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6-08 20:54 | 来源:2009年01月15日10:53 人民网 | 查看:3784次
魏来,男,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计算机系软件工程专业2005级学生。
2008年5月14日,在东汽中学救援现场,魏来和刚刚换队休息的队员们等着下一次换班
2005年9月,魏来由新疆米泉市第一中学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进入大学三年多来,他德能兼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校期间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技术竞赛活动,并于2008年获得学校的最高荣誉奖项——“院长奖”。
在汶川5.12大地震救援行动中,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先后在都江堰聚缘中学、都江堰市中医院、都江堰新建小学、绵竹县汉旺镇东汽中学、绵竹县东汽叶片大楼、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城等4个城镇48个作业点开展救援行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计算机系2005级学生魏来,从都江堰市新建小学救援行动开始,志愿协助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进行现场救援,先后协助救援队营救出数十名被困儿童、学生和其他被困者。
一封迟到的“感谢信”
2008年12月1日,汶川地震的半年之后,每个人心中都还对那场灾难记忆犹新,但更多的人早已投入到了紧张而又繁忙的灾后恢复之中,为灾区经济的复苏做着自己的贡献。就在这个时候,一封来自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来信,让全校的师生认识到了一位我们身边的英雄。一个在汶川5.12特大地震中无私奉献,而又不留下姓名的学生;一个让救援队苦苦寻找了半年才找到的学生;一个事迹卓越感人却又对周围老师朋友只字不提的学生;一个默默为灾区奉献至今的学生。他就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软件工程2005级学生——魏来。
一位抗震救灾中的“战士”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阵剧烈颤动,那时尤其是四川儿女,顷刻间失去了重心,随着大地剧烈地摇动着,我们屏住了呼吸,为生而挣扎着。汶川县映秀镇,以它特有的形式,以每秒7000米的速度把自己推进了全世界人们的视线。就在所有人都不知所措的时候,魏来同学穿上了自己的轮滑鞋,只身一人前往了重灾区——都江堰市。他独自滑行数十公里,于12日晚9点来到了都江堰市。在那里,他来不及惊讶,也来不及恐慌,迅速投入到了抗震救灾之中。冒着瓢泼的大雨,他协助交警疏导交通,为赶去救援的成都司机做向导,在大雨中寻找被困的群众,之后又协助出租车司机把受伤群众送回成都。在成灌高速上抢救伤员数个来回后,他来到都江堰市“新建小学”,在那里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起初救援的设备非常少,他就和成都武警指挥学院的师生们一起用双手和脸盆挖学生,足足挖了5个多小时。在这期间他不光协助战士救治学生,他还为医护工作者充当“雨伞”,为被困儿童充当“点滴瓶(支架)”。事后的录像中发现,瓢泼的大雨中他把自己带去的雨伞打在了废墟中医护工作者的头顶;他把战士们给他的雨衣,披在了废墟中被困儿童的身上;他冒着狂风顶着暴雨为埋在废墟中的儿童充当“点滴瓶(支架)”。当时,余震肆虐,用木头支起的支架一会就被暴雨狂风还有余震掀翻,而四周又没有任何可以支撑的物体,他就主动拿起了点滴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录像中的他颤抖的双手拿点滴瓶的画面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官兵。回来的时候他告诉我们,他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他知道,拿在手中的药水是下面孩子们生的希望。在漫长的5个小时救援中,他和武警指挥学校的师生们从废墟中搜救出了被困儿童50余人。
5月13日6时,一支来自北京的救援队进入了他的救援生涯,应该说是,他融入了这只专业救援队的救援行动。这只救援队就是当时在整个四川乃至全国最为专业的救援队伍----中国地震紧急救援队。并且,他也是唯一一名坚持和救援队11天战斗在一起不曾分开的编外人员。很快他就融入了救援队的救援行动。因为他进入现场比救援队要早,所以很清楚在哪些地方有幸存者。很快他就指出了几名被困学生的具体位置,这为国家救援队赢得了宝贵的救援时间。经过魏来同学和救援队官兵的努力,很快又从新建小学救援现场救出了十几名被困学生、其中包括总理一直挂念的王佳琪小朋友。
随后他又应总理的命令前往绵竹市汉旺镇救援东方汽轮机厂。在东方气轮机长救援的过程中,救援队负责人发现他是一名私自从学校跑出参加救援的大学生。考虑到救援队的救援性质,救援队曾多次给魏来讲述救援队将要进入极度危险,极度复杂的救援现场救援,并多次要求将他安全的送抵成都,可都被魏来回绝了。在救援队发给学校的表扬信中这样写到“救援队得知他是在校学生后曾一次次提出将他送回成都,可都被他拒绝。”
在东汽救援现场他一次次的想要冲进第一现场,都被救援队指挥们拉了下来,在多次“调解”失败后,他得到了给救援队观察余震的工作,主要任务就是用简单的方法感应余震的到来。他在矿泉水瓶里面放上沙土然后摆成一排观察水面的波动情况,当水面出现异常的时候,他就迅速发出消息通知废墟下的队友。因为在现场所有的队员都是在已经倒塌,或者是将要倒塌的废墟中作业的。余震的到来对每一个战士的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据他回来讲述,这个任务虽然安全,但是极度的枯燥。他为了让更多的专业救援队员进入现场救援,自己主动承担起来大部分观测任务。他一干就是几个昼夜,一盯就是几个小时,困了累了就脱掉外套,让夜里刺骨的寒风叫醒自己,饿了就拿出没有吃完的干粮充饥。他告诉我们,虽然他不能再进入第一现场拯救被困的群众,但是他依然站在“战争的最前线”,守护着所有官兵和被困群众的生命。每当救援队换班,新的负责人到来的时候,必然会问他休息了没。可他每次总是撒谎“刚醒”!因为救援现场任务紧迫,就再也没有人追问下去,就这样他一干就是几个昼夜。在这期间他参与救出了当时感动了全中国的“可乐男孩”薛枭、“手机姑娘”卿静雯、“阳光女孩”马小风,以及三位国宝级专家,还包括东汽叶片分厂的刘海波厂长等十几人被困群众。
之后,救援队接到了总理的命令,兵分两路,一路前往汶川县映秀镇,一路前往北川县城。这回他被正式的编进了救援队的二连,和战士们一起奔赴重灾区——北川。
救援队的营地被分配在了离北川县救援现场五六公里外的地方。由于到达北川县城的时间实际已经超过了救援的黄金时间,所以进入北川县后的主要任务,已经由救援转变到了搜索。这支救援队,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生命探测设备和生物搜索技术,这是别的救援队伍所没有的。可是这些设备虽然先进,但依然笨重,厚厚的保护箱总是给救援队带来很多的烦恼,于是魏来就每天主动为救援队搬送设备。几十斤的扩张钳,一抬就是十几,甚至几十公里。
后来,当魏来得知救援队中医护工作者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并且每天要背着重重的医药箱四处搜救的时候,他又当起了医疗队的勤务兵,担负起了医疗设备的运输。事后他告诉我们,背医疗器械可比抬救援设备难受多了,因为他知道那些瓶瓶罐罐都直接关系到可能被找到的幸存者的生命,当时医疗设备非常匮乏,心里的压力让他一直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在北川的救援持续了5天,他和救援队的队员们走遍了整个北川县城。在恶劣的搜救环境下,他和救援队员们依然在震后169个小时内,在北川一家农贸市场内毫发无地营救了救出了一位60多岁高龄的幸存者,这也创造了救援队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个不留姓名的“活雷锋”
和救援队共同奋战了10个昼夜的他,却在部队回到绵阳面对锦旗和鲜花以及各种荣誉的时候,悄然离开了部队,一个人独自回到了成都。
在国家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给魏来发来的表扬信中有这样的记录:“救援结束后,魏来同学悄然离开部队,不辞而别”,“经多方联络历经半年时间才得知”,“救援结束,悄然离开,不辞而别,多方联络,半年时间”。这一连串的字符似乎在唤醒着什么。
当我们好奇的问他为什么不留下自己姓名的时候,他幽默的回答:“我留了啊,他们都知道我叫——大学生!”此时此刻所有的人无不感受到了一丝感动。
我们又问为什么在电视上没有看见他的影子呢?他的回答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很平静的告诉我们,他害怕那些镜头。他的服装特别,而且发型特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样子也特别,所以成了很多媒体在第一时间进入灾区时的拍摄对象,但他是私自从学校跑出来的,他害怕远在数千公里外的父母在电视上会看见他,因为他在离开学校参加救援的时候甚至没有给家里打一个电话。他告诉我们,他从小是独生子,被家里所有的亲属当“皇帝”一样把他养大的。如果家里人在电视看见他,必然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现象。他说从小最疼自己的奶奶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所以他从那一刻开始,故意的躲避所有的摄像机的捕捉。而且穿上了和救援队一样的衣服。他甚至开玩笑的说:“其实躲镜头也是一个技术活呢。”
一位默默为灾区群众奉献至今的“大学生”
当问及他为什么悄然离开救援队回到成都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回答引出了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在救援队10天的救援过程中,有无数他们救出的被困者坚强乐观,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位官兵的心。其中一名叫做卿静雯的女孩让他记忆犹新。后来媒体称这个女孩叫“手机姑娘”。他告诉我们由于救援难度大,这个女孩可以算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但是是最后期间才被救出的女孩。女孩失去了右腿,左腿在当时也危在旦夕。魏来在北川的救援期间就一直挂念着这个女孩。所以在部队回到绵阳整顿休息的时候,他就悄然离开部队。
也许是缘分,他们救出并且一直挂念的卿静雯就在他当志愿者的华西医院,他就这么在医院一待就是几个星期,照顾伤员,当静雯父亲得知他还是学生的时候,也多次要求他赶快回到学校。经过了和静雯父亲“协商”后,他还是假装回学校,因为那个时候他不想过多的给那些受灾家庭带来心理负担。离开了静雯的病房,他便开始了在华西医院的“游击志愿者”的生活。
一个把创业基金全部拿给灾区的“创业者”
从医院回来后,大四的他基本没有什么课程,周围的同学都开始为着自己的工作忙碌着。可是魏来却从家里要来2万元钱准备创业,而创业的目的又一次的感动了我们。
他准备在学校开一家花店,他告诉他找来的员工,他要把这个花店所有的利润捐给灾区。起初没人相信。他就给他们讲述了他在灾区所有的经历,这让所有听了他的故事的同学深深感动并决定跟他一起为灾区打工。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他开始组织更多的人为灾区做贡献。
可就是在大家正准备把花店开张的一刻,一位灾区同学的提示让魏来的心揪了起来。时间瞬间已经流失了5个月。冬天慢慢的爬上了灾区的每一个山头。魏来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找了他的那几个朋友,告诉他们要迅速为灾区捐赠过冬物品。他告诉朋友们要用开花店的钱作为路费去其他几个大城市,求助一些企业,让企业老板给灾区再多做一些贡献,于是他踏上了去深圳、北京的行程。
在北京,他拨通了在灾区救援时相识的一个士兵的电话,恰逢这名士兵休假归队,就这样他又一次遇见了救援队,又一次在北京遇见了“手机姑娘”卿静雯。当得知卿静雯病情有所好转但还在治疗的时候,魏来心里还是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魏来把所有的路费留给了静文的母亲,自己只留下了一张火车票的钱回到了成都。他的事迹感动了搜救中心每一个认识他的人,搜救中心决定,用一种他们救援队成立以来最正式的形式对魏来的无私精神予以表扬。于是在魏来上了火车的第二天,那封表扬信就进入学校所有师生的视线,于是才有了一开始那封迟到的感谢信。
一个立誓为公益事业奋斗一生的“魏来”
当学校领导得知魏来因为服务灾区而耽误了很多招聘机会的时候,对魏来进行了指导,看是否能够给予帮助,他的回答是:他以后只想更多的服务于四川,服务在那些他曾经救援过的地方。
(该人物由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推荐)
(责任编辑:张方)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