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1 19:02 | 来源:南风窗 2018-01-09 | 查看:579次
尽管工业中国和纽约式的都市一样光彩夺目,但城市背后的中国形象,依然由一个去世44年的武术宗师长久支撑。
荣智慧
几次与香港黑帮成员街头斗殴、被打得落花流水后,14岁的李小龙开始学习功夫。
那是1955年。刚经历了大量难民涌入的香港,人口激增至220万,即使李小龙家境富裕,也免不了要在放学后卷入因龙蛇混杂带来的帮派冲突。
李小龙的决定开创了一个电影时代。在叶问的指点下,他的一些动作堪称完美,比如截拳和跳跃踢。1973年,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和李小龙共同拍摄影片《龙争虎斗》(Enter the Dragon),自此,他的名号、中国功夫以及香港形成了一场席卷电影世界的风暴。
近半个世纪后,美国电影网站IMDB上依然有影迷不断写下留言:“他是最著名、最有魅力的中国男性”;“影片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的最佳视角”……
香港依然是好莱坞电影展现中国特色的首选取景地。就像诺兰导演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在香港中环取景,即使被当地环境保护分子投诉“整夜开灯浪费资源”也“在所不惜”。
“黄金时代”
电影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故事发生的城市,往往是观众能够最快获取、留下最多印象的谈资。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片热闹景象,票房收入连年走高,好莱坞大片中的“中国元素”也总会成为“热门话题”。
票房高了,自信就有了。几年前《南风窗》记者参加某电影公司的年会,正襟危坐的老板忽然当头一声大喝“恭喜你们”,唬得在座的人无不面面相觑,老板慷慨激昂:“因为你们赶上了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可以上溯到10年之前,很多学者也将2008北京奥运之年视为“大国崛起”的标志性年份。10年来,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从43亿元升至500亿元,那么,观察其中占据每年引进片票房前10位的好莱坞电影中呈现的中国城市,也许可以一窥中国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的面貌。
从2008年至2017年,每年票房前10的总共100部引进片中,出现中国城市的几率其实并不高。香港出现的次数最多,分别在2011年《变形金刚3》、2012年《敢死队2》、2013年《环太平洋》、2014年《变形金刚4》中出现。北京、上海、澳门都是2次,广州1次。除了国际大都市,自然风光也入过镜,2010年《阿凡达》取景张家界,2014年《变形金刚4》取景武隆。
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和澳门,恰恰组成了中国城市最发达的梯队。不过,同样是城市的展示,不同的好莱坞影片也会做出不同的角度呈现:有的时候,城市表现出了“工业中国”的魄力;而另外一些时候,城市则表现出了后工业时代全球化都市的魅惑—这既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写照,也是好莱坞接受到的中国印象,即中国的城市一部分是制造工厂,为世界输出任何设备、机械;而另一部分则是世界繁华大都市的复刻,服务业占有极高的比重,CBD高楼林立,衣香鬓影。
《环太平洋》是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暗示着工业中国的制造重镇常州出现了(机甲组装工厂镜头),意味着全球化的繁华都市香港也出现了。该片中国大陆票房累计6.9亿人民币,约等于1.05亿美元,而北美的票房收入是1.018亿美元—如果再考虑到票价差异,就能明白该片在中国有多受欢迎。
这部科幻怪兽片讲述的是太平洋深处出现了一个平行宇宙的传送门,一大群外星怪兽从传送门进入到地球大开杀戒,世界各国合作研发了能够和怪兽抗衡的武器“机甲猎人”,由两名脑部神经网络互相串连(浮动神经元连结)的操纵者同步操作。凭借机甲猎人,人类和外星怪兽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生死战役。
残酷的战役均发生在太平洋沿岸,香港一战尤为激烈,来自中国的“赤红风暴”和来自俄罗斯的“切尔诺·阿尔法”均不敌两头怪兽的进攻,最后还是由美国男性莱利和日本女性森真子操纵的“危险流浪者”大胜而归。中国观众对常州生产的“赤红风暴”津津乐道,把这个三头六臂、三胞胎控制的威猛机甲的各项参数倒背如流。
“熊猫快递”和酸葡萄
好莱坞大片里的中国城市也许出现的次数和镜头并不算太多,但确实已经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现象”。逐渐开放的中国电影市场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像《环太平洋》一样中国票房超越北美票房的事情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无论是否拥有中国投资,好莱坞制片商们都会主动或下意识地在制作和营销过程中考虑如何迎合中国市场。
这种策略被美国一档脱口秀节目戏称为“Pandering Express” (Pander Express熊猫快递是美国著名的邮寄公司,熊猫被视为中国的象征,而pandering则有迎合之意),“迎合(熊猫)快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迎合中国观众,二是迎合中国官方机构。
观众方面,熟悉的城市地标、人气明星和文化元素有助于好莱坞电影打入本地市场。尽管引进片的平均产值远高于国产片,但内地观众还是会率先选择华语电影。2017年中国票房前5名中除了《速度与激情8》外,其他4部影片均是国产片,说明中国观众依然习惯于观看源于自身文化背景的电影。而且香港出现最多,主要也是由于在大陆取景审批手续较为繁琐,不是合拍片的话更有不少硬性的制约条件。
好莱坞纷纷在本土化上施招,试图拉近和中国观众的距离。这方面的最佳案例是2013年的《钢铁侠3》,该片原本是第一部由中美两国联手合拍的超级英雄电影,之后由于中国对中外合拍片提出新的规范而不得不改为进口买断片的方式引进放映,但该片仍然保留了合拍片的大量形式:中国投资,中国演员,中国场景。
引进片中的普通分账大片,制片方的票房分成比例只有25%,而合拍片分成比例和国产片待遇一样,接近50%。这是直接影响到制片方收益的大事。即使不以合拍片方式引进,中国市场的蛋糕也已经够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还在不断高速增长,票房分成虽然只有25%,但片方不用承担高额的税费,欧洲市场虽然分成多,但税额奇高,所以算来算去,好莱坞努力讨中国观众的喜欢也是稳赚不赔的事情。
除了观众之外,好莱坞“迎合”中国官方机构也是小心翼翼。在经历了《加勒比海盗3》和《木乃伊3》因有抹黑嫌疑而惨遭删剪之后,各大好莱坞制片商在近几年都“洁身自好”起来。片商们在送审之前往往先进行严格的自我审查,规避可能会引起争议的一切内容,以确保后期引进的顺利进行。
电影《钢铁侠3》和《奇异博士》就改掉了原作漫画中可能会引起官方不满的中国反派,并尽量淡化对西藏的描写。《钢铁侠3》里的反派角色“满大人”在漫画原著中本是通晓功夫的中国巫师,最终由白人演员本·金斯利扮演,对此剧组称:“我们不愿意让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傅满洲’(陈查理系列小说中的亚裔超级邪派)那样的刻板印象,只是想将他打造成一个充满中国元素的角色,(他)代表着对《孙子兵法》走火入魔般的执着、以及对各式古老艺术的钻研。”
但也不是所有好莱坞创作者都不吃“酸葡萄”。2013年初上映的《007:大破天幕杀机》把夜幕下灯火辉煌的上海外滩作为詹姆斯·邦德寻找恐怖分子的首选之地。该片是007系列50周年的纪念之作,却着重渲染了一个英雄迟暮的“落伍”间谍在英国前工业时代的庄园里苦苦追寻自我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当今国家经济、政治实力形势对比的文化心理写照。再比如 《环太平洋》香港一役,还不是美日联手一举大败外星怪兽,中俄联手拼了命还是打不过?
“地球是平的”带不来文化震惊
中国城市在好莱坞大片中的几次出镜,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中国观众既自豪于城市的出现,特别是北上广的居民往往会更加集中注意力观察自己城市的地标;也气恼好莱坞用“人傻钱多”来定义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毕竟,城市只是一个故事发生的场地和背景,而场地和背景往往在好莱坞大片中并不重要,就像詹姆斯·邦德在赌场智斗对手,没有人会在意这个赌场在拉斯维加斯,在蒙特卡洛,还是在澳门。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美国观众有没有注意到中国城市的出镜?他们会不会以此来重新观察和认识中国,并调整看待彼此的角度?最好的可供观察的例子是2014年的《变形金刚4》,该部电影是“中国元素”扎堆的集大成之作,光是中国取景就有5个地点。影片原计划是中美合拍,最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旗下的1905电影网成为协拍方,影片为引进片。中方在协拍电影过程中,特别注重为中国形象“纠错”和强化中国形象,比如在中国的场景中要挂上中国国旗。
在《变形金刚4》的成片中,最终可以看到三个中国城市及其数个地标:北京,盘古大观、鸟巢和水立方;广州,广州塔、猎德大桥、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鲗鱼涌海山楼、土瓜湾天台、金钟政府总部和西九龙海滨长廊。同时,该片还加入了一大堆的“中国”元素,除了李冰冰、吕良伟、王敏德、韩庚、邹市明等中国演员、体育明星加盟外,还植入了大量中国品牌广告,包括蛋白粉、牛奶、汽车、电视、珠宝、矿泉水、功能饮料,甚至鸭脖。
IMDB上该片共有970多条评论,提到中国的评论不到2.5%。这些评论基本上围绕大量的中国植入广告,倒不是批评中国,而是批评派拉蒙利欲熏心,植入太硬,干脆“就叫170分钟的广告片算了”云云—这一点倒是和中国观众的评价不谋而合。
其中仅有一条评论脱颖而出,“出现三个中国城市香港、北京、广州是聪明的策略,中国相当迷恋变形金刚。中国本来就是变形金刚粉丝的集聚地,但是我作为英国出生的中国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骄傲。因为影片里,我们就是一群制造设备、会打功夫、碰到大事却只能四散尖叫逃命的乌合之众”,名为“rena-liu94”的网友认为,“这依然是一种刻板印象”。
美国观众并没有把《变形金刚4》里的中国城市当回事,也许因为看惯了纽约,都市对于美国人已经审美疲劳,而影片中出现的中国城市和地标本来也是对标纽约(城市建设有言“北上广看香港,香港看纽约”),而且中方也有意展示三座城市的现代化标志,北京没有故宫镜头,广州也没有老西关场景,所以“地球是平的”带不来文化震惊,美国观众更没法“大惊小怪”,因此也就很难见到有人会像评论李小龙电影那样说“从中可以观察到中国文化”。好莱坞大片里有中国城市,但是谈不上有中国文化。
这也是为什么评论里只有中国人、即使是英国出生的中国人能够为此感到讽刺:中国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但是好像在文化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而且,尊重问题也许很难仅仅用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来解决,因为在电影界里,今日拿出去的,远不是《马路天使》和《小城之春》这样的作品。
考虑到IMDB是最为开放、普及的电影在线数据库,李小龙的象征性地位依然无可撼动:一部《龙争虎斗》的评论数目,比“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霸王别姬》、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评论加起来还要多。这也意味着,时至今日,相当一部分的美国观众,依然将李小龙视为“中国”的化身。
尽管工业中国和纽约式的都市一样光彩夺目,但城市背后的中国形象,依然由一个去世44年的武术宗师长久支撑。而且,李小龙身上不仅带有功夫之王的光环,也往往裹挟着浓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这也是绝大部分美国观众所感受到的情绪。2017年《战狼2》打破了大陆影史票房纪录,单片票房高达 56.81亿人民币(约8.73亿美元),这一数字恰恰印证了他者对中国的“想象”和“观察”—每13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观看了这部散发浓厚民族主义味道的影片。
也就是说,美国观众的中国印象并没有更新,李小龙的影子被投射在今日的吴京身上,而且民族主义式的英雄依然得到了最广大中国观众的拥护。当然,民族主义的情绪有时候常常显得缺乏思考,“东方本位”式的呈现又往往过于看重他者的眼光,虽然说这些东西在中国电影中并不是天然应该摒弃,但除此之外,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观众似乎多年来一直在这两个圈圈里打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城市”现象,提醒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和文化的倾斜天平之上。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