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贵明:用责任铺出扶贫的金光大道

发布时间:2017-12-30 13:5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7-18 | 查看:965次

2015年10月份,刘贵明被公司选派到公司精准扶贫联点帮扶村——城上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城上村是一个回汉杂居的村落,共有124户468人,其中精准扶贫户为29户,84人,是2016年黄南州脱贫攻坚村之一。虽然在扶贫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但是他沉下心来,真干实干,用行动感东村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2017年5月刘贵明荣登“中国好人榜”。(中国文明网) 
  村民都说,刘书记来的这一年里,村子和以前不一样了。如何不一样?为29户贫困户提供帮助人均价值1.3万元的生活物资;集中慰问村里80岁的老人;为6名大学生各提供了2000元生活补助;对34户村民进行了危房改造,让他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协调县电信公司投入资金263万元,实施“三网融合”项目……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这是一年多的扶贫攻坚中,刘贵明用责任交出的成绩单。这成绩的背后是他走村入户,听民声,摸民情,解民困的写实,是他立项目、积极为村子“输血”和“造血”努力,更是他呕心沥血走在扶贫大路上的见证! 
  扶贫攻坚,要用实干“输血”。如何把村里的优良资源变成村民兜里实实在在的收入,是刘贵明驻村后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的问题。他通过深入摸底发现大部分贫困户思想保守,经济来源也很单一,主要靠务工、务农,再加上他们文化层次比较低,要做通工作,他没有少跑农家做工作,没有少受农户的讥讽和白眼,但是他并不气馁,而是沉下心,除了为村子发展拉来项目资金,更是耐心细致地从思想上帮村民拔出穷根。如此带领村民摆脱贫困,才使得群众信任他,愿意跟着他干。 
  精准扶贫,离不开责任“造血”。扶贫关键在“授之以渔”,“路子”对了,才会鼓了“袋子”。刘贵明与扶贫工作组结合城上村土地、林地特色和地理位置优势,围绕全村产业发展,引进项目,采取“贫困户+非贫困户”的模式,真正做到了因村因户因人制定帮扶措施,充分利用他们的土地、山林、劳动力等资源,区别贫困群众不同情况,瞄准规划、产业、项目、资金、贫困对象精确发力,为他们找产业、做项目、改危房,努力为他们解决发展产业的资金、技术、市场,这些路子,是他真抓实干的写照,更是带领脱贫致富的党性见证,也是村子精神风貌提振的动力。 
  要让群众脱贫,必须激发他们的内动力,只有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才会成功。作为驻村干部,只有多点刘贵明这样的实干精神,才能切切实实地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将政府和企业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中,帮助他们克服眼前的困难,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形成合力,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用对群众的满腔热情、对乡村的责任去铺开了脱贫致富的金光大道。(钱小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