决心。

  这恐怕是什邡市人民医院医生薛道艳从业以来接到的最棘手的病案。这个倔强的病人在2008年正月初一晚上9时多进院时,病情很严重,临床诊断为“3级高血压”,收缩压高达230,这意味着随时将出现脑溢血、中风等并发症。薛道艳当即要求病人住院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出乎意料的是,病人拒绝了医生劝告,表示一切后果自负,愿意签字为证。于是,在什邡市人民医院门诊病人简易登记表上的“医生已告知与本病相关的注意事项”栏中,破天荒地出现了那个“奇特的签字”。而在送进医院前,病人已经连续间隙性气紧3天、发作3次。

  薛道艳无可奈何地摇头:这是个不要命的人。

  这个“不要命”的病人叫刘庆禄,当时是什邡市政府办公室行政科科长。他签订那份“生死协议”的理由很简单,第二天即正月初二,该他值班,一住院就会影响工作。

  行政科长是个权力不大、事情却很多的官,因为繁忙,被称为“政府管家”。不计名利、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这是刘庆禄给自己定的原则。

  刘庆禄在工作上“不要命”,在单位上是出了名的,因此,他被称为 “拼命三郎”。

  他对工作一直兢兢业业,来得早、走得晚,从来没有无故耽误过一天。雨季前单位化粪池清淤,他总是站在最前面;单位宿舍维修,他顶着烈日亲自爬上楼顶,陪工人一起检查、施工;单位车辆出了故障,无论多晚,刮风下雨,他都会带上技师,亲自前往修理;每年春节期间组织单位植树,别人还在走亲访友,他却走到河滩、爬上山冈去考察、选址,确定每一株树苗的种植位置,还要亲自组织分发树苗,手掌被荆棘划烂了、脚跌破了,甚至有一次他滑进了冰冷的河里,领导和同志都劝他回去休息,但他都笑呵呵地说:“我是练武的人,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

  作为“政府管家”,很多时候是无名英雄,政府组织召开会议,刘庆禄要提前进行安排。会议结束,他要等到会议室打扫干净才最后离开;工作就餐,他往往要将领导、同事们安排以后,才最后吃饭;安排公休假,他总是尽量把自己靠后安排,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轮到他时,已经安排不出时间休假。

  一个将党和人民的事业视为“生命的红色灵魂”的人必定是一个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坦君子,因此,刘庆禄经常“得罪”妻子、女儿。

  女儿刘小戈在成都读书时,刘庆禄管理着单位十几台车辆。一次,刘小戈和几位同学因事要回什邡,说好下午他开车去接,结果他不出意料地又迟到了。晚上,当他开着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面包车赶到成都,向等得不耐烦了的女儿和女儿的同学道歉,说是找人借车耽搁了时,刘小戈的同学悄悄问刘小戈:你父亲不是管着十几台车,咋还会去找人借?刘庆禄无意间听到后却回答说:“我是管车的,更应该带头遵守单位的规定和纪律,以免群众产生误解,影响政府的形象。”

  一个红色灵魂的深度必定是用关心群众利益的程度来衡量的。常常惹家人生气的刘庆禄接待来访群众却如沐春风。

  在什邡市政府办公室工作10年,刘庆禄接待来访群众不计其数,无论事大事小,分内分外,他总是坚持“一张笑脸相迎、一声问候相道、一个座位相让、一杯热茶相递、一份耐心相听、一腔热情相助、一个满意相送”的原则,认真倾听群众的声音,耐心做好宣传解释,积极协调落实相关工作,想方设法解决困难,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2007年7月,地处什邡的四川蓝剑集团因改制引发民企纠纷,上百名群众情绪激动,到市政府集体上访。刘庆禄虽然当日未值班,却主动上前接待群众,一方面全力做好解释,以谈心、聊天的方式拉近同群众的距离,稳定群众的情绪;另一方面迅速将情况报告给领导,巧妙、妥善地协助领导化解了群众的怨气。在随后的两个月时间里,他也不顾有病在身,同工作组一起走村入户,深入群众家中座谈,交流思想,宣传政策和法律。上访群众感动地说:“刘大哥把我们当成自家人,把我们的事当作自家事,真是个热心肠的人。”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