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3 21:3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8-02 | 查看:967次
个人简介
她是一个让曾经放浪不羁的帮教对象甘心唤作“妈妈”的人,一个为给戒毒进步青年争取权益“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一个为海口戒毒帮教工作创新出累累经验的人……她就是海口海甸街道禁毒办副主任符良玲。她善良热心、坚强执着却泼辣敢拼,是个六年如一日为帮教对象回归社会而奔波的共产党员。2017年,符良玲荣登6月“中国好人榜”。
被人辱骂,差点被打,甚至被威胁,这样的社区禁毒工作你能坚持多久?当记者随机采访一些市民时,有的说最多能坚持一个星期,有的说能坚持一个月,但没有一个人说能坚持一年。而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甸街道禁毒办副主任符良玲就是在这样的工作上坚持了7年。在这7年里,带着这份坚持,她用真情温暖了许多“瘾君子”的心,让他们回归正常的生活。截至目前她已经成功让148名戒毒人员彻底戒掉毒品,过上了新生活,让一个个染毒家庭的生活恢复往日的宁静、和谐、幸福和快乐。
1.不辞辛苦 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希望
2017年7月1日,记者见到符良玲,一头卷发,面容清瘦的她坚强又不失温柔,带着一股别样的韧劲。她走上前轻轻握住记者的手,露出温柔的微笑。就是这股韧劲和这样温柔的笑容,慢慢地敲开了那些戒毒人员“尘封的心灵”。赢得戒毒人员的信赖,是帮助他们脱离毒海的关键。但这份信任来之不易,提起两年前去社区戒毒人员阿伟家里拜访的经历时,符良玲和同事仍心有余悸,回忆当时的场景时,符良玲双手紧握,试图还原当时的紧张场景。
符良玲向新同事传授多年禁毒帮教经验和心得 。图片来源:法制时报
两年前,阿伟从戒毒所出来。按照规定,阿伟要到海甸街道禁毒办找符良玲进行尿检、建档。可阿伟却迟迟不来。于是,符良玲让社区综治办工作人员上门通知。工作人员回来连连摆手:“玲姐,我不敢去了,去了就没命了,那家人说,再去就拿刀砍死我。”没人敢去,工作还要做,符良玲决定自己去。
第一次去,大门紧闭。符良玲敲门表明身份时,阿伟的母亲一听是禁毒办的工作人员,便开口大骂:“都怪你们,我儿子染毒了,你们来了让邻居看我们笑话。”老人边骂边把符良玲给的宣传材料扔到地上,符良玲捡起资料在门口傻站了一个多小时。
第二次去,铁门关着,里面的木门却开了。阿伟的母亲生气地说:“你咋还敢来?”符良玲等老人数落完,悄悄将宣传资料塞进了门缝。
第三次去,铁门依旧关着。老人看到符良玲后很意外:“你这姑娘,怎么又是你啊!再来,我儿子要拿刀砍你了。”
第四次去,老人终于开门让符良玲进去。“你是好人,要不然不会来那么多次,但我那染毒的二儿子做不了主,这件事我得跟大儿子商量。”符良玲跟老人没谈一会,老人的大儿子回来了。对禁毒办工作人员很抵触的大儿子看到符良玲后情绪激动,大声喊道:“谁让你们来的,你们来干什么?”喊完顺势拿起旁边的凳子要打符良玲。“‘嗡’的一下头大了,当时我已做好被打的准备。”符良玲说,还好当时老人反应快,看到儿子拿起凳子,立即把符良玲推出门外,迅速把铁门锁上。
“虽然很怕,但我心里更为阿伟着急,他要是不来尿检、建档,系统录入时间就要过了。”幸好,老人做通了大儿子的工作,时隔三天,阿伟在媳妇和儿子的陪同下,过来禁毒办进行尿检和建档。从那开始,在符良玲的鼓励下,阿伟一点点拾起了信心,一家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担心别人嘲笑家里有“瘾君子”。“真的很感谢玲姐,是她让我有机会向家人证明我没有再吸毒,是她温暖了我和家人绝望的心,给了我们希望。”阿伟感激地说。
符良玲获奖照片。图片来源:个人提供
“我以前胆子很小,经常会哭,晚上都不敢出门,一开始面对这种情况我也很害怕,但因为有我爱人和儿子的支持,我做得越来越好。”符良玲告诉记者,她的爱人是位一线民警,爱人在工作岗位上不顾个人安危,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她内心一次又一次更强大。
“有时候走访帮教对象,遇到一些紧急的事情,玲姐都是把我们护在身后,自己冲在前面。”禁毒专员陈珊说,符良玲是他们禁毒专员的榜样,有时候跟着符良玲到“瘾君子”家中拜访,一天走下来,脚都被磨得起泡,腿都走软了也没见到几个人。“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希望,刚刚到社区接受戒毒的人员往往不主动,甚至带有抵触情绪,但我们不能退缩,只有勤跑腿、勤动嘴开展‘上门服务’,才能一步一步打开他们的‘心结’。”符良玲说。
2.春风化雨 温暖是一剂戒毒“良药”
“阿莲的父亲生病了,我要到医院看看。”“阿飞尿检时间快到了,要督促他过来。”“要及时帮老李解决就业问题。”……在符良玲的办公桌上,有着8本关于戒毒帮扶工作的笔记,里面不仅记录着具体的工作安排,也凝聚多年积累下来经验与思想。经过多年的帮教经验,符良玲有了一套自己的戒毒帮教模式。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我们因人而异做帮教帮扶工作。”符良玲说,在开展戒毒(康复)帮教中,海甸禁毒办遵循“一人一策一方案”的工作原则,根据每个戒毒(康复)帮教人员的工作生活及家庭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帮教方案。老李是新安社区戒毒康复人员,3年前被列入帮教对象。他妻子因病没有固定工作,母亲年老体弱,女儿正在上学,一家4口的生活仅靠老李一人的收入艰难维持。了解到这种情况,符良玲为他量身定制了“慰问+帮扶”的个性化帮教方案,每逢重大节假日,符良玲都到老李家进行慰问回访,并多方奔走,为他妻子找到一份清洁工的工作,为他家申请了特别困难家庭低保,提供永久性保障,使这个家庭能够自食其力地生活下去。
符良玲获悉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父亲入院,前去探望。图片来源:法制时报
“温暖是一剂戒毒‘良药’,他们就像是我的亲人一样,用心真诚对待他们,他们也会真心相待。”2013年,符良玲创办了“老爸茶聊天室”,利用法定节假日或双休日主动邀请戒毒帮教对象到“老爸茶聊天室”喝茶聊天,在轻松的氛围中,消除了帮教对象的戒备心理,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每年元旦前,符良玲都会组织一次帮教队伍与帮教对象及家属的聚餐活动,在欢声笑语中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戒毒体会和生活的酸甜苦辣。
符良玲还创建了街道“海甸阳光青年微信群”。除了给予帮教对象贴心温暖的问候,还鼓励帮教对象分享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目前该群已有82个成员。“每天在‘海甸阳光青年微信群’看到玲姐发一些鼓励的话语,真的很感动。”帮教戒毒对象阿弘说,有时候遇到不开心的事或是工作一天很疲惫,看看群里大家分享符良玲贴心温暖的问候,心情会变好,全身疲劳也都消失了。
此外,符良玲还发动海甸街道禁毒办工作人员以每天捐助一元钱的方式,建立起海甸禁毒帮扶救助基金。虽然数额不多,但可以及时地安抚帮教对象,自成立海甸禁毒帮扶救助基金以来,已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启动了9次海甸禁毒帮扶救助基金,及时帮助帮教戒毒对象解决了不少紧急问题。
3.争分夺秒 带病工作与时间赛跑
在采访中,符良玲叨念最多的就是“时间不够用了”。还有一年就要退休的她,想尽快把社区戒毒帮教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同事,希望能通过努力,推进有利于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社会收容体制建设,让“渴望进步的青年”有知错改错的余地和自食其力的机会。为此,符良玲仍然争分夺秒地奔波在社区禁毒岗位上,经常忙到不能准时吃饭。
2017年5月8日下午,符良玲在与社区戒毒对象做思想工作过程中突发消化道出血,晕倒在办公室,头重重磕在了办公桌上,被同事紧急送往医院。住院第二天,还戴着氧气罩的她却依然放不下工作,医生叮嘱她出院后要休假一个月,要按时到医院复查。但符良玲不仅提前出院,也没有休假,更没有去医院挂号复查。“去医院挂号就要花上半天时间,我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我真的不能休假,现在就在跟时间赛跑。”符良玲说。
符良玲翻阅档案。图片来源:个人提供
“她每天都上网了解核对信息,走访帮教对象,制作档案,帮他们申请低保,协调安排就业,日程满满的。”社区禁毒专员刘耀经告诉记者,海甸街道所有戒毒康复人员的情况,不仅详细记录在帮教档案中,更记在符良玲脑子里。何时上门,何时尿检,哪个帮教对象近期有什么情绪波动,反映过什么困难,她都如数家珍。在她的带领下,辖区帮教对象列管率、帮教率达双百分的成绩。
在符良玲的努力下,目前海甸街道共成立48个帮扶小组,帮教成员达到288人,形成了遍布辖区的帮教工作组织网络,社区戒毒康复人员48人全部落实“尿检”,每一个人的地址、家属联系方式、管教民警、帮教人员一一落实到位,每一个阶段的康复帮教成效也一一记载在册。此外,为了破解吸毒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的难题,符良玲和街道禁毒办积极会同民政、工会等部门,做好社区戒毒人员的就业安置办理等工作。2016年至2017年5月,共安置就业76人,其中,通过街道设立的两个就业安置点安置就业9人,鼓励支持自主就业19人,再就业48人。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一股子“韧”劲,符良玲竭尽全力地为戒毒康复人员铺就着一条“回家路”。
一个个染毒家庭的生活恢复往日的宁静、和谐、幸福和快乐,就是符良玲7年来收获的一份份特殊的“幸福感”。她同时也希望社会、大众能够给予戒毒人员更多的理解、支持,对他们多一份关怀,多一份接纳,尽可能地给他们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巩固戒毒成果,让他们回归社会后对未来充满希望。(文中所涉戒毒人员均为化名)
(文字来源:海南省文明办 作者:海口日报记者 陈丽园)
编辑点评
春风化雨,温暖是一剂戒毒“良药”。符良玲是社区戒毒人员心中的“暖心大姐”,她不辞辛苦,7年如一日,让许多社区里的戒毒人员彻底戒掉了毒品,重拾信心融入社会,过上了新生活。她的付出挽回了一个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为她的义举点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